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云大附小“融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4-05-08

徐永寿

“我们学校上午有规定的课程,下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上选学课。”当我和一位朋友家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聊起上课时他这样对我说。我说:“我知道的,现在几乎所有的小学每个星期都会拿出一个下午的时间上社会实践课或者搞兴趣班,你说的是不是画画、唱歌、踢足球之类的那种兴趣班啊?”他回答道:“我说的不是社会实践课和课外兴趣班,这些我们都有。我说的是选学课,像高中生或者大学生那样自己选课。不是一周内的某一天下午才有,而是周二到周四每天下午都有!”“小学生像高中生或者大学生那样上选学课?!我还真没在云南见过这样的小学!你在哪个学校上学?”“云大附小。”

云大附小我自然是知道的,除了有几位老师是《云南教育》的资深作者外,更主要的是这几年云大附小凭借优质的教学质量和突出的教学成效,早已在云南小学教育领域声名鹊起,成为众多家长艳羡的优质学校。但我向来以为云大附小的崛起,主要得益于云南大学和云大附中的“加持”,听了朋友孩子的话后,我才意识到:这所办学年限短,外面看着小的学校,内里容量却大、内涵丰富。管中窥豹,从其独特的课程设置上,我们不难感受到办学者自由、包容、开放,尊重学生个性,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

为了验证自己的感受是否准确,一探“像高中生或者大学生那样上选学课”的究竟,记者走进了云大附小一二一本部,访问了云大附小校长、教育部“国培计划”首届领航名师、“融合式教学”理念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谢静。

“融合式教学”的萌芽与酝酿

刚走进谢校长的办公室,记者就被墙上两幅精美的画作吸引,询问得知,这两幅画的作者就是谢静本人。在后来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谢静不但喜爱绘画、书法,还会演奏小提琴、手风琴等多种乐器,可谓多才多艺。很多人可能会因为她的这些爱好推测她是一名音乐专业或美术专业的老师,然而实际上在从教的31年间,她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小学语文,是一名成绩斐然的小学语文教学专家。

1971年,谢静出生于昆明。她的父亲是一名原则性很强的干部,母亲则性格和善、开朗,极具同情心和包容心。在父母工作地附近,有开阔的场地,有连绵的田野,在上小学以前,她整天就和小伙伴在开阔的田野里自由奔跑、玩乐。父母的性格和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深深影响了谢静的性格和做事风格——做事严肃认真,原则性极强,待人温和宽厚,包容性极大;一方面随性自任、崇尚自由、尊重个性、热爱生活,一方面自尊自信、不甘人后、善于创新、勇于实踐。

1990年,从昆明师范学校毕业后,谢静作为当年的优秀毕业生被选入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师大附小作为老牌名校,其雄厚的师资和严谨的教学传统,为谢静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在与特级教师研究课堂、打磨教案的过程中,谢静逐渐在课堂上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体认和授课风格。

在教学中,谢静特别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每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后,她都会详细记录每个学生听课和作业完成的情况。在期中、期末复习时,她会根据平时的记录,有针对性地给不同的学生以个性化的指导。同时,她提倡并坚持作业分层。对学有余力的,她会相对多地布置一些探究性的作业;对中等学力的学生,她会相对多地布置一些巩固性和提高性的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她会与家长沟通后,主要布置基础性的,带有查缺补漏性质的作业。分层作业还体现在每年的寒暑假作业上,她会根据学生情况,勾选出每个学生必做的题目,没有勾选的,学生可以不做。因此,虽然每个学生拿到的是同样的练习册,但每个学生要完成的作业内容和数量却各有不同。此外,在刚走上讲台时日常授课中,谢静就尝试突破旧有的那种先通读课文,继而明确中心思想、划分段落层次、标注段落大意的教学模式。那时,在每堂课前她都会仔细研究教材,收集、对比大量的教案,针对不同课文,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及侧重点。如,说理性质的文章,她会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上;写景的文章,她会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朗读、赏析和字词句的积累上。

在师大附小肥沃的教育土壤滋养下,在这些别出心裁的教育认识和实践中,谢静迅速成长为一名具有独立教学思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工作几年后,她就被评为五华区十佳班主任;2004年,年仅33岁的她更是被评为云南省特级教师;期间她还担任了学校的大队辅导员、德育处副主任、科研室主任。

2008年,怀着不断突破自我、开拓教育新方向的理想,谢静离开了从教18年的师大附小,进入云南大学附属第一小学执教。

入职不久,谢静被任命为学校党支部书记,并担任教学副校长。在云大附一小任职期间,谢静在校长的大力支持下,推行了每周用一个下午搞社团课程(兴趣课)和取消班级评比(安静搞教学)等几项教学改革,这些尝试为她后来在云大附小推行“融合式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融合式教学”在云大附小的全面实践

2014年,云南大学为解决教职工子女小学入学问题、服务其“双一流”大学建设任务,而筹建、成立了云南大学附属小学(简称“云大附小”)。为了更好地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谢静应聘担任了云大附小校长,开启了她“融合式教学”的全面探索与实践。

云大附小创办第一年,仅面向云南大学教职工子女招收89名一年级的学生,教学楼是由云大计算中心的一栋楼改造而成,操场也比较狭窄,办学硬件并不是很理想,不少云大的教职工对要不要送孩子来这里读书,持怀疑和观望态度。

但谢静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反而觉得学校规模小、且没有以往办学历史可能会带来的框架限定,更利于自己教育理念的落实。多年的教育经历让她深刻地体会到,一味追求学习成绩,不仅导致师生、家校关系紧张,搞得大家都身心疲惫,还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怎样办学才能让学生学得开心一些,让老师教得愉快一些,既尊重师生的个性差异,发展特长,又能兼顾全体师生,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呢?人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才会积极探索,也只有对发自内心的自主选择才会真正热爱。谢静想到了通过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来落实她的办学构想。能不能把小学要学的各种课程进行系统梳理,在保质保量完成国家规定学科课程教学的前提下,增加自选课程的比重,让小学生像高中生、大学生那样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科任教师的配合下,经过细致谋划,谢静在首届学生入校后,进行了大胆的教育改革和尝试。

在谢静的带领下,云大附小开创性地将每天的课程分为上午和下午两个阶段——上午全校师生统一完成国家规定的主学科课程的教学,下午设置学科融合的特色校本课程,由学生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课,走班上课。云大附小的首届学生基本上都是云南大学的教师子女,这些高学养的家长反对呆板、程式化的管理,提倡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云大附小每天下午的走班选学课程,正好符合家长们对基础教育的认知和预期,得到了他们的高度认可与大力支持。

经过7年的探索与实践,最初的选课尝试现已发展成为云大附小独具特色的“融合式教学”体系。该体系以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辨思维、创新、沟通、合作五大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将所有课程具体划分为人文与经典、数学与逻辑、社会与发展、科学与技术、艺术与欣赏、体育与健康等六个领域。人文与经典以语文、小文综(历史、政治、社会)为课程基础,丰富学生的文学、文化知识,并用以探讨人类情感、道德和理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数学与逻辑以数学、信息学科为基础,训练理性思维的方式和方法,通过抽象化、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社会与发展以道德与法治、外来语言(英语)为课程基础,通过语言的学习和实践,体验多元文化,通过追寻人类文明的足迹,培养学生借鉴经验,考查分析与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的社会科学素养奠定基础;科学与技术以科学为课程基础,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综合的能力,通过动手实践来体验科学,并在创造性方面得到培养;艺术与欣赏以音乐、美术、劳技为课程基础,探索并感知美的根源与本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并进行艺术创造的实践活动,使精神得到升华;体育与健康以体育、卫生与健康、心理为课程基础,强健体魄、享受生命,通过身体锻炼和技术训练、竞技比赛等方式,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云大附小将六大领域的课程分A、B、C三类实施:A类为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完成教学目标与基本课时的基础课程(包括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英语、科学、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书法、体育、卫生与保健等国家规定的课程),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着眼于促进学生思维习惯、基础学力与基本素养的发展;B类为基础课的拓展课程(按低、中、高三个段,分六大领域设置了近五十门选修课。如人文与经典领域,低段设有绘本阅读、故事大王,中段设有国学吟诵、课本剧,高段设有戏剧、演讲与辩论),以学科为主线,注重思维品质从认知到迁移、到辨析、到推理的能力提升,着眼于公民素质的发展性的要求,着眼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C类为拓展课的提高、探究课程(分六大领域设置了传统文化传承、主题实践体验、学生艺术社团等多类选修课),致力于学生质疑能力、发散思维的培养,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跨学科、形成课题的样式呈现,创造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发展的机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其中,A类课程每天上午按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统一教学,B、C类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在周二至周四下午依据教学对象的个性特点进行分层、分类教学(如,一、二年级以艺术教育为主,三、四年级以科技教育为主,五、六年级以小升初衔接为主)。

在谢静和她倡导的“融合式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办学仅7年的云大附小已跻身云南“优质小学”行列,成为老百姓眼中“身边的好学校”。云大附小的办学规模也从最初的8位老师89名学生,成长为34个教学班,100名教师,1400多名学生的“大学校”。

在“融合式教學”理念与实践的培育下,云大附小的学生在科技创新、合唱、管弦乐、舞蹈、绘画、戏剧、象棋、乒乓球、朗诵等各类竞赛中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2018年、2019年,云大附小第一届、第二届毕业生报考云大附中录取率高达81.1%,毕业生进入昆明优质中学就读比例位列昆明市各小学前茅。同时,“融合式教学”还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强调师生共同成长。学校积极为教师提供各类进修学习的机会,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现在学校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100%,拥有特级教师和各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称号的教师占70%以上,在全国、省、市、区教学比赛中获过奖的教师达80%。

2018年,谢静被教育部遴选为“国培计划”中小学领航名师。2019年,教育部名师领航工程、北京师范大学“APEx”卓越教育家培养项目“谢静名师工作室”在云南大学挂牌成立,来自红河、楚雄、曲靖、德宏、大理、文山、保山、怒江等地的15名优秀教师被遴选为工作室学员,在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廖伟博士等导师的指导下,工作室主持人谢静带领成员们以“融合式教学”为主题开展研究,并组织各类教育研讨活动。同年,谢静主持的《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多维融合校本课程》获评云南省中小学幼儿园优秀校本课程和云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随着时间的推移,谢静和她倡导的“融合式教学”已成为云南省小学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受到包括来自北京、上海、香港在内的许多教育专家的关注,吸引了不少省内外教育同行前来参观、学习,辐射、影响了一大批省内外的小学。

从事一线教学、班主任工作、行政工作31年,谢静在童年经历塑造的认真、包容、自尊、创新的性格影响下,从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做语文老师时尊重差异、分层作业、突破旧有的课堂模式,到在云南大学附属第一小学副校长任上推行社团课程、倡导教学研究,再到在云大附小设置并推行多维融合课程,相同的教师身份,不同的教育实践,始终如一的是她对教育的情怀和对素质教育的坚定。

在采访的最后,谢静总结说:“我刚从教时,时间、心思基本都花在备课上,渴望得到优异的教学成绩。一路走下来,我觉得我的认知有了升华,我现在渴望的课堂,已不再是当初希望得到优异教学成绩的课堂,而是一种能让学生、老师和家长都愉悦和有长远意义的课堂。我会坚持面向未来,坚持立德树人,聚焦核心素养,努力以融合式教育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