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王朝丽
一、案例背景
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由传统地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实际感受。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整堂课上都能认真地听老师讲,能维持的时间大约是在十五到二十分钟,当课堂上再出现点意外情况时,孩子们的注意力更难于集中。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时会出现教师备课时没有预设到的意外情况。但只要教师能一直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自觉地运用新基础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面对出现的意外事件,也具有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策略,也能通过教师有效的主导变成有意义的课堂。
二、案例描述
记得2021年的冬天,一个寒冷的早晨,窗外的校园被大雾笼罩着,农村的小学显得格外的冷。我正带领着一年级的孩子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清晨的寒风吹进教室,冻得每个孩子都缩着身子,有的还在瑟瑟发抖。教学时我让孩子们通过拨小棒计算出9+4等于多少,但拨小棒的小手好像不听小主人们的使唤,弄得小棒遍地滚。还有学生小声地说:“我的手太僵了,都不会数了。”教室里还时不时发出脚踏地板的声音……看着孩子们通红的小脸和满地滚的小棒,我突然大声宣布:“同学们,不数小棒了,我们到教室外面做游戏去,愿不愿意?”“愿意。”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来到操场上,我牵着学生们冻僵的小手围成一个圈做起了游戏,渐渐地他们脸红润了,手脚也变得灵活了。看着孩子們围成的圈,我突然发现我们班9个男生和7个女生总人数的算法不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的知识吗?“同学们,谁能来数一数我们班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孩子们你指着我,我指着你“1、2、3……16。”“老师有16人。”“除了一个一个地数你还有更好的办法来计算9+7吗?”突然一个小男孩说:“用10+6也可以算出来!”“10在哪里?6又在哪里呢?”“老师我们这个圈9个男生如果过来一个女生我们就10人了,另外一个圈只剩下6个女生了呀!”“10人有什么好处吗?”“10人加上6人就是16呀!不用数我就可以算出来了,因为10加几就是十几呀!”顺着孩子的回答我把一个女生拉来和9人男生围成一个圈,在游戏中引出了“凑十法”。“你还能用‘凑十法’来计算我们学校里的物体数量吗?”“老师,我还发现可以用‘凑十法’来计算我们学校的车子,9张白车和3张其他颜色的。”“你怎么算呢?”“用9张白车加1张黑车凑成10张再加2张就是12张呀!”“老师,我还会计算……”同学们开始在校园里四处寻找物体数量,有计算路灯数的、垃圾桶个数的、教学楼柱子根数的等。在数垃圾桶个数时有同学提出8+4这个算式,教学楼楼层上的8个垃圾桶加上操场周围的4个垃圾桶,居然有同学也想到用“凑十法”来计算。这个意外的课堂让我惊喜不断,虽然我没有在教室里面按着预先设定好的教学设计带领着孩子书写、计算“凑十法”的过程,但我相信在教室外的教学中,孩子们已经明白了“凑十法”的算理了。
三、案例分析
看着孩子们冻僵的小手,我并没有遵循预定的教学设计,而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对孩子们给了父母般的关爱。虽然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全部完成,但我相信一位考虑学生感受的老师一定会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并且在室外的游戏和找物过程中已激发出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这个有意思的学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更是与学生共同交流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应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正视平等、公正,理解每一个学生。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教学应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最好的展现和发挥。
1.以人为本,从细微处关注学生的发展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以生为本”就是这种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新基础教育强调的教学内容是“育人”,“育”主动发展的人,而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只有让他们处在一个轻松活泼的环境里,他们才能自由呼吸、主动发展。“以生为本”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巧妙的教育方法,从小事着手,从意外开始,从细微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转变教学行为,在做中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陈鹤琴先生指出教育应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活教育十分重视的一点就是做,“做”是身心的积极参与,儿童在做某件事的时候,他必须投入目的性注意,必须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促使他去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认识事物的性质。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做,去思考是教师应该做到的。我觉得“活教育”的前提就是要有“活老师”,“活老师”的前提就是先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摒弃传统的说教形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获取知识学习数学。这也是新课标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当前课改中教师们努力追求的。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再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中真正的主人,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让课堂更具有趣味性。
3.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提高教学效率
钟启泉教授曾说:“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寒冷冬天的数学课,出现了许多意外,虽然打破了我的预设,但却带给我额外的惊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我顺势达成了教学目标。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是新基础教育里提倡的教师必备技能,只有能灵活处理课堂意外的教师,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和最终结果,更多的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即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的。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及多种因素间动态地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它有多种可能性存在,在教学设计时不是全都能预见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尊重学生,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真正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灵活处理意外课堂,让孩子们在数学学习中成为真正的主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