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让知识主动扎根

时间:2024-05-08

许小敏

一堂能超预期完成教学目标的数学课,必定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气氛活跃、节奏得当、互动有效,既是表现,也是结果。这就要求从“知识课堂”转向“智慧课堂”“对话课堂”,归根到底,转向“学生课堂”,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台前幕后做大量的工作,而教师教学水平上的提升,也重度依赖这一“备—教—思”的过程。

一、吃透教材、课标,整合知识

提高课堂质量,打造高效课堂,必须对教材、课标内容熟记于心。根据课标要求解读教材、剖析教材,知识点处于什么位置,学生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在本册书中对其他知识有什么作用,在数学学科中和其他年级知识有什么联系,对其他学科又有什么作用,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及知识建构的能力整合知识,而不是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这样,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才不会卡壳而浪费时间,才能得心应手,而且由教师的一个问题往往能引发学生的无数问题,形成课堂对话,如此生成知识的过程,也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一种形式。

二、对教参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教参仅仅是参考而已,但部分数学教师却完全依赖教参,教参怎么说就怎么教,少有自己的思考、创新,把教参上的内容一成不变地转成课堂教学的内容。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说上一句,学生马上接下一句,引发学生哄堂大笑,导致课堂失控。这样教师不仅尴尬,而且学生对这样的课堂提不起兴趣。久而久之,在学生心里,教师就失去了威信,学生也会对数学学科知识失去兴趣。没有教师的思考,难有学生的解放,没有教师的研究,难有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的转变,难有学生的质疑,没有教师的创造,难有学生的创新。

三、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已经懂的,教师只要检查就可以了。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可以掌握的一些内容,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让他们概括、提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得不到位、不精准的,教师要适时点拨。学生预习教材后还是不懂,需要合作学习才可以弄懂的,就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孩子们头脑风暴的思维碰撞,就会豁然开朗、柳暗花明。通过预习,学生不懂,讨论后还是不懂的,就是教师出手的时候了。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还是半知半解,甚至一头雾水,就加上实践。如,把一根绳子对折3次,平均分成几段?无论怎么讲,很多孩子都答不出来,不妨让孩子拿根绳子来折一折,结果一目了然。

四、把握课堂节奏,导思,激趣,促说

课堂上,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教材,学生要能运用技能学知识,运用知识学技能,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1.要给足学生思考时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综合素养,课堂上要有足够的时间充分让学生独立思考。这就要求教师用心设置问题,既要紧扣教材知识,又要适度超越当下学生的水平,而不是机械地看似热闹的一问一答。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不要急于学生回答,而是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这时也许会看到有些学生闭着眼,其实是在冥思苦想,他们在搜索、整合和问题相关的知识,他们的脑海中有很多不同的知识在反复碰撞,当碰撞出火花时,也就有了答案。这个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段重要经历,也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

2.要让学生会玩。一堂课,如果是教师满堂灌或是按部就班地教和学,学生学到的只是浅显、表象的知识,面对知识的变式运用、迁移就束手无策。如果在一些抽象知识的课堂上放手让学生“玩”,他们不拘一格的创新,不仅能真正掌握了知识,还能使课堂大放光彩。如,教学表面积时有这样一个题:将一个棱长是2厘米的正方体,和一个长是4厘米,宽和高都是2厘米的长方体重合在一起后,求这个几何体的表面积。组合几何体的表面积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没有空间观念的孩子很难想象几何体的模型,理解不了要求的表面积包括哪些。所以,我让学生利用学具根据题目意思转化为数学模型,再观察计算。学生兴趣盎然地摆弄着,他们玩转手中的学具,不同的组合尽收眼底,他们没有被束缚在固定模式中,而是天马行空探索,甚至正方体可以拆开的情况都考虑到了,并且每一种组合都分析得头头是道。(如下图所示)(单位:厘米)

从孩子们一言不发到滔滔不绝,从愁眉苦脸到乐开了花,我知道通过探索,他们已经把这个模型刻在脑海中,相信以后遇到类似的题不会抓耳挠腮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对于枯燥的数学课堂本身就是一种转型,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情景化、生活化,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建立空间观念,从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3.要让学生敢说。课堂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還要让学生敢于和别人分享,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信大多数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会做题,但就是不会说,或是不敢说,其实我认为这是不自信的表现,为什么不自信,追溯根源是没有彻底、真正地理解知识。所以,教学上教师不能局限于学生会做就行,让学生互相分享解题方法、思路,在分享时就会发现自己的问题症结,此时学生相互指正,加之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反复抠问的过程,就能对症下药,帮学生排忧解难,从而进一步理解知识。让学生会说、敢说,甚至在课堂上辩论,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与应用,还能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力量、充满活力、充满生命气息”,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做到“教是为了不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还给学生”,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学生就会给教师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奇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