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时间:2024-05-08

李丽萍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0~92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校即将组织一次套圈挑战赛,老师要从班里选出1名同学代表班级参加比赛。很多同学都想报名,老师要求同学们抓紧时间练习,谁的成绩好、水平高,就让谁代表班级参加比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体育竞技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某些问题的处理要先收集数据再进行分析。

二、分层探究,理解含义,体会特点

(一)体会平均数的代表性,感悟“平均水平”

1.出示数据(8 8 8)。

为了能参加套圈比赛为班级争光,张涵同学积极练习,有同学帮他记录了几次一分钟内套中的个数。

2.提问: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

3.提问:你认为他的水平怎么样?用哪个数代表张涵套圈的平均水平比较合适?

4.学生交流,小结:他每次套中的个数都一样多,所以8就代表张涵套圈的平均水平。(板书:平均水平)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凭直觉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促使学生自然建立起用“8”代表他的平均水平最合适的心理倾向,为平均数的意义建立,描绘出直观的表象,感受平均数的统计价值。

(二)探索平均数的求法,理解含义

章晴轩也很喜欢套圈,女同学都推荐她代表班级参加比赛,并帮她记录了几次一分钟内套中的个数。

1.出示四次套中的个数:5个、5个、6个、8个。

2.提问:用哪个数代表章晴轩套圈的平均水平呢?

3.借助学习单,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探究用哪个数来表示章晴轩套圈的平均水平比较合适。

4.“小老师”上讲台进行汇报、交流,鼓励同学们大胆提出质疑,提出不同的想法。

利用小磁铁在黑板上直观演示:

(1)“移多补少”方法。

(2)“求和均分”方法。

提醒“小老师”明确各部分的含义。

①(5+5+6+8)÷4=24÷4=6。

②(0+0+1+3)÷4=1,5+1=6。

5.提示课题,平均数的含义。

数学中,无论用移多补少,还是求和均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样得到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板书课题)

6.学生互相说一说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6是5、5、6、8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1.让学生经历数据分析的过程,由找出一个代表数到算出一个代表数,自然引出平均数。2.无论是直观形象的移多补少的操作演示,还是运用求和均分来计算,都为学生理解平均数这一概念提供了感性支撑,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三)体会平均数的虚拟性,了解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1.提问: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6,难道真的是每次都套中了6个?和章晴轩第三次套中的6有什么不同?

2.学生质疑、交流,小结:平均数不是每一次的实际成绩,它代表了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板书: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3.同桌讨论:平均数6与章晴轩四次套中的个数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4.学生讨论,小结:平均数比最大值小,比最小值大,它的范围在最大和最小之间。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的预设,让学生感受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平均数介于这组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四)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1.你能算出张涵套圈成绩的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吗?

2.张涵和章晴轩谁代表班级参加比赛合适呢?

老师说:“既然张涵和章晴轩套中的总数都相同,就派出章晴轩代表班级参赛。”你觉得合理吗?

学生质疑、争辩——比总数不合理,这时要比较平均数才公平。

设计意图:通过对数据的初步分析,进行决策——应该选择谁做班级代表参加比赛,体会数据分析的价值。

(五)发散思维,体会平均数的敏感性

今早,袁梓涵来找老师,说他也想代表班级参加比赛,但昨天记录的成绩丢失了,他现场投一投行不行?老师答应了,让他投3轮,看看他水平怎么样。

1.出示袁梓涵3次套中的个数:3个、8个、7个。

2.估一估他3次套圈成绩的平均数,他能通过班级选拔吗?

3.创设情境——袁梓涵和老师说,他之前练习都挺好的,现在有点紧张,没发挥好,请老师再给他多投一次的机会,老师同意了。

4.请学生分析第四轮的成绩,可能会引起平均数哪些变化?课件直观演示,体会平均数的敏感性。

5.学生讨论,小结:平均数非常敏感,一组数据中的任何一个数发生变化,平均数都随之发生变化。

6.出示第四次套中的个数:8个,提问:袁梓涵通过选拔了吗?说说你的理由,知道平均数可以是小数。

7.观察袁梓涵4次套圈的成绩,你觉得哪一次影响了他的平均水平?体会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设计意图:巧借情境,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敏感性,知道平均数也可以是小数,因为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同时学会根据已有的数据信息进行预测,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联系生活,深化运用

1.在辨析中加深理解。

判断:有4个人:甲、乙、丙、丁,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0岁,那么甲的年龄一定是10岁。(  )

判断完继续让学生猜一猜,四个人分别是几岁:

甲(   )岁 乙(   )岁

丙(   )歲 丁(   )岁

小结:平均数10能代表很多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但是却不能让我们知道甲、乙、丙、丁到底是几岁,看来平均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设计意图:开放的题型,不仅能提升孩子的解题能力,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上面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体会到平均数的优势与劣势。

2.①出示资料:《2019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4.6岁。

一位73岁的李爷爷看了这份资料后,愁得饭都吃不下了,谁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呀?你们打算怎么劝说李爷爷放宽心呢?

②让学生用所学的内容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用一道生活中的新闻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在让李爷爷放宽心的话语中渗透统计意识。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同时将人文教育、情感教育也融入其中。

四、回顾新知,总结收获

走出课堂,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