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文/陈锂 浙江省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湾幼儿园
课程园本化:本文特指基于我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幼儿的情感发展需求,对我园基础课程中的主题展开优化实践,目的在于提升我园课程实施质量。
优化:本文特指通过“主题目标、主题内容、主题环境、主题资源、主题评价”等方面对课程原有主题展开改良性的调适,使主题活动更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本学期,我园新投入使用的教材是通过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幼儿园完整儿童活动课程”。对于这一套全新的教材,大家都处在新手上路、摸索探究的阶段。虽然它列出了教参编写的理由、特点以及呈现的内容,并且每个主题从主题说明、环境创设、家园共育、活动区活动和教学活动一览表等几个方面给一线教师提供了多元的选择平台,为教师有机开展工作留有发挥的空间。但它毕竟不是基于本园开发与建设的课程,因此,课程的适宜性需要我们去探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虽然我园教师能够在活动中体现一些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但这些理念大都局限于集体活动的设计上。对于整体的主题活动设计,则显得力不从心。
另外,小班主题“甜蜜蜜”主要是让孩子体验情感上的甜蜜。体验必然有交流、沟通,而语言则是交流的基础。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园教师在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都有聚焦在幼儿语言核心经验发展的研究,可以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我园小班幼儿基本属于新下沙人,大多数都是临近9月份开学前或开学初才从各地老家赶来下沙入学,对下沙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因此对于刚入园的这些小班幼儿来说,能够适应集体生活,喜欢上幼儿园的生活就显得尤其困难,但也尤其重要。这正是我们“甜蜜蜜”主题预设想要达成的目标。
综上所述,为了让主题活动更符合我园小班幼儿的实际需要,更好地促进幼儿、教师的共赢发展,我园小班组教师决定聚焦语言核心经验,基于幼儿园的实际,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对“甜蜜蜜”主题活动进行园本化的“改造”。
1.解析幼儿的已有经验。
为了使主题活动更适合本园小班幼儿开展,小班组教师分别以谈话、绘画、提问卡等形式,对班级幼儿的已有经验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调查。从调查反馈情况(图1)来说明,幼儿对甜食的认知或需求主要聚焦在种类、口味、包装及制作等方面。
2.挖掘主题的学习价值。
整个主题活动中包含“水果宝宝去旅行”“彩色牛奶”和“蛤蟆送瓜”三个语言活动,其重点主要聚焦于文学形式、文学词汇和文学想象等三个语言核心经验的学习。这类具有针对性、指向性的活动无疑对幼儿相关语言经验的学习与发展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
图1 班级幼儿的已有经验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调查
3.厘清主题的三维目标。
主题目标一般包括情感态度、关键能力和知识经验三个方面。“甜蜜蜜”是一个偏社会领域的主题活动,于是我们尝试从社会情感、社会认知和社会能力三个角度进行具体化的目标优化。(见图2)
围绕主题目标,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求,思考我们的主题脉络应如何展开?我们预想从“知”甜识、“享”甜趣、“品”甜蜜三个层次逐步展开。
图2 “甜蜜蜜”主题目标化
“知”甜识——是指幼儿分享和交流自己、同伴或家人喜欢吃的甜食,感知甜食的丰富多样。如在“我喜欢吃……”的活动中,幼儿介绍自己熟悉和喜欢的甜食,通过有趣的游戏,进一步了解水果及零食的特点;在“尝一尝、画一画”活动中,幼儿通过味觉感受不同的甜食,并尝试用涂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味觉,个性化地表达自己在品尝过程中的独特情绪体验。
“享”甜趣——是指幼儿通过观察、比较等多种方式,探究食物的加工制作,发现食物加工处理后的变化。如在“甜甜的糖水”活动中,幼儿会发现糖果放进水里会溶解,了解固态向液体的变化过程;在“甜蜜果汁大家尝”“维尼的蜂蜜”等活动里,幼儿将进一步增进对甜食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变化的好奇和关注。在探究过程中幼儿会逐步理解不要贪吃甜食等健康饮食建议。
“品”甜蜜——是指幼儿尝试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甜食,并且懂得和同伴、教师、爸爸妈妈分享。如在“蛤蟆送瓜”“送你棒棒糖”“送礼物”等活动中,可以体现出将好吃的食物送给各种各样需要帮助的人们,自己的心里也会是甜甜的。
基于“知甜识→玩甜趣→品甜蜜”的主题行进脉络,我们采取如下措施实施活动内容:
1.优化原主题教学活动。
原有主题活动安排了15个教学活动,其内容涉及语言、健康、艺术、科学、社会等五大领域,体现了科学合理的领域编排,但个别教学活动之间存在目标重叠、环节类似等现象。我们尝试通过增删、重组等方式进行优化。例如“送给你”活动中做糖果的环节可用美工活动“棒棒糖”中的做棒棒糖环节替代,将两个活动重组成一次活动开展,即“送给你”可以是“棒棒糖”的延伸活动。
2.融合园本音乐课程。
近几年来,我园以音乐为主线,构建了“童·乐”的领域加长型课程。为了营造音乐课程氛围,保证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我园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都渗透“童·乐”课程内容,其中要求教师每周组织两次音乐教学活动。其中一个可以是主题活动中的相关音乐活动(原有或优化),另外一个是基于主题背景下“童·乐”课程中的活动内容。“甜蜜蜜”这一主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园本音乐课程里的“糖果屋”“开心跳跳糖”和“老鼠娶亲”三个活动,能让幼儿在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的过程中表现甜蜜,体验甜蜜,既契合主题内涵,实现主题目标的达成,又提高了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彰显了我园的音乐特色。
3.衍生班本化特色活动。
主题中预设的教学活动,各班具体实施的时间并不需要统一,而是留有相应的弹性时间。各班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孩子的兴趣需要,开展相关的生成活动,可以是单个活动的延伸,也可以是围绕某个孩子们感兴趣的点开展的一系列深度学习活动。
例如:原教学活动“开心跳跳糖”是一个侧重健康领域的活动,其主要能力是双脚原地向上跳。小四班幼儿在观看《小恐龙波比》第四集时,对于其他蹦跳方式也感兴趣。为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满足孩子的兴趣需要和能力的提升,教师节选了符合跳跃特点的音乐“幽默曲”,设计了侧重艺术领域的“开心跳跳糖”活动,让幼儿在音乐游戏过程中,既掌握各种蹦跳的方式,又能提升音乐节奏感和艺术表现力,一举多得。(见图3)
图3
1.呈现个性化的班本故事。
通过前期的主题审议,各班级对主题的行进脉络有了一定的了解。考虑原教参中主题环境主要是分为主题墙和展示区,虽然给教师提供了相应的参考,但同时也带有一定的限制,从而导致在主题后期的环境创设中压缩了同伴的学习空间。因此,年级组达成共识,将每个班班本化的一些活动过程呈现在环境创设中。例如,小四班的项目小故事《棒棒糖的甜蜜之旅》:孩子们对“棒棒糖”特别感兴趣,教师顺应孩子的需求生成了“寻找棒棒糖→棒棒糖的形状→棒棒糖的味道→制作棒棒糖→棒棒糖的溶解”等一系列活动,并将幼儿的活动痕迹通过环境创设呈现出来(见图4)
图4
2.创设开放性的共享环境。
正因为班本故事各有侧重,各有特色,能很好地体现班与班之间资源多样化,实现资源共享,所以当班级要更换班本故事展示时,我们会将幼儿收集的资料、信息以及活动过程的呈现装订成册,陈列、展示在中厅。整个小班年级组的幼儿仍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时翻阅故事册。故事册不仅记录了幼儿学习成长的过程,更是幼儿兴趣延续、课程延续的展现。通过创设这样的开放性环境,让幼儿相互学习、激发、欣赏,从更广泛的资源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经验,充分发挥“左邻右舍”的同伴学习的作用。
3.拓展专属性的区域环境。
为了更好地助推幼儿语言核心经验的发展,有效达成第四条主题目标,在聚焦三个集体教学活动的基础上,我们还拓展了相关区域,如分别在科学区、娃娃家、图书区、美工区等区域中投放各种材料,激发幼儿在好玩的自主游戏中发展相应的语言核心经验。(见图5)
图5 聚焦语言和新经验拓展的相关区域
本文中所述的各种资源主要是指原教参的课程资源和其他可拓展利用的资源。聚焦语言核心经验的增长,我们把重点放在“水果宝宝去旅行”“蛤蟆种瓜”这两个语言活动上,研讨并梳理了相应教材的已有策略和相关可拓展的资源。(见图6)
图6 “水果宝宝去旅行”“蛤蟆种瓜”已有策略和相关可拓展资源的梳理
在原主题的整个行进过程中,不管是主题前期、中期还是后期,对主题活动评价的聚焦并不明显,更谈不上系统。为了让孩子的学习更具回顾性、经验增长更显性,让孩子的学习看得见,我们尝试从教师、家长、幼儿三个维度优化主题评价:
1.来自教师的故事。
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根据幼儿在活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的表现,发现“哇时刻”,撰写学习故事。比如,在聚焦说明性讲述核心经验的甜蜜小屋的游戏中,教师先注意到幼儿已经出现个别的说明性词汇,识别到幼儿在与成人的一问一答中能识别甜食的零散、单个的事物特征,于是,教师用丰富游戏材料,优化集体游戏的策略回应、助推幼儿说明性讲述经验的发展。可以说学习故事不仅是对幼儿行为的注意、识别和回应,更是一种对幼儿主题活动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2.来自幼儿的故事。
幼儿围绕“我最喜欢什么甜食?为什么喜欢?”“你知道甜食的简单制作过程吗?最喜欢哪个?”“我还想了解什么甜食?”等话题展开讨论,并进行分享。教师可以从幼儿的声音中解读出他们知道的关于甜食的已有经验和还想知道的甜食相关经验,并以项目活动的方式助推幼儿的深度学习。
3.来自家庭的故事。
利用家长资源发现孩子在家的“哇时刻”,可以是“甜蜜蜜”主题背景下某个活动、某个游戏的分享表现,或是相关主题性区域游戏的经验迁移,还可以是特别感兴趣的某种甜食的介绍……总之,只要是在主题背景下的行为表现,家长都可以通过手机软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记录并及时分享在班级群里,方便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主题评价、反思与跟进。
主题活动的优化是推动课程园本化的基础,是实现课程适宜性的关键所在。通过“甜蜜蜜”主题活动的优化,让我们对课程园本化有了基本的思路和可操作的实施路径,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教师需要珍视孩子的发现和问题,并以生发小项目活动的思维和方式追随幼儿的兴趣,去探寻那些未知的东西,助推孩子的深度学习。“甜甜的糖水”就是很好的案例,当活动中有的孩子关心“为什么我们的糖水不一样甜”“为什么我们的糖水颜色不一样”时,教师及时抓住孩子们的兴趣和问题,开展了项目活动“糖水那些事儿”,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活动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幼儿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既符合幼儿的实际需要,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让课程园本化过程中的学习更具趣味性和主动性。
1.聚焦幼儿经验增长的意识。
教师需要通过谈话、绘画、调查问卷、视频等多种方式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解析幼儿可拓展的相关经验,并联系《指南》中幼儿发展的目标,“辨析式”地审议主题内涵、梳理出适宜本园(本班)幼儿发展的主题目标,将原有主题中的活动内容进行选择、增删、组合和重构等形式的“改造”,自然融入园本音乐课程,或在预设的主题活动中生成新的小主题,创设有支撑的环境,以此来满足幼儿的内在需要。让主题实施的过程真正成为“基于经验→解析经验→拓展经验→提升经验”的过程,从而促进教师、幼儿共同发展,达成主题目标,落实主题实施质量,落实课程园本化。
2.聚焦主题活动资源利用的意识。
教师需要聚焦某个主题目标的资源整合意识,认真梳理和整合利用各种园本、班本的有价值的资源开展主题活动,助力课程落实,才能使课程园本化更具可能性。比如,“甜蜜蜜”主题活动中有个“送甜蜜”的集体教学活动,每个班级可利用的资源各有不同:小一班在开展主题时,班里有个小朋友好几天没来上学,所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其他幼儿通过视频给小伙伴送去甜甜的问候。小二班有家长(奶奶)是社区艺术团的,之前为幼儿园带来过好看的节目,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怀着感恩的心把自制的棒棒糖送给奶奶。小三班有家长是在下沙味全工厂上班的,于是,教师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并带着幼儿去实地参观了制作“甜蜜”的现场。小四班利用幼儿园升旗仪式时间,给孩子们创设给哥哥姐姐和老师们送上甜甜祝福的机会,让“送甜蜜”更有仪式感等。
在整个“甜蜜蜜”主题方案优化过程中,通过年级组主题审议的方式碰撞出集体智慧,教师们从对原有教材的“拿来就用”—辨析式选择内容—自然融入特色课程—生成有价值的活动—整合性地利用资源—因“需”制宜地实施课程“改造”的变化。这样的变化过程不断地助推我们的课程真正成为孩子需要的课程,真正地推进我们的课程园本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