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例谈阅读教学的指向

时间:2024-05-08

○特级教师 刘寿华 蒯威

例谈阅读教学的指向

○特级教师 刘寿华 蒯威

编者按:指向,即有针对性、目的性地朝向某个方向。显然,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过程中,如果有比较明确的指向,这件事完成的效率就会比较高,效果也会比较好。阅读教学也是如此。

在阅读教学中,“教什么”与“怎么教”已经成为课堂环节公认的两大核心。而“教什么”与“怎么教”又应该进一步指向什么?笔者以为以“素养”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应是阅读教学深层次的聚焦点。

【上篇】教什么:指向素养

阅读教学应该教什么,这是一个长期困扰学科研究领域的难题。表现在教学实践中,最为普遍的现象就是阅读教学跟着课文内容走,课文写什么就教什么,学完一篇丢一篇。这种内容至上的教学指向,直接导致课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长期以来效率低下,学生语文能力难以提升。阅读教学究竟应指向什么?《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素养”应该成为语文课程、当然也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最终指向。

什么是素养?素,有“向来”之意;养,有养成、修养之意。素养也就是指平时的训练、养成或修养,包括学识、技艺、才能、品格等方面形成的气质状态。也就是说素养是要培养的、训练的、反复运用形成的习惯,它融入一切言行举止,甚至举手投足中。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简单地说,也就是能够适应生活和社会需求的语文能力和语文学识水平。小学生语文素养中的核心素养是什么?随着《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明确,语文素养就应是以“语用”为核心的,语文素养的内核越来越聚焦为“语言文字素养”,它强调的是对汉语言文字具体化学习与实在化运用,是汉语言文字的学养和语用水平。在阅读教学中,语文素养则可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理解的素养

对文本的理解,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无论阅读教学的目标指向何方,都是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基础之上。我们提倡的理解不是“理解”本身,而是“理解的素养”,是以文本的理解作为例子,去指导学生学习理解的方法、策略,直到自己学会理解,自己能够独立阅读。

1.理解词语的素养。词语是构成文本的基本单位,理解词语的意思是读懂文章的基础。显然,词语是教不完的,阅读教学中对字词理解的指向不是多读懂几个词语,多积累一点词汇,而应是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在阅读教学中下面几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是重中之重: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每个词语都有相应的意思、内涵,而当这个词语放入具体的语境中时,它所表达的内容往往会更加丰富、生动。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的具体语境,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既是一项语文能力,也是一项学习语文的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也是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明确词语的具体意思,这样理解的结果往往更加深刻、更加难忘。因而,阅读教学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加深体会,丰富感受,放在生活这本大书中读懂词语。

查找工具书理解词语。从某种意义上说,查工具书更是一种学习的习惯。因为谁都明白不懂的词语可以查字典,这种学习的方法指导起来并不难。但是放眼当下的学习生活,随时查找工具书却并不多见。一方面教辅用书广泛使用,学生对工具书的依赖大大下降;一方面网络、手机APP的普及,也让查询工作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那么,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更多地以身作则,当场示范,通过查字典、词典等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教师也可以适当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以及常用字典APP的使用,让学生领略信息技术对于学习的帮助。

理解词语的方法多种多样,诸如演示、表演、找近(反)义词、拆字等等,重要的是教师在指导学习完一种方法后,要进行学习方法的必要提炼与总结,鼓励学生积极尝试运用,这样才能提高能力,最终形成素养。

2.理解句段的素养。一篇文章的理解绝大多数语句、段落都没有问题,难点往往集中在一两处关键句段上。这些句段包含着深刻的意思,需要反复诵读、用心推敲,是我们要重点突破的内容。就像理解词语一样,对于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我们也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品味,还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加深理解:

抓住关键词理解。如:《草虫的村落》文中的一句:“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就可以引导学生从“灵泉”“音韵”“只有……才”这几个关键词来理解。作者把甲虫振着翅膀的声音比喻成“灵泉”“音韵”。他觉得甲虫的叫声仿佛是从山涧流出来的美妙的泉水声,这声音像一首曲子,既动听又有自己的韵味,从关联词“只有……才”体会到作者有着非常独特的感受。

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美学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因而,理解句子教学应渗透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思维训练和情感的熏陶。《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句话时教师可以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民众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从而使学生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态度。

当然,理解句子的方法还有很多,一个句子有时有几种方法可以去理解,就看方法运用得活不活,效果好不好。一种方法不行就要换另一种去试,有时还得把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去理解。教学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根据句子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并使学生从中学到一些读懂句子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为学生理解段、篇及文章中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3.理解篇章的素养。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是阅读教学中的难点。以往的教学中,这一任务往往体现为给文章分段、概括主要内容、体会表达思想。这些内容的确是理解篇章的具体体现,但这些内容的教学要么过于宏观,要么过于零碎,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可通过关注文体与上下勾连两个具体策略,提高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关注文体。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不同的文体往往呈现不同的表达形式、表现手法。阅读教学中,关注文本的文体特点是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的秘诀。比如,学习了《说勤奋》一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作者的观点”“作者的依据”两项内容进行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去品读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学习完课文,教师还可以进行把握说理文主旨的具体指导,这也就避免了学生在具体事例上的纠缠。同样,学习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等不同文体,都可以进行这些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提炼,学一篇推及一类。

上下勾连。一篇文章是一个完整的结构,是一个彼此联系、前后关照的系统。作者在表达中往往有伏笔,有照应,有悬念,有虚有实,错过一点往往就错过很多精彩。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着眼全篇,上下勾连,读出文本表达的丰富内涵。比如《月光启蒙》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对家乡贫穷的生活环境描写散落在文章的角角落落。这就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从全篇着手,关联起表现乡村生活艰难的句段,关联起母亲纯朴勤劳的形象,进而深化内容的理解。

二、表达的素养

语文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就是“运用语言文字”,学习表达的方法,形成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的良好素养。表达的素养分两个层次,一是要发现文本表达形式的好处,体会表达的效果;二是要尝试运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进行说话、写话。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语用意识,积极关注文本表达形式上的独特之处,以此为素材,训练学生表达的素养。

1.聚焦句子修辞。句子是表情达意的基本单位,表达素养的训练与提升就是要从句子的表达运用开始。在阅读教学中,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就是抓住那些有特殊表现手法、有突出表达效果的句子着手,尤其是一些运用恰当修辞手法的句子。教学中,教师要以这些具体句子为依托,引导学生认识修辞的具体运用,学习修辞知识,体会其表达效果。比如《天鹅的故事》中这一句:“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把美丽、洁白、高雅的天鹅,比作坚硬的石头,看似不合理,却正是这种“差别”写出了老天鹅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可贵之处。长此训练,学生对于比喻等修辞的知识就会形成能力,能力就会形成素养。

2.聚焦段落结构。由句到段,构段成篇,段落是学习写作表达的中间环节、过渡环节。要想把一篇文章构思好,往往先要从一个段落的结构安排入手。在阅读中,教师要通过具体的段落引导学生认识“总分”“分总”以及“总分总”等段落结构,学习提炼中心句、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让学生从中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在把握段落内容结构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现段落的逻辑结构,比如并列、因果、转折、承接等。薛法根老师在教学《鞋匠的儿子》时,就引导学生关注林肯“我非常感激你……”的句式,这句话既承接对方的质问,又引出自己的观点,并在练习说话时加以运用。

3.聚焦篇章构思。文章的构思是阅读教学中表达素养训练的难点所在。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的价值,关注文本在聚材取事、命题炼意、谋篇布局、定体选技等方面的特点,并选择最能体现文本表达特色的一两个方面指导学生加深理解、体会表达效果。其次,教师要敢于进行写作知识转化的训练。文本的表达特色、写作知识如果不通过实际训练,没有与表达实践形成关联,永远只能停留在概念的层面。

三、审美的素养

叶圣陶指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育悬着的明晰目标”。学生具有了审美的本领,“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达到“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受用”的目的,使自己能够辨真伪、识善恶、分美丑,自觉地投身到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生活的事业中。可见,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审美的过程,语文素养的训练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整体中的两个方面,是有机同构、融为一体的。

1.观察力。以教材中文质兼美的优秀例文为依托,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的培养,效果良好。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就可以重点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按顺序、抓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从这几个方面展开引导:①这是一幅春景图,你认为应按什么顺序观察?②画面有些什么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③观察了春天美景,你有什么感受?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启发引导,让学生按“由主体事物到时令背景”“由动态到静态”“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观察画面;在观察中抓住燕子这一主要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用具体的语言把燕子的特点(包括外形、动态、静态)描述出来,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春景之美、燕子之可爱,引发为此情此景而赞叹、喜爱之情。

2.联想力。联想,是由此及彼的思考,是一种让概念相接近的能力。作为一项重要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依托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教材没有直接提供的信息,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由于行文的需要,文本中某些内容写得十分简略,甚至省略不写,形成空白、跳跃之处。抓住文本的这些留白处、跳跃处,让学生展开联想,去思索、去填空、去补叙。无论对于学生在文章的内在逻辑和审美价值的认识上,还是在创新思维、提高能力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3.鉴赏力。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灵魂的净化剂与营养剂,阅读这些作品可以让人的灵魂更加纯洁和高尚,胸怀更加博大和宽广,是培养学生鉴赏力的绝佳载体。教学中,教师既能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句式、不同辅助面进行品评赏析,在字里行间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了解作者独特的用心、领悟文章的奇美,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如在教学《穷人》时,通过品读人物忐忑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一家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品质。随着学生鉴赏能力的不断提升,其语文素养也会达到新的层次。(下期待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