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注思维过程,把知识变成智慧

时间:2024-05-08

○朱文学

在学习完奇偶数的相关知识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从0、1、5、8 这四张数字卡片中选出两张,按要求组成两位数。组成的偶数、奇数分别有哪些?

批阅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正确答案中有两种不同的书写顺序:

学生能否发现两种思路的不同?他们又会如何评价呢?

生1:我的是第一种解法,我先考虑十位上的数字。当十位上是1 时,可以组成10、15、18,其中10和18是偶数,15是奇数;再考虑十位上分别是5和8的情况。最后确定有5个偶数和4个奇数。

生2:我也是第一种解法,但我觉得第二种解法是先考虑了个位上的数字。要组成偶数,我们可以确定个位上为0 或8,十位上依次选择其他的数。同样,要组成奇数,我们就先确定个位上为1 或者5。

生3:这两种解法都有道理。第一种解法是先把所有的两位数都写出来,再进行分类,关键是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第二种解法是根据奇数和偶数的特点,先确定个位上的数字。

生4:我比较喜欢第二种解法,因为它直接应用了奇偶数的特征来解决问题。如果这道题只要求我们写出其中的奇数或偶数,我觉得第二种解法比第一种解法更有优势。

袁振国教授在《教育新理念》中指出: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上述案例中的两种解法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但我们需要的是呈现答案背后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对比中明晰异同,把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思考,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

“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的课程理念如何有效落地?我们不妨从以下两方面来尝试:

1.从学习结果的研究中探寻思维过程的“可能状态”。学生在课堂中的言语表达、在作业中的文字阐述等都是学习结果的真实表征,我们不应简单地用对或错来判断,而应从学生的视角来分析、揣摩他们思维过程的“可能状态”:这个问题学生可能是怎么想的?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症结”或“盲点”在哪?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引导学生主动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将思维过程外显,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2.从思维过程的辨析中,调整学习结果的“现实状态”。学生思维过程的呈现,是最真实、最自然的教学资源。我们应该善于捕捉其中的育人价值,挖掘其中的学科元素,引导学生去反刍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质疑问难的批判性思维,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品质,逐步形成理性精神。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