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张怀秀
专题:让“同课异构”更精彩
○张怀秀
·“同课异构”研究能带给教师不一样的思路,提升驾驭教材、驾驭课堂、驾驭教研的能力。围绕一个专题进行“同课异构”,研究目标会更明确,指向会更集中,效果也会更显著。
“同课异构”的教研形式,为教师探讨教材教法、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学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而同一教学内容,需要研究的问题也不少,想通过一次研究全部解决,并不现实。我们的建议是,每次研讨可围绕一个专题,突出一个重点。
如果采取专题式同题异构,每次研究一个专题,突出一个重点,解决一个问题,以促使上课者集中精力,在重点处着力;听课者明确指向,在专题处思考。这样的“同课异构”课,就不仅内涵丰富,而且指向明确;不仅异彩纷呈,而且特点鲜明,上课者与听课者就容易形成共鸣,达成共识。
1.集中优势兵力,突破教学难点。语文教师多有这样的困惑:学生课内外阅读见识的词语不少,但能自主而自然地用于言语活动的不多。结果,一方面生活描述无合适语言,一方面库存语言无运用场所。为此,以“如何让语言走进学生的言语实践”为专题,进行“同课异构”研究,这样,上课者便能从精彩课堂的追求中,享受指导语言运用的无穷魅力;听课者则能从精彩片段的赏析中,领悟指导语言运用的基本策略。
2.凭借集体智慧,纠正教学偏向。课改以来,不少教师教学多媒体运用偏多:课件使用倾巢出动,为何使用心中无数,实际效果微乎其微。为此,以“走出媒体运用‘高耗低效’的怪圈”为专题,先呈现教学中的各种偏向,然后进行“同课异构”研究,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搞清多媒体运用的真正价值、方法技巧和基本原则。
“同课异构”的“课”多指同一教学内容,这有助于上课者在“同一”中彰显“独特”个性,听课者在“独特”中感悟“同一”规律。但有时往往因同一内容探究空间有限,容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上课者一味“求异”而遵循教学规律、彰显学科本质不够;听课者难以“求同”,而探寻教学本质、研究教学规律困难。笔者觉得,如果将“同课异构”变为“同题异构”,以专题突出研究的点,以内容辐射研究的面,让参与者更多地把精力倾注在教学本质回归、教学规律探究上,这无疑将使“同题异构”走向更精彩。
课堂展示是上课者教学理念的折射,实践成果的呈现,是听课者实践提炼的基础,理性探究的开始。
1.在精彩片段赏析中清晰。
“同课异构”的课堂展示中,可精心选择能充分彰显研究专题的精彩片段,引导教师进行由精彩探原因的赏析,由形象到本质的分析,让他们在全面而深刻的反思中得到实践和理论水平的同步提升。如:“如何让语言走进学生的言语实践”专题性“同题异构”研究中,《广玉兰》的教学出现了下列精彩片段:
师:(生读句子:“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说他玉琢冰雕吧,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知道这里的“质感”是什么意思吗?(生面面相觑)
师:(取出一束鲜花)你们看,老师手中有一束花儿,不过不是玉兰,而是玫瑰,但这两种花的质感基本相似,你们先看一看,摸一摸,再说说感受。
生:看了花瓣,它真的像冰雕的,而摸在手上又是软软的。
生:初看,花瓣像用玉石雕刻的,但摸在手上是柔软的,有弹性的。用手轻轻一捏,花瓣马上恢复原状。
师:知道“质感”是什么意思了吗?(学生会意地点头)从“质感”一词,你感受到了什么?能通过朗读表达吗?
(生朗读)
师:用“感”组成的词语实在是太多了,学习语文重点要培养自己的——
生:情感。
师:情感在任何学科中都是要培养的,我这里是指语文学科特有的——
生:语感。
师:学数学要培养自己的——
生:数感。
师:学音乐要培养自己的——
生:乐感。
师:看衣服的布料好不好,用手细细一摸,可以看它的——
生:手感。
师:水果的口味怎样,实际是指水果的——
生:口感。
上述片段,教者把词语的理解和感悟、列举和运用有机融合,让学生看看、摸摸,去感悟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提示背景让学生列举课内外积累的成串词语。如果每节课,都能从课文中找几个词语,帮助学生理解积累并引导即时运用,其意义决不仅仅是语言积累,而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这一教学片段给大家的启示便是:要让语言走进学生的言语实践,可捕捉重点词语,根据相似联系,形成相关的词语串;可提示相关背景,构成迁移通道,构成词语的运动场。如果所选教学片段都这样透视,并在此基础上作纵横联系,其专题性“同课异构”研究就一定是全面而深刻的。
⒉在相关片段的比较中清晰。
“同题异构”课堂展示中,教学失误往往与教学精彩共存,它同样是不可多得的教研资源。
如:“走出媒体运用‘高耗低效’的怪圈”专题性“同课异构”中,两名教师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的教学中,都采用了“荷叶上闪光的雨滴”的课件,请看下列片段:
【片段一】
师:同学们,荷叶上的雨滴实在是太美了,你们看——(出示课件:荷叶上闪着光亮的雨滴)你能说说水滴的样子吗?
生:雨滴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
生:雨滴是滚圆滚圆的。
【片段二】
师:同学们都看到过树叶、小草上的雨滴,是吗?(生频频点头)你眼中的雨滴是怎样的呢?
生:雨滴是滚圆滚圆的,在阳光下亮光闪闪。
师:荷叶上的水滴大家见到过吗?(个别学生点头,多数学生摇头)是啊,荷叶上的水滴多数小朋友没见过,在荷叶的映衬下,她比我们平常见到的雨滴更美丽,更可爱!(学生一个个惊奇地睁大眼睛等待着。)你们看——(课件显示荷叶上闪烁的雨滴,学生观察画面,全神贯注),如果你就是一颗小雨滴,能向大家介绍介绍自己吗?
生:我是一颗小雨滴,我滚圆滚圆的,亮晶晶的。真美!
师:同学们,你就是这透明的雨滴呀,睡在绿叶上(课件显示雨滴在荷叶上滚动的姿态)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浑身晶莹透亮,睡在这绿叶上更美了!
师:多么舒服,多么有趣呀,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学生都能做到声情并茂,情真意切。)
研讨中大家认为:在课文内容的关键处设计课件是一方面,而如何有效地运用以达成其目标则是另一方面。案例一中,教者并未把“荷叶上的雨滴”作为整体引导欣赏描述,仅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如此仓促,倘若精力不集中,学生可能画面也难看清。可见,课件不仅要精心设计,还须巧妙运用。
而案例二中,为引导感受“雨滴”的美好形象,教者先引导想象描述,再现生活,展示雨滴,进而才出示课件,展示画面,让学生观察描述。这样,既不会因为过早出示而限制学生思维,也不会因为姗姗来迟而空耗教学时间。
为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水滴的美好,课件展示后,教者让学生扮演角色,自我介绍。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结合背景——荷叶,叙谈感受,促使学生把对形象的想象和对感受的叙述有机结合,在充分感受形象和情感的基础上,引导朗读表达,可谓水到渠成。
可见,要走出媒体运用“高耗低效”的怪圈,首先要有目标意识,坚持精心选择,用之必需;其次要有成本意识,坚持以简驭繁,以少胜多;再则要强化效率意识,坚持凸显过程,让媒体运用始终指向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和言语能力的提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