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特点的认识

时间:2024-05-08

○翁炳煌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具有“生活性”这一基础特征,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根据教育部的工作部署,从2016年起,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逐步更名为《道德与法治》。那么,更名后的《道德与法治》具有哪些特点?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研读,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对教材的编写特点进行审视、揣摩,谈谈个人的一些浅见。

一、教育主题:以儿童发展的需要为目标,确立核心话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是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的。教材中的主体是儿童,教材的内容是儿童的生活。新教材具备了以儿童的生活视角和路径,形成生活内容和教学相统一的叙事逻辑,每册设计了一个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适应新生活(一上),养成好习惯(一下),奠基公共意识(二上),追求创造性生活(二下),引领正确的价值导向(三上)。

(一上)核心主题——适应新生活。一年级新生来自幼儿园,一方面,环境、人群是陌生的,带给他们的是全新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另一方面,生活方式和学习形式也有较大的变化,幼儿园的生活是个体化的,它以游戏为主,随意性强;而小学生活是集体性的,它以学习为主,规范性较强;另外,长辈对他们的新生活和学习也有新期待和新希望,因此,让一年级的孩子入学后尽快适应新生活是本册教材的核心主题。

(一下)核心主题——养成好习惯。本册教材主要培养学生的以下几种习惯:我的好习惯(自我的习惯)、我和大自然(和自然相处的习惯)、我爱我家(和家人相处的习惯)、我们在一起(和同伴相处的习惯)。

(二上)核心主题——奠定公共意识。随着孩子生活空间不断扩大,让孩子尽快适应公共生活,具有良好的公共生活意识变得非常急切、紧迫。因此,本册教材教育主题是奠定公共意识,包括时令、空间、重大公共节日等。

(二下)核心主题——追求创造性生活。这里的创造性并不是自主创造一种作品、一种思想或宏观的大的创造,而是指生活中的小发明、游戏中的小发现,以及自己观察、尝试良好的积极心态,从小养成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

(三上)核心主题——引领正确的价值导向。由于三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开始形成,因此,三年级教材既兼顾儿童特点又注意教材具有的思维含量。具体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单元主题指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四个问题域,每个单元的问题域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导向,这些价值观在教材中并没有用概念直接表达,而是引导学生经过探究后获得情感并内化于心。二是教材编写以“学”为主线,“教”隐含在学习活动中,将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材学习活动设计的基础。将活动“蓝本”植入教材,以多种栏目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卡通儿童来激活、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活动,表达情感共鸣,进行总结提示;教材还设计了大量的留白给儿童提供思考和活动的空间。此外,教材注重对学生社会性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三是教材体现了新观念和新思想。新的学习观(将玩耍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和方式)、智能观、新的师生观(二单元35页)、新的爱父母观、新的安全教育观、正确认识和对待陌生人、将道德教育建立在对人理解的基础之上、注重对学生道德智慧的提升。四是法治教育以融合式方式体现在三上教材中。法治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全套教材法治教育方式主要体现为三种类型:前法律教育、融合式法律教育、直接的法律教育。三上教材体现融合式法治教育主要有两课。即第6课“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和第8课“安全记心上”。

综上所述,部编《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主题都是根据孩子的生活需要所确定的,是为孩子的发展奠基的。

二、教学内容:以儿童生活为支点,明暗两线交叉呈现

教材始终将儿童生活的逻辑作为教材编写逻辑,明线和暗线两条逻辑线始终交叉呈现。

明线,以儿童的生活逻辑为基点,随着孩子生活中时间的推进与变化,空间的扩大与转移进行教材内容的编排,如一年级上册四个单元中,第一单元到第四单元分别是《我是小学生啦》《校园生活真快乐》《家中的安全与健康》《天气虽冷有温暖》,教材就是按学生走出家门上学去,到校园生活,再回到家中,最后到读小学后的第一个冬季、第一个新年,这样以儿童生活逻辑进行编排的教学内容,顺应儿童的生活习惯,有利于教师随着儿童生活时空转移变化选择适切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暗线则以儿童生活成长中遇到的事件或问题为主要内容,通过这些重要事件的呈现和问题的解决,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步形成,社会技能和探究技能逐步提高。教材的每个单元、每一课都有它的暗线,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第一课到第四课分别是《开开心心上学去》《拉拉手,交朋友》《我认识您了》《上学路上》。它的暗线就是儿童进入小学后能否适应小学的生活和学习;能否交到新朋友,愉快地度过同伴交往时期;能否较快地认识同学和老师;能否解决上学路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等。

因此,教材无论是一册四单元,还是一单元四课,或是一课中的几个层次,它的编写逻辑都存在明线和暗线,而且是同时进行的,不管是明线还是暗线都是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作为教材的编写逻辑。

三、教材语言:基于儿童的认知,编织学习情境

1.关注儿童语言习惯,凸显文字个性。

首先,教材语言亲切,有情趣。教材中的语言在叙述主体上都是以“小主人”的口吻来表达的,这样的叙述形式能让孩子们倍感亲切,很快与教材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描述的生活场景相融合,达到人入书中,书在心中的境界,如,《开开心心上学去》一课中“学校里是什么样儿的呢?”这是孩子的真心话,教材当中的儿童在想,现实中的儿童也在想这一问题。

其次,教材中的儿童歌谣琅琅上口。教材编写了许多儿童歌谣,这些歌谣都是贴近儿童生活来写的,同时又把课文要点含在歌谣中。如《开开心心上学去》一课中的“小书包,别着急,用品文具想仔细”,它引导孩子自己整理学习用品;“大大小小排个队,样样不少都爱惜”,它暗含着孩子整理书包的技巧和爱惜小书包就是珍惜新身份;“我们都是好朋友,天天一起上学去”把小书包就是小学生的新身份体现出来了。

2.关注儿童理解,凸显图画魅力。

低年级的孩子识字量还很少,他们喜欢各种各样的图画,因此,教材用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来呈现生活中的场景、人物的对话。教材主要以绘本形式呈现。绘本形式多种多样,有故事式绘本、情境式绘本和说明式绘本等。

故事式绘本。以故事的形式引领儿童进入文本。如《开开心心上学去》一课中,王晓从家里出发,来到校门口,再到教室门口,最后进入教室,这一过程中有情节、有对话,这就是故事性的绘本。

情境式绘本。用图的形式表达活动场景。如讨论“我的书包是怎么来的?”“是奶奶亲手做的”“妈妈买的”“叔叔、阿姨、舅舅送的”,这些都是讨论式的情景,这些讨论暗含着家人、亲人的期待,通过讨论实际上就是慢慢在认识自己的身份,感受亲情,感受家人和亲人的期待。

说明式绘本。用绘本的形式让孩子了解一些简单知识。如一年级下册《可爱的动物》的副版里有动物老师,蛙泳、蛇舞、潜艇、飞机等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后才发明的,教材中的四幅图都是独立的,通过这四幅图的呈现,说明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改进生活。

不论是故事式,还是情境式,或是说明式的绘本,教材都是用儿童的语言展开儿童的生活,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儿童更好地参与到教材的学习活动中来。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认真学习课标精神,深入领会编者意图,把握教材特点,在此基础上读懂每篇课文的编写逻辑和内在含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采用更加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更好地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