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文/许卫华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实验幼儿园
在幼儿园,建构区是非常重要的区角之一。过去,我园班级在设置建构区时,仅仅满足于“有地方可建”“有材料可玩”,如今用“游戏精神”去审视建构区,发现有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建构区空间狭小,建构时幼儿秩序混乱。构建区材料不足,每种材料的数量不能满足幼儿建构的需要。建构区管理处于放任状态,教师关注度不高等。必须创设有利于引发幼儿多种经验、支持幼儿互动、具有支持发展适宜性教育原则的环境,才能有效推动建构游戏的发展。基于此,我园以“建构区环境”为研究切入点,做了一些尝试与调整。
结合《0~8岁学习环境创设》第十一章中建构区环境评估表,关注建构区的位置、面积和布局,教师根据班级活动室的特点和幼儿的意愿进行规划、安排和调整。首先,通过与幼儿讨论、画设计图、教研沙龙等多种形式,确定各班级建构区的位置。活动区呈开放或半开放式,并尽量远离过道。如有的班级在活动室开辟相对安静的一角,靠近美工区,便于做建构前的设计,或者靠近益智区,便于建构后的探索和数量的统计。有的班级将建构区设置在走廊的拐角,面积相对较大,幼儿进区人数便可增多到8~10人。其次,幼儿园建立专门的建构室,并充分利用户外的空间,投放大型的建构材料,如碳化积木、纸管、纸砖、纸箱等。班级活动室、专用建构室、户外形成三位立体交叉式建构区。
有序的环境是支持幼儿游戏的重要内容。除布局合理,材料摆放整齐,带有显性的游戏常规也是环境创设考虑的重要方面。区内主材和辅材分类摆放,有标识图,便于幼儿取用和收拾整理。教师提供建筑物图片、设计图等,使区角美观,具有启发性。如在建构区的墙面或者柜子背面等提供典型建筑物的照片,可以是搜集来的图片,幼儿外出旅游的照片等,也可以是呈现阶段性作品的照片,给幼儿带来成功感,进一步激发建构的兴趣。对于这些图片如何呈现,一开始,有班级将其作为建构区的吊饰,悬挂在区内,对幼儿来说没有意义。后来改进方法,做成了照片书,放置在幼儿随手可以翻阅的地方。
活动室、走廊、建构室以及户外等多处建构点保障了建构的空间,而通过社团活动、年级组灵活走区和每月组内交换材料等形式,从时间和材料方面有效提高了区角与材料的利用率。
情境式环境是推动幼儿建构水平发展的催化剂。刚开始,班级建构活动多以自由搭建为主,即没有固定要求的随性建构,幼儿自己确立建构的内容,自主选择材料,自由表达。但因为幼儿能力有限,个别化学习水平不高,搭建的技能缺少了教师的引导,呈现的作品较简单。如何有效促进幼儿建构能力的整体发展?教师提出将建构区融入到课程中,并设置一定的情境,与主题融合。
有明确的主题,游戏前做好主题协商和计划。如:户外的碳化积木建构,幼儿一直满足于建构城堡、房子等。而在实施主题“我眼中的家乡”时,通过参观附近的荷花池风景区后,在教师的引导与支持下,幼儿决定建构荷花池。绘画设计后,幼儿先建构了景区的亭子、栈桥、景区的大门以及游人等,再根据景区夏天荷花节的活动,又增加了表演台、停车场、汽车等。建构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
通过有目的地投放材料,并添加辅材来丰富游戏的情境。全园总动员,搜集多种废旧材料,如纸箱、线管、纸牌、木板、纸杯、饮料瓶等,让这些废旧材料成为建构游戏不可或缺的“宝”。鼓励幼儿通过想象和操作,自主选择,进行与主题相关的搭建。如小班进行建构“我们的幼儿园”,一开始使用了大型的清水积木垒高,到了一定高度后,幼儿选择使用养乐多的瓶子搭建幼儿园的围墙,将纸杯涂成绿色,搭建幼儿园里的小山坡,小玩偶代表幼儿园的孩子。这样的建构比只用清水积木建构幼儿园有趣多了,幼儿更加投入,搭建的内容也更富。
除了投放这类建构的材料,在阅读区投放与建构主题相关的绘本也是丰富情境的有效手段之一。如建构火车时,我们增加了《火车出发了》《地铁开工了》《两列小火车》等优秀的绘本。幼儿通过翻阅、讲述,生成了新的建构情境。
案例:好玩的纸管
纸管这种材料比较单一。在一段时间的自主搭建后,孩子们建构出坦克、炮台、长城,而后便没有了新意。忽然有一天,孩子们提出:我们的坦克要是可以移动就好了。老师趁机引导:移动坦克需要什么?她立即播放了坦克的视频,投放了长短不同的木板、雪花片等辅材。孩子们观看后,把纸管排列放置,在上面放上木板。经过多次尝试,坦克终于动起来了。孩子们兴奋地推动着 “坦克”向前移动。老师又问:我们还可以搭建哪些可以滚动的东西?于是,滑板车、移动早餐车、秋天运粮车纷纷出现。用辅材搭建的头盔、水果等也应运而生。而生成的长城保卫战、移动卖早点、卖水果等游戏让孩子们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主题与情境式环境可以让幼儿始终处于一种自发学习的状态,也许他们并不在意作品是否完美。幼儿一边建构,一边对自己的创意造型展开想象,充分享受着“建构着,快乐着”的过程。建构与主题、课程、其他游戏融合,在情境中幼儿更凸显主体,更激发兴趣,在建构中实现更多领域的目标,在课程中提升建构能力和水平。
建构活动中,除了外在的“硬环境”,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以及幼儿与自己作品的互动等,也是推动建构游戏发展的动力因子。这其实也就是常说的“软环境”,所以教师在建构区提供了以下物品。
给每个幼儿提供一本记录本,用于设计以及记录搭建的作品。小班的幼儿由于年龄小,一般由教师帮忙记录,中、大班幼儿自己记录。起初,有少部分幼儿不会记录,只记录积木的块数。记录次数多了,在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影响下,他们能够用画画的方式记录自己的作品。记录本也成为建构区环境的一部分,记录着幼儿建构的过程和能力的发展情况。
作品设置展示区来展示幼儿作品,不仅是对幼儿的肯定,更为继续丰富、完善他们的搭建提供了可能。在不断构建的过程中,幼儿使作品情节越来越复杂,游戏水平越来越高。如大班幼儿根据绘本《老金头的家》建构房子,第一天建构了一层。第二天在原来的基础上搭建了第二层,并添加了庄园的情境。第三天,进行了细节处的搭建,如房子里的桌子和人等。为了避免作品被破坏,教师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画、写等设计制作“友情提醒”标志,表示“作品未完成,有待继续”的意思。这也成为建构区的公约之一,大家自觉遵守。另外建构区还提供旧手机、平板电脑,供幼儿拍照留下作品的照片。
表1
(1)针对全班幼儿的观察(表1)。
良好的师幼互动是建立在教师对幼儿有效观察的基础上,而游戏中教师的观察是推进游戏发展的必要途径。结合现状,我园尝试在学期初,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以及建构能力的阶段目标,通过对班级幼儿的观察,制订了各班级的建构区学期目标。然后使用针对全班的周观察表,各班每周根据前一周游戏的情况,再制订下一周的周目标,确定具体的投放材料,明确观察要点。这样对于班级建构的情况一目了然,教师心中有数,有利于下一周的材料投放和观察。
(2)针对个别幼儿的观察(表2)。
对于每日建构区游戏的观察,我园提供不同层次的记录纸给教师观察时记录。对于经验丰富的教师,提供的是便签条,而对于才参加工作的新教师或是专业能力较弱的教师,设计了表2,便于有效观察、记录个别幼儿的游戏情况。
观察是为了读懂孩子,是为了进一步动态地调整建构环境。从文中“好玩的纸管”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拥有“让环境成为一位不说话的老师”这样的意识,而且在面对幼儿的游戏低潮时不急不躁,没有指手画脚,而是适时适度地给予判断和回应,最终巧妙地帮助幼儿度过“瓶颈”,有效地发展了游戏新情节。幼儿在前,教师在后,追随幼儿,将有限的建构场地演变成无限的空间。开放、动态的游戏环境才能让每个幼儿拥有创作、表达、表现的平台,使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所以,好的游戏环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与幼儿互动中,教师一步一步紧跟幼儿兴趣和发展的步伐,为幼儿游戏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指导,这是最好的游戏支持,也是对幼儿最好的尊重。
建构从课程出发,最后仍需回归课程。只有这样,教师的视野更宽,思维更广,游戏更真更精彩。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教授说,用全收获的理念开展种植活动,我们也要用全收获的理念开展建构活动。这样的建构游戏是开放的、生长的游戏。
表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