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借自然之灵感生活之美——“自然·秋”创意生活主题活动的行与思

时间:2024-05-08

文/邵莹玲 王新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实验幼儿园

近十年里,我园围绕“有创意的生活、创意地去生活、生活得有创意”的“创意生活”课程目标,在持续的探索实践中,“儿童、教师及家长共同缔造富有儿童成长意义的有意思的生活”成为我们倡导的课程核心理念。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推进,我们建构开放、多元、互动、共享的创意学习场域,以更有效地促进儿童生长,并逐渐形成新的构想:期待幼儿园成为儿童感知生命的自然探索场、拨动情感的美育体验场、浸润文化的生活实习场。由此,我们在“创意生活”的持续建构中,设立园本化的节日——“创意日”,尝试结合班级创意生活课程和“创意日”特色活动,促进儿童与自我、儿童与人际、儿童与自然的对话,深化儿童、生活、游戏与课程的共生。

走过绿意盎然的春、葱茏生长的夏,我们的幼儿园迈入五彩缤纷的秋。园子里的一切展现着生命的活力之美,其复杂迥异的特征习性又体现着生命的多样之美;春生、夏长至秋收的生长节律,体现着生命的过程之美,与环境交融共生又体现着生命的和谐之美。加上即将到来的冬季的萧索,这样一个“四季课堂”里充满了美感与收获感的季节。若能让儿童尽情打开五官感觉,将习以为常变为新鲜探寻,这或许就是我们“创意日”之“自然·秋”希望能给予儿童学习新鲜感的价值所在。

一、寻秋——拾落游戏,让园子成为眷注生命的探索场

诗人惠特曼曾写道:有一个小孩每天往前走,他第一眼看到的东西,他就成为那样东西,而那样东西因为那天成了孩子的一部分,或者是那天特定的一部分,可能延续多年,可能年年循环……越小的儿童越是处于物我不分的状态,也越容易受到周边事物的影响,并在其影响下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小班孩子是最纯粹的自然之子,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是最直接的,“捡”是他们主动建立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方式,有的因为捡到了一串两个的银杏果而成为小伙伴心中“最厉害”的人。在孩子们眼中,一片树叶、一簇花蕊、一粒种子都是有生命的个体,为此,他们想把一切喜欢的东西都捡拾起来。他们跑进跑出、忙忙碌碌,在看似重复的动作中,逐渐熟识手中的根、茎、叶、花、果、籽,并能够辨识区分其形、色、质等外形特点,而后仔细归类、小心安放。这种对“小生命”的热爱和“小欢喜”的兴致,正是他们探究世界的原动力,在日后积淀为生命中最可贵的品质。

二、玩秋——林间穿行,让园子成为感受成长的实习场

儿童都渴望自在地玩耍。通过玩耍,儿童会获得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发展可能,会更加充分地自我表现和自我表达。在“自然·秋”的活动中,教师在不知不觉践行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教师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这种能力是生来就具有的。对于儿童想要从事的某些行为,教师通过研判之后便会支持他们的计划。于是,我们看到一些平时的“不允许”被许可:中班孩子穿梭在丛林间,搬石砖围炉子,捡树枝当柴火,生火烤红薯、菌菇。这些食材有的源于园子里百草园种植区,有的采摘于自己班级的菌菇小屋。大班孩子使用笨重的铁锹挖土洞、堆肥,期望来年的土质更加肥沃。在户外广阔的无限空间,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活泼、奔跑的孩子,在真切的“穿行”间体悟学习与成长的乐趣,体验长大带来的力量感。

三、赏秋——艺术创想,让园子成为应景表达的美育场

层林尽染、落叶飞舞是秋之悠然;丹枫迎秋、橙黄橘绿是秋之色彩。秋天是大自然的“调色盘”,装点着儿童的生活,也装饰着无拘无束的童年。3—6岁是儿童的审美感发展的敏感期,这间没有“屋顶”的教室,打通了儿童与园外经验的围墙,没有“围墙”的幼儿园又让儿童徜徉在诗意的审美体验中。小班孩子的小动物花花衣、手心上的大自然,中班孩子的秋日长卷画,大班孩子秋日的落叶信,孩子们创造着独一无二的花草物语,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感知千变万化的秋日印象,感受生生不息的时光流转,感悟生活的多姿多彩。孩子们以多通道感知自然万物的质地、色彩、线条、姿态,或柔美、或挺拔、或雄奇、或飘逸,稚拙的笔触中展现自然的诗意。

四、晒秋——民俗传承,让园子成为浸润文化的生活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晒秋”农俗,是普通百姓在劳作中创造和享用生活文化的一种方式,更是人们与自然建立关系的一种生活哲学。作为农耕民族的后代,我们的血脉中流淌着对土地的敬畏和农作的热爱。于是,中三班开展了课程“园子里的果实”,孩子们将收集到的田野果实铺陈在南场露台一隅:素朴简约的麻布上色彩浓郁的果实错落有致,南瓜、玉米、朝天椒、红枣、核桃、芋头、石榴、橘子……大六班的晒秋因为有了“银杏果”的加入更是散发着独一无二的“味道”。园子里不同班级的晒秋小景编织在一起,便铺展成一幅斑斓有序的秋收图。孩子们在行动中感受丰收的喜悦,在晒秋中感谢自然的馈赠。大八班的“小神农课程”,沉浸在中医文化的熏陶中,忙着晒草药、做艾草蛋,坚持对园子里中草药的探索与发现,不断丰富草药的养护知识。从手到眼,从脑到心,孩子们延续着农耕民族对自然和生活特有的感知方式,传承着流淌在血脉里的勤劳和坚守。

五、品秋——舌尖体验,让园子成为感受五味的食育场

可能在儿童的天性里,口腹之欲是无法抗拒的存在。小一班和小二班联手上阵,腌制雪里蕻、萝卜干、莴苣干、大蒜头……在学习腌制方法的过程中,同秋收的天然食材一起等候“时间魔法”带来的独特风味。中三班的孩子们把自己搜集的“神奇果实”切片、浸渍、烤晒:柠檬片、西柚片、芒果片、香蕉片、苹果片、桂圆、西梅、山楂,酸的、甜的、香的、辣的、脆的、韧的、软的、硬的……在舌尖辗转别样的果味江湖。大四班的孩子们则不知疲倦地采柿子、洗柿子、送柿子,在合作采摘中感受劳动的辛勤,在认真清洗中收获成功的自豪,在细心晾晒中习得耐心和毅力,在现场赠送中传递成长的欢喜。

六、藏秋——多元表达,让园子成为舒展童心的故事场

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是儿童联结自身与世界的纽带。在“自然·秋”活动中,儿童拥抱自然、对话自然、感恩自然的过程就是他们自发地、本能地进行表达、表现的过程。同时,儿童依然会通过自己独特的、擅长的表达方式,向周围展示自己的感受、思考与获得,并从周边人的表达中汲取滋养身心的养分和能量。

1. 藏在游戏志里的小故事。

每个天一幼儿园的宝贝都有一本自己的游戏日志,名为“成长印迹”。“自然·秋”活动过后,孩子们在日志本上随性地做绘画记录,将活动中发生的小事件、游戏中遇到的小麻烦、哭哭笑笑的小情绪记录下来,形成了一个个“童趣故事”。

2. 藏在艺术品里的小故事。

在没有屋顶的“教室”里探索,孩子们的艺术创作欲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他们会主动寻找新奇的、原生态的自然材料,通过创造性地组合、堆叠、排列,在稚拙有趣的画面里表达自己“千奇百怪”的想法,构筑一个个“童话故事”。

3. 藏在二维码里的小故事。

诞生于信息时代的儿童,对于使用智能手机仿佛有着“无师自通”的本领。相互拍照、相互摄影,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视频被教师悉心地收录进二维码,供新朋友随时扫码观看,身临其境地体验“我和我们”都玩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展示一个个“童真故事”。

在丰富的活动中,教师更隐性地支持儿童分享自己的经验、故事、秘密、心情与梦想,不断给予回忆、沉淀、思索的鹰架,让儿童获得更多的自由思考、自由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在充满等待与惊喜、体验与分享的过程中,尝试寻找自己的节奏来游戏和学习。

“自然·秋”在孩子们的多元表达中,走向了生态美育视角下的自然课堂。通过收集、欣赏、触摸、辨识、探索、模仿、创作,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实现“它之生命”与“我之生命”的对话与互动。以自然为书、以天性为师,秋日的“千姿百态”被孩子们编织成一幅自在生长的美景图,令人沉醉的写意秋天也随之被镌刻在我们共同的记忆里。这种顺应了内在节律的成长方式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成长,活动创生的价值才能够进一步被体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