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研究及改善措施

时间:2024-05-08

文/余永娟 陕西省潼关县中心幼儿园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儿童的攻击行为、暴力犯罪正呈日益严重的势态,不仅在西方国家,中国也受此问题的严重困扰。可以这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是针对这一严峻问题而制定的。同时,在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研究中,对攻击行为的研究是证明社会认知具有内隐性的突破口。因此,对儿童攻击性行为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不仅极具迫切性,而且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攻击性行为,就是攻击,也称侵犯或侵犯行为。对于攻击性行为这一概念,学术界对其界定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攻击性行为究竟是怎样一种行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教师和家长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策略呢?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认为有必要进行研究探讨。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攻击性行为是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伤害。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一般表现为咬、打、踢、大声喊叫名字、暴力、骂人、抢走别人东西等等。

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影响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如果任其发展,并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就容易形成攻击型人格,这将严重影响其今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正常的社会交往,有的甚至还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生物性因素。

人类的社会性行为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反社会行为,即消极的社会行为。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有攻击性行为幼儿的父母有75%具有好动、性子比较急的特点,因而不能排除先天神经类型、遗传因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专家还对某些劳教犯人的犯罪原因进行了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的水平有关,而且一般男性在受到威胁时或者被激怒时,比女性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其实幼教研究结果也表明,男女幼儿在攻击性上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多于女孩。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差别,虽然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但是后天环境与后天教育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具有很大的影响。

2.家庭教养因素。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与后天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在大部分的幼儿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围着幼儿一个人转。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对幼儿产生过分的溺爱,过于放任对他们的教育。家长都把幼儿视为家里的掌上明珠,对幼儿百依百顺,他们要什么就买什么,也不管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要的东西对他有没有用处,家长很少控制这种行为,最后幼儿形成霸道的性格,养成不管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习惯。比如有些老人在带幼儿时,幼儿一不小心在马路上摔了一跤,奶奶就赶紧上前把自己的孙子扶起来抱在怀里,嘴里说着:“这是什么破路呀,都是这路不好,把我们家的宝贝孙子绊倒了!”这种教育方式就会给幼儿造成不良影响,幼儿在遇到不顺、不开心的事情时就会大发脾气,还把责任都推给别人,觉得自己永远没有错,这在无形中助长了幼儿自私和任性等不良行为习惯。而攻击性行为就在这个时候开始萌芽了。更有甚者,一些家长这样教育幼儿,他们对幼儿说:“如果在幼儿园或者外面有人打你,你也要还手打他、咬他,出了什么事情有爸爸妈妈替你收拾。”在大人的纵容下,幼儿很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例如,明明今年3岁半,上小班。他的爸爸妈妈都去大城市打工,就把明明托付给了奶奶照顾,明明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是一个个性好强的老人,文化素质比较低,村里人都叫她“死不讲理”。奶奶担心自己的孙子在幼儿园受欺负,就常常这样教育明明,使他产生了一种不健康的自护心理。明明的同桌琪琪是一个非常胆小的小朋友,明明经常无缘无故把琪琪弄哭。有时候明明打琪琪一下,有时候满嘴脏话骂他,而明明不仅不知错,还觉得自己很有本事。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与家庭教育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一定要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来引导幼儿、教导幼儿。

3.幼儿园教育因素。

对于幼儿来说,一天中很长时间都在幼儿园和教师一起度过,因此,教师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对幼儿行为的评价以及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处理都会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

第一,教师的消极评价会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如果教师对某幼儿有偏见,一再批评该幼儿,这样其他幼儿也会对这个幼儿产生偏见,幼儿经常处于这种被排斥、不被接纳、缺乏关心和表扬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的心理,该幼儿为了使自己不受其他幼儿的排斥与欺负,会对其他人产生防备心理甚至是防备行为,时间长了,这种防备行为就会演变成攻击性行为。

第二,教师的教育方式也会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例如,有些教师一再强调类似于“谁谁谁做得真好”“谁谁谁最棒”的问题,时间一久就会在班级中形成一种紧张的竞争氛围,这种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行为会转化成具有攻击性行为的竞争行为,导致班集体中出现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

第三,幼儿园活动的设置也会让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例如,在活动中主角与配角的概念,在分配玩具时的差异与好坏概念,或者由于玩具的不足而直接产生争抢现象,这些都会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

4.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居住环境、居住条件都得到了改善。幼儿生活在这样的坏境下,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但是现在不管是大城市还是一些小县城,成千上百栋的单元楼拔地而起,独院非常少,大部分人都住在单元楼里,邻居之间不管是大人还是幼儿的交往都非常少。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幼儿社会化,不利于幼儿扩大生活范围,增长见识。在这样比较封闭的生活环境中,幼儿的交往环境受到了很严重的限制,而电视就成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幼儿在电视中看到的葫芦娃、哪吒、孙悟空那么厉害,就会把它们当成偶像崇拜。幼儿因为知道的还不是很多,所以他们在看电视的时候不加选择,缺乏指导,往往成长为“电视儿童”。在看电视的时候就有可能看到一些暴力的画面,他们觉得非常帅,非常厉害,在生活中就有可能模仿电视里的暴力行为,做出一些攻击别人的事,严重影响着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例如,王子轩小朋友今年4岁,是班级里个子最高的,力气也非常大。他经常欺负其他幼儿,自由活动时他双手拍打其他幼儿的肚子,把其他幼儿拍得哭了起来。有时王子轩还故意拧其他幼儿的耳朵,学着电视武打片里的动作,把其他幼儿乱打一通,把别人的衣服弄脏、撕破,甚至打伤其他幼儿的鼻子、眼睛等等。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改善措施

1.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对儿童早期行为的塑造起着关键性作用。儿童出生后,最初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就是家庭环境。在《帮你改掉孩子的坏习惯》一书中有这样一则案例:“一个两岁半的小男孩,午间休息时,老师发现他每次上床时都拿着一根棍子,睡觉时他总是把棍子抱在怀里,如果他的棍子被拿走,就睡不着觉。”婴儿时期,孩子是非常依恋妈妈的,他们会把妈妈当作自己的保护伞,所以父母不要过早和自己幼小的孩子分开,长期分开会让他们缺乏安全感。有一些年轻的夫妻,孩子一出生没有多久,他们就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管,自己出去工作。这样对幼儿以后的成长是不利的,爷爷奶奶教育幼儿和爸爸妈妈教育的方式方法等等都有所不同。一般大部分老人教育幼儿时,都会出现溺爱的现象,就像第一个例子中明明的奶奶,她用错误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从而导致明明出现攻击性行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举止会为幼儿提供模仿的榜样。如父母的感情不和,两个人在家里经常当着孩子的面骂人、打架,会使自己的孩子情绪变得非常暴躁、易怒,所以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保持关系和睦,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快乐、愉悦的家庭氛围。当家庭矛盾不可避免时,尽量不要在幼儿面前出现正面冲突,尤其是家庭暴力。父母应该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给幼儿树立好的榜样。这样幼儿在遇到矛盾时就可能不会出现攻击性行为。父母与邻居、朋友同事的交往方式也会影响幼儿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方式。如果父母比较强势,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与别人争论不休,对可塑造性极强的幼儿来说,就容易模仿父母带有攻击性倾向的一些行为。所以说成人应该注意自己平常的一言一行,重视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控制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为幼儿营造一个非攻击性的生活环境。

2.幼儿园方面。

启蒙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园对一个孩子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他们的人生从这里开始起步,幼儿教师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幼儿自上幼儿园起,每天和他们接触时间最多的就是教师和小朋友们。教师在平常的一日活动、与幼儿相处、教育教学中时时刻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幼儿的模仿能力非常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幼儿。幼儿园生活是幼儿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他们将来的人格会是什么样,在于这一时期的教育。教师在平常的教育中一定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他们正处于心理成长和发展的阶段,心理上比较脆弱,可塑性很强,要及时采取适当的教育。教师在教育幼儿时要以表扬鼓励和批评教育相结合。幼儿园教育环境也要合理布置,压抑的环境会诱导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因此宽敞温馨的教学环境能有效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例如:冬天到了,在教室里挂一些雪花的剪纸,让幼儿在这种环境中觉得愉快。幼儿园应合理安排一日活动,遵守动静交替的原则。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要充足。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不能提供有攻击性的玩具。户外活动的场所一定要宽敞,不能在狭小的地方,防止幼儿因过于拥挤而发生摩擦或冲突。

3.社会方面。

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它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在面对一些扑面而来的暴力节目时,我们应该团结起来全面抵制。节目的开发者在做节目时应该考虑是否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害,要多播放一些正面的、有积极意义的电视节目。在创作时应选择积极向上的题材,多向幼儿展示亲社会行为。家长让幼儿多看一些赞美高尚品德的影片,幼儿在看电视时,家长要适当地解释和评价他们所看的节目,适时地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总之,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有许多。作为教师在平时要选择正确的方法消除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幼儿,尤其是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根据其心理特点,尊重其发展规律,发现其闪光点,挖掘其潜力,以正面教育为主,多给予幼儿关心、表扬与鼓励,增强其自信心,多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树立其科学的价值观。同时要让家长积极地配合教师,加强家园联系,从根本上预防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促进幼儿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