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张建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感朴实而动人的文章。教学结束,文章中浓浓的亲情却依然留在心间,让人有一种缠绵、悠远、依恋而倍感亲切的情感。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姥姥,都得到过姥姥关爱的缘故吧!
教学伊始,我向学生介绍剪纸是中国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并在古典民乐的伴奏声中,让同学欣赏我课前准备的剪纸作品。学生很快被美丽的剪纸图案所吸引,我就势导入课文。抓住文中描写姥姥剪纸图案的句子让学生勾画、朗读和感悟,重点引导体会“喜鹊登枝”和“老牛小兔”两种剪纸图案的精美和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譬如,“喜鹊登枝”有“喜上眉、抬头见喜、喜庆和美”等含义。“老牛小兔”的含义文中作了交代,学生都能够了解。)学生不难从“顽皮的小兔、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啃食青草的老牛”等词语中想象和体会到“老牛小兔”的生动和谐之美。这种和谐是因为姥姥是属牛的,而“我”是属兔的,姥姥的剪纸中饱含了祖孙俩人的深情。也正因为了解了姥姥剪纸中蕴含的情谊,因此,在课文结尾段中作者写道“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让学生想象这幅剪纸图所蕴含的意思,并理解“开阔的草地”象征的含义。六年级学生的情感激流开始涌动,有的认为,这片开阔地象征着姥姥和我各自的生活天地,姥姥和我生活的天地不一样,但我们都能在各自的天地里有所作为,我们都能在各自的天地里相互牵挂;有的则认为,“那片开阔的草地”实际上含着姥姥对“我”的美好祝福,她希望“我”在广阔的天地里,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好,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但无论我未来如何,姥姥永远牵挂着我,祝福着我……
人们常说:“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在与一位高尚的人对话。”教学中,在品读课文,体会姥姥的心灵手巧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姥姥的句子进行体会,如:“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句中用“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姥姥的手巧。接下来,为了介绍姥姥到底有多巧,作者通过写“我”把姥姥的眼睛蒙住,让她摸着剪“喜鹊登枝”的图案,不大一会儿工夫,姥姥就剪出一幅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的图案。紧接着,作者又写道“她从旧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刷刷几下,就剪出一幅图案……”作者在这段的描写中,就像影片中的特写镜头,使我们对姥姥的了解,从大概到具体,从整体到局部,从模糊到清晰,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姥姥的手巧。姥姥不仅手巧,心地还特别善良。屯里人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难怪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她的劳作。姥姥深入人心的不仅是她的手艺,更重要的是她的为人和品行。经过品读、欣赏,姥姥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也越来越高大,大家对姥姥油然而生一种敬慕之情,她是那样崇高,那样朴实,她在家里什么活都干,还要变着法用各种生动的剪纸拴住我,任我怎么取闹都不生气……活脱脱一个我们大家都喜欢的慈祥的姥姥!姥姥的崇高与大气,折射出生活中许多人的自私和小气,读后让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得到过滤和净化。姥姥身上具有的勤劳、朴实、心灵手巧和以人为善的品质,正是中国老百姓所具有的品质,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所缺乏的品质。所以,认识姥姥、了解姥姥、解读文本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让孩子们心灵净化的过程。
作者单位
昆明市西山区马街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