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雷雨》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08

王正发

教材简析:

《雷雨》(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是一篇写景的课文,全文用17句话共164个字生动地再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雷雨前乌云压顶,紧张沉闷;雷雨中大雨滂沱,气势非凡;雷雨后万物欢欣,清新唯美。作者用短句白描的手法再现了夏天雷雨的特點,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紧扣单元语文要素,立足文本内容,巧用媒体资源,突出识字写字,并注重语文实践,落实核心素养。要让学生在游戏识字中享受识字之乐,在语用赏析中践行语言建构,享受阅读之乐,在想象移情中生成审美意识,充分感受学习语文之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雷雨”

1.联系生活,揭示课题。大自然中有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共同去欣赏其中的美景。出示填空题:“ ________(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白马西风塞上,________(杏花烟雨江南)。__________(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学生完整地读出这些诗句。说一说:这三句诗都是写大自然中的什么景物?(雨)在生活中你都见过什么样的雨呢?(倾盆大雨、牛毛细雨、雷阵雨)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雷阵雨有关的课文。(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追本溯源,涵养心灵。出示“雷”和“雨”从甲骨文、小篆、现行简化字的演变过程图。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是呀,每个汉字就是一幅图画,我们的祖先巧妙地用这些形象的“图画”来告诉我们“雷”和“雨”的意思。

3.观察字形,比较写法。观察“雷”和“雨”的字形,说一说:“雷”和“雨”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雷”和“雨”的字源追溯既在学生的心间植入文化的基因,又丰富了他们的人文底蕴。

二、初读课文,找寻“雷雨”

1.游戏识字,体验快乐。同学们预习了课文,有没有不认识的生字?

(1)扫乌云。①出示乌云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乌云)。“乌”字本来的意思是指乌鸦,所以“乌”有“黑”的意思,这两个字可以组成词语——乌黑。学生用“乌黑”说一句话。②板贴带有生字的乌云图。乌云满天,谁能读出图上的生字宝宝,就能将乌云扫清恢复光明。当黑板上只剩下一朵乌云图时,出示:天空中的乌云越______越_____ 。谁能把这句话补充完整。

(2)猜字谜。“十一点进厂”(压)。“一只虫子真孤单”(蝉)。“千字立中央,草头待两旁,二字倒着长”(垂)。“扇羽飞去”(户)。

(3)读词语。出示词语(蝉虹;蜘蛛 乌黑 窗户;黑沉沉 渐渐地 压下来 垂下来;一动不动 迎面扑来 越来越亮 越来越响 越下越大),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发现?(①蝉、虹、蜘、蛛都是“虫”字旁组成的字;②压下来、垂下来、迎面扑来都是写动作;③蝉、虹、蜘蛛、窗户都是物体的名称)

(4)写生字。出示:压、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字,然后书写。出示要求:①看结构;②看占格;③看关键笔画;④看写字评价表。

设计意图:识字游戏的引入,营造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享受识字的快乐。

2.听读课文,交流印象。学生分段读课文。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认真倾听,发现问题标上记号。(3)思考:课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感知脉络。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雷雨的?

(2)图画排序,说出依据。出示三幅图(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学生给画标上顺序号。

(3)默读课文,理清层次。默读课文,找一找这三幅画分别对应的是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课文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是写“雷雨前”,第4自然段至第6自然段是写“雷雨中”,第7自然段至第8自然段是写“雷雨后”)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段读”“认真听”“分享说”中走进文本,初寻“雷雨”,融入“情境”,接着以“图文对应”引导学生再寻“雷雨”,理清文章脉络,为品味“雷雨”做好铺垫。

三、析景悟意,品味“雷雨”

1.析景物,感受“雨前”气氛。

(1)自主学习,发现景物。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圈出课文中描写的景物,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乌云 树叶 蝉 大风 树枝 蜘蛛 闪电 雷声)

(2)解词读句,感受氛围。①出示:压 压下来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垂 垂下来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读一读,演一演。②能用其他词替换“压”和“垂”吗?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③说一说:生活中你见过什么物体“压”下来或者是“垂”下来?④用“越……越……”说出“乌云”“天气”“大风”“树枝”“蜘蛛”的变化。⑤“雷雨前”还用“越……越……”写出了哪些景物的变化?(闪电、雷声)⑥想象画面。指导学生读课文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读出乌云压顶、空气沉闷、狂风怒吼、树枝乱摆、蜘蛛逃亡、电闪雷鸣的场面。

2.抓变化,体会“雨中”气势。

(1)雷雨初现,先闻其声。①你是怎样知道下雨了?(听见“哗,哗,哗”的雨声)②指导朗读。出示:“哗,哗,哗,雨下起来了”“哗哗哗,雨下起来了”“沙,沙,沙,雨下起来了”。读句子,读出“哗,哗,哗,雨下起来了”的节奏感。

(2)雨幕连天,遮蔽万物。①你从“雨越下越大”读出了什么?②课文还怎样表现雨大的?③出示:雷雨真大啊!往窗外望去,________ 。学生在导学单上填写并交流。

(3)雷雨将歇,窃窃私语。①你从什么地方看出“雷雨”慢慢小了?(渐渐地,渐渐地)②请你把这句话读给同桌听。

(4)导图引领,尝试背诵。①默读课文中描写“雨中”的自然段,将雨的变化过程画下来。②交流思维导图,尝试背诵。

3.换角色,欣赏“雨后”气象。

(1)迁移方法,找出景物。学生默读课文第7自然段至第8自然段,按照学习“雷雨前”的方法学习。

(2)对比景物,归纳异同。①小组合作完成《雷雨前后景物变化观察表》。②小组交流。③说说“雷雨前”和“雷雨后”的景物有什么变化?

(3)移情体验,入境入情。①四人学习小组中三人分别扮演“蝉”“蜘蛛”“青蛙”,一人扮演“小记者”,“小记者”分别采访“蝉”“蜘蛛”“青蛙”,听一听他们在“雷雨前”和“雷雨后”的心情。②配乐读课文。

设计意图:“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理解课文内容,在具体的情境中与文本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四、拓展延伸,探究“雷雨”

1.制作卡片。出示:①是谁告诉蝉要下雨了?②下雨前蜘蛛逃到哪儿去了?③为什么雨后会有彩虹?④雷雨是怎样形成的?选择你喜欢的问题,查找资料寻找答案,制作成卡片与同伴交流。

2.推荐阅读。推荐绘本《下雨了,它们去哪儿?》《七彩下雨天》给学生阅读。

设计意图:借助教材的“例子”推荐学生阅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阅读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