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张冬兰
小学语文典型错例分析及矫正策略
○张冬兰
编者按:“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告诉我们要善于从自己的不足之处入手,找到学习的新动力,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小学毕业年级不仅要梳理知识系统,还需要善于归纳小学阶段常见的错例,从这些错例中寻找规律,总结经验。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我们特别安排了本专题,希望能为处于毕业复习阶段的师生提供助力。
【试题例举】
1.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上正确的汉字。
cí xiánɡ lián dāo nüè shā jīnɡ xīn dònɡ pò
()()()()
rónɡ qià kuān shù xiū sè quán hénɡ dé shī
()()()()
kuànɡ:眼()情()()藏()日持久
yīnɡ:雄()精()()花()歌燕舞
zào:肥()枯()急()()音
bó:拼()稀()磅()()士
2.为“肖”加偏旁,组成新的字,填在横线上。
欢度元__俊___的姑娘__好铅笔__遥自在
响彻云__峻___的山崖 畅____商品__烟弥漫
3.请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再接再()金()辉煌好高()远
()流不息名列前()莫()其妙
目不()接无精打()
第一题考查常用词语的识记和同音字的区别,第二题考查形近字的识记运用,第三题考查常用成语的识记和理解,需填的字容易出错,但真正理解了字在成语中的意思,就不会出错了。
【易出错误】
第一题,学生易出现下列错误:“慈祥”的“祥”写成“详”;“虐杀”的“虐”下面部分写反了;“融洽”的“融”多写一横;“羞涩”的“涩”将“止”写成“上”,“权衡利弊”的“衡”写成“横”,或把“弊”写成“蔽”;“眼眶”的“眶”写成“框”、“旷日持久”的“旷”写成“矿”或不会写;“莺歌燕舞”中的“莺”写成“鹰”;“枯燥”的“燥”与“急躁”的“躁”混淆;“拼搏”的“搏”与“广博”的“博”混淆。
第二题,“俊俏”与“峻峭”易混淆,“元宵”的“宵”与“云霄”的“霄”易混淆,其它几个由“肖”组成的字,学生也多容易发生混淆。
第三题,一般容易出现下列错误:“再接再厉”的“厉”写成“励”;“名列前茅”的“茅”写成“矛”;“金碧辉煌”的“碧”写成“壁”;“莫名其妙”的“名”写成“明”,“好高骛远”的“骛”写成“鹜”;“目不暇接”的“暇”写成“瑕”或将“日”旁写成“目”旁;“川流不息”的“川”写成“穿”;“无精打采”的“采”写成“彩”。
【诊断分析】
一是忽视难点突破。小学生知觉的精确性不够,识字难以察微观细,一旦字形复杂,如教学时对书写的难点不加提醒,便容易出现将“虐”下面部分写反、将“融”下面多写一横等现象。
二是忽视规律渗透。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像“详”与“祥”、“壁”“碧”与“璧”、“燥”与“躁”“噪”等,如不从音形义的联系上引导,学生则很容易混淆。
三是忽视及时比较。随着识字量的增加,每隔一段时间,对形近字、音近字、同音字,该有选择地归类比较,帮助清晰记忆。而不少老师却少有、甚至没有这样的教学环节。
【矫正策略】
1.正确输入。要让学生少写、不写错别字,须保证首次输入正确。为此,教者对文中的生字要心中有数,对字形复杂、容易混淆的字,可精心选择识记方法,让学生视觉、听觉、言语等器官紧密配合,参与表象建立、字义探求,可用彩笔标出易错、易混部位或笔画等,以强化感知。
2.相机盘活。语文教师,多有识字教学的经验,哪些字易错,哪些字易混,可将自己的经验渗透到生字教学和复习中去。根据教学进度,适时对字形特殊、字形相近且易出错的字,引导整体回顾,提供运用语境。长期坚持,学生错别字就能大大减少。
3.正面强化。识字教学中,有老师总是不断提醒,这里不能加点,那里没有一撇;这里不能多横,那里不能少竖。结果,学生还是犯“错”;还有老师,人为地设计错别字引导纠正。结果,原本没有的错误却在此后出现了。可见,识字教学应重视正面强化,少举反例,防止负面影响。对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可一对一诊治,防止“交叉感染”。
【试题例举】
1.选择给出字的恰当意思,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解:A.剖开B.消除C.解释D.明白、懂E.押送
①儿童不解春何在()②注解()③押解()
(2)老:A.年岁大B.有经验;老练 C.陈旧D.经常 E.很;极
①少年易老学难成( )②老脑筋③炒股老手()
2.下面带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①得意忘形——废寝忘食②大失所望——望而生畏 ③送孟浩然之广陵——来之不易
上述两题,是考查学生字义的理解能力。第一题,考查学生能不能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如能理解选择就不感困难;第二题要联系词语,理解相关字的意思,只有理解了,才能正确判别。
【易出错误】
第一题,学生易将“儿童不解春何在”的“解”理解为“解释”,“押解”的“解”理解为“消除”,“老脑筋”与“老手”中的“老”意思也容易混淆。第二题,由于对“忘”和“望”在词中的意思心中无数,答题只是凭感觉,靠猜测,结果肯定容易出错。
【诊断分析】
“儿童不解春何在”的“解”,粗看义项“解释”似乎也说得通,于是就选了C,其实不然。原因就在于学生对字义、词义不肯刨根问底。“押解”的“解”是读“jiè”,是押送的意思,这一特殊的意思,如课文阅读时稍加关注,就不会忘记。学生缺乏必要的理解能力,原因之一是教学粗放过度,细致不够,粗浅的感悟代替了扎实的训练。教学联系语境理解词语的指导忽视,课文结束了,而学生对重点词语的意思却还是懵懵懂懂。
【矫正策略】
1.教给解词方法。要把理解字词,作为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加以重视。文中生字词可能很多,无须面面俱到,可选择重点,细加引导,理解意思,渗透方法,逐步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联系语境”“借助字典”“猜测验证”“比较替换”等方法,培养学生联系语境理解字词的能力。对容易混淆的字义,可设计练习帮助消化吸收。
2.培养解词能力。既要学生勤查字典,借助字典理解词义;又要懂得放弃字典,凭借语感猜测意思。要告诉学生,遇到生字词,可先猜一猜意思,能猜出的就不查字典;猜测没把握的再去查。这样,学生的释词能力就能不断提高。平时渗透解释词语方法的同时,还可通过系列词语的串联,引导整体梳理,发现规律并及时运用,促进方法向能力的转化。
3.教给答题方法。指导学生认真读题、看题,弄懂题目的意思和要求。遇到选择题,要把答案选项全部看下来,做到心中有数。做题时,把所选答案与其他选项进行比较,看哪个最合适。另外,也可利用排除法,将没把握的答案排除在外,缩小选择范围,在剩余的选项里再权衡、比较,得出结论。
【试题例举】
根据括号里的拼音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1)(yīnɡ mínɡ)多亏张军长___,在关键时刻派一团悄悄绕到敌人背后,来了个前后夹击,使敌人成为瓮中之鳖。从此,张军长更是____远扬,威震敌胆。
(2)(xīn suān)这段__的往事,怎能不叫人__呢?
(3)(biàn huàn) 股市风云__,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因此,投资者们可常__投资方式。
上述习题,在于考查学生常用同音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虽然考查的是常见、常用的,但答题时总有学生或者相互混淆,或者写不出有关词语。
【诊断分析】
一是缺乏积累。虽然上述同音词常见且简单,但因学生对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不加关注,对同音词说时有口无心,见时熟视无睹。如“英名”“变幻”,教材中一般未曾出现,平时阅读和生活中不加注意,它们就很难成为学生的库存。当相关语境出现时,学生就难从仓库中调遣运用,难以形成音与形的统一。
二是理解含糊。同音词,有的音同字不同,词义相差甚远;有的音同,仅一字之差,词义比较接近。学生不能正确选择,归根结底,是对词语的意思理解含糊。如“心酸”与“辛酸”词义有些相近,但又有区别:心酸指的是内心的一种感受,指令人伤心难过;辛酸是对生活状态以及经历的一种描写,指人们经过的某个历程。如学生理解了这一点,运用就不会出错了。
【矫正策略】
1.准确理解。教学中遇到同音词,要引导弄清词义之间的差异,明白在具体语境中该用哪个词。如:“英明”是指卓越而有见识,“明”是高明;“英名”是指卓越人物的名字或名声,“名”是名字或名声。这样准确理解了,运用肯定不会出错。
2.关注生活。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报刊、杂志、电视新闻,对于生活中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词语,不仅要能说,更要看是怎么准确表达的,并搞清楚为什么用这个词。与此同时,还可经常引导交流,将平时积累的同音词大家共享。
3.引导运用。对一些常用、常见的同音词,可通过选填、纠错等方式,引导运用,不断盘活。这样,常用的同音词就能真正被学生掌握,成为他们活的库存。
【试题例举】
选择合适的成语填空。
司空见惯平淡无奇时光荏苒白驹过隙
百感交集感激涕零明察秋毫顾名思义
(1)这个硬币是大家()的,可是小魔术师却将它变得神出鬼没,就连一向()的严老师也不明白他是如何做到的。
(2)(),不知不觉,十年过去了。当初失踪的小男孩已经长成了翩翩少年。当警察将他带到亲人面前时,一家人相拥而泣。事后,小男孩的父亲紧紧握住警察的手,()。
这一题,在于借助具体语言环境,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近义成语的能力,看他们对意思相近的成语能否在运用中准确理解。
【易出错误】
由于意思相近,学生往往难以决断,容易选错,比如“司空见惯”和“平淡无奇”“时光荏苒”和“白驹过隙”“百感交集”和“感激涕零”,学生虽明白选择的范围,却难以根据语境选择最贴切的,有人只能凭着感觉乱点鸳鸯。
【诊断分析】
一是词义的模糊。理解成语,学生多囫囵吞枣,不加探究。词义相近,但毕竟有差异,而一旦这种差异显得非常微妙时,如果再忽略表达对象、表达范围、词义轻重、词语搭配、感情色彩等方面的因素,结果只能是理解的模糊,运用的混淆。
二是语感的缺乏。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学生不能正确选择近义词,一定程度上是语感的问题,即对语言没有敏锐的感受力,未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矫正策略】
1.语境中辨析。掌握成语,目的是将它用于言语活动,而非记忆它的意思。因此,对近义成语,可让学生联系语境,感受词义侧重、感情色彩、词的搭配和语法功能等方面的差别,帮助区别用法。如“时光荏苒”和“白驹过隙”,应帮学生搞清楚,二者都表示时间过得快,但“时光荏苒”一般用在句子开头,单独成句;而“白驹过隙”是比喻的说法,指白色骏马在细小的缝隙间跑过,故而,它在句中一般作喻体用,不可独立成句,如:时间如白驹过隙。有了这样的理解,运用一般不会出错。
2.比较中筛选。可告诉学生,答题时可根据语境,想象语言描述的情境,再考虑选择。如“百感交集”和“感激涕零”,词的画面感是不一样的,“百感交集”是指内心的情感起伏跌宕,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也许是不动声色的;而“感激涕零”,是指感动得泪流满面,脸上是有泪水的。针对语境,儿子失而复得,作为父亲,不可能只是内心有所触动,泪如雨下才是正常的举动,因而选“感激涕零”才是正确的。
3.重语感积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中遇到成语,要告诉学生可反复诵读,在潜移默化中体会文章遣词造句的奥妙,达到“意会”的境界,从而帮助内化、吸收语言,形成正确的语感。这样,有了语感的积淀,近义词的准确运用对学生而言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试题例举】
请根据下列诗句的意思各写出一个含有相同道理或意境的成语。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________________。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题,不仅考查学生提炼诗句的能力,即对诗句的本义能正确领会,对其延伸的道理和表现的意境也有准确的把握,还要考查能不能由诗句的意思或意境延伸开去,在自己的语言仓库中搜寻到与之匹配的成语。
【易出错误】
这是一道综合题,有一定难度,一般学生虽能理解诗意,但想不到与之相近的成语,或是干脆留白,或是胡乱猜测,随便填写一个,结果肯定出错。也有同学虽然也略知一二,但难以准确填写。
【诊断分析】
一是读书不走心。如今,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还是不足为怪,不少学生对于经典的诗词歌赋,也许能张口吟诵几句,但对于诗句表达的意思、情感、道理、意境等,却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因而,一旦实际运用,就显得捉襟见肘。
二是积累尚匮乏。有学生也许明白诗句的意思,但怎样用积累的成语来表达呢?一时间难以找寻,重要原因就在于头脑中原本没有相关的成语,结果只能望之兴叹。
三是渠道不通畅。知识与知识间的渠道没有打通,不能产生联系、形成系统,缺乏灵动性。有学生虽然理解诗句,也不缺乏成语积累,但因缺乏诗句与成语之间的联系能力,故诗句的意思难以激活库存的成语,库存的成语难被诗句接纳,结果只能是无可奈何。
【矫正策略】
1.重意境联系。理解诗句,不能满足意思的简单理解,要让诗句的意思化作生动的形象,并在生活中寻找与之相近的载体。有了这样的过程,诗句贮存于心中的就不是抽象的意思,而是具体的情境。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从诗句既要想到旅游者登山望远的画面,又要想到人目光的远大,如此一来,遇到上述题目,心中又有“高瞻远瞩”的成语,必然会跳将出来。
2.重语言积累。每学一首诗,不仅要弄懂诗句的意思,还要力求体会其表达的情感、道理、意境,把一首诗学透。在此基础上,适当延伸、拓展,尽可能知道同一作者的诗还有哪些,同一情感的诗还有哪些,相关主题的诗还有哪些……另外,无论课内还是课外,都要做有心人,尽可能多地吸纳一些成语、诗句、歇后语等,并结合语言情境、生活情境,让其成为语言、意义、形象的融合体加以贮存。
3.重知识联系。根据汉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丰富性特点,可安排一些灵活的训练,引导体会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达方式:可以是成语,可以是谚语,可以是诗句,可以是歇后语……帮助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4.重解题指导。对语言有了一定的积累和准确的理解后,具体运用时还要加以指导,像上述习题,解答时要引导展开想象,一旦有了相关的情境或人物,相关的成语便不难出现:高瞻远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行我素或千锤百炼、当局者迷。
【试题例举】
1.用“严”组成不同的词,填入括号里。
纪律()态度()()要求()声明
病情()办事()()机密()处罚
2.下列词语,感情色彩相同的一组是()。
A虚伪夸耀勾结当机立断
B夸奖谦虚机灵欣欣向荣
C简朴刚强嘴脸斗志昂扬
第一题主要考查词语的积累和运用能力,要能准确填写,学生心中须有必要的词语积累,除此之外还需要结合提供的词语进行合理搭配;第二题主要考查辨别词语感情色彩的能力。
【易出错误】
用“严”组词搭配,“态度严肃”“严厉处罚”“病情严重”学生一般不错,但“纪律严明”“办事严谨”“严正声明”等错得较多,有混用或留空现象。第二题,有部分学生不理解什么叫词的感情色彩,故而乱选;有部分学生对于“嘴脸”这个词的感情色彩不明晰,以为就是嘴和脸,所以也会出错。
【诊断分析】
一是缺乏积累。第一题是以词的积累量为前提,如对与“严”相关的词知之甚少,完成这道题肯定力不从心。其重要原因,就是平时对词语关注不够,一些常用词语没有引起注意,一旦列举运用,就显得内力不够。像“严谨”“严明”“严正”,不算常见,阅读中不加关注,肯定缺乏内存。
二是区别不清。上述第一题的词语,有不少意思相近,像“严肃”“严厉”,且有时通用,如“态度严肃”“态度严厉”,这种细微差别,联系与之搭配的词语就能清晰地表现出来。虽然“严肃”“严厉”都可与“态度”搭配,但“处罚”只能与“严厉”搭配。如对词义的差异清晰,搭配成功应在情理之中。
三是教学疏忽。在小学,虽不强调感情色彩的教学,但感情色彩作为词语运用的一个要素,在教学中适当提醒,让学生有所了解还是必要的。而不少老师片面理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重感悟,不重表达、必要的渗透,提到“感情色彩”而莫名其妙,答题只能出错。
【矫正策略】
1.指导积累。要求学生课内、课外,对一些常用词语多看一看、想一想、记一记,在头脑中留下印象,还可借助新词激活,让以前学过的相近、相似的词语不断复现,从而借助盘活促进积累、理解和运用,让词语成为学生的有效积累。
2.引导辨析。要结合阅读教学,通过词语搭配、替换对比、结构分析、来源追溯等方法,引导对常用的近义词进行辨析,联系语境把握意思、运用等方面的差别,促使学生准确理解、灵活运用。
3.相机渗透。渗透词语感情色彩,无须讲专业术语,可借助通俗的语言让学生明白:如选择词语来写自己,自己喜欢的一般是含赞扬的,那便是褒义词;自己讨厌的一般是含批评的,那便是贬义词;自己感到无所谓的,一般不含表扬也不含批评,那便是中性词。这样学生心知肚明,区别时就不会出错。
【试题例举】
1.如果你是鱼儿,那快乐就是一汪清凉清凉的水;如果你是________,那快乐就是____________;如果你是_______,那快乐就是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天从天外轻盈地飞了回来,化作雏燕和云雀;春天从地里悄悄地冒了出来,化作草叶和芽苗;春天从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春天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要求学生对原句的意思、意境和结构有准确的把握,同时需要学生有必要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还要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易出错误】
一是思路拓展不开。比如前一句是“鱼儿”,下面顺着写的大多为“鸟儿”,再接下去不少学生就很难找到合适的描述对象,所以只能空着。
二是语言描述欠当。描述相关事物的快乐,不少学生就事论事,难以按照原句的结构特点来写,写出的句子不工整,未能突出前后事物的联系。还有不少同学,虽也注意了句子工整,但显得生硬,缺乏美感。
【诊断分析】
一是联想能力缺乏。高年级学生,对春天的感受应该是丰富的,思路打不开主要是缺乏联想能力,不能从“鱼儿”想开去,想象春天里的各种事物。如有一定的联想能力,就能从水中的鱼,想到水中的虾、蟹、鸭、鹅等,想到岸边的花、草、树、木,想到花间的蜜蜂、蝴蝶……这样,他们笔下就有写不完的事物。
二是联系分析不够。有了叙述对象,还须依据例句准确表达,这就要求学生对例句认真解读,把握规律。清凉清凉的泉水能给鱼儿快乐,那“碧蓝碧蓝的天”“温暖和谐的风”“温暖和煦的阳光”“广阔无边的天空”等等就能给鸟儿快乐;“和煦的春风”“丝丝的春雨”“暖暖的太阳”则能给花草树木带来快乐。这样一思考,其它诸多的事物描述,就都能找出快乐的对应要素。可不少同学恰恰缺乏联系思考的能力,因而很难将相关事物的快乐借助具体载体加以表述。
【矫正策略】
1.增加生活积累。要指导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季节变换、节日假日等各种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增长见识。并经常引导交流生活见闻,欣赏生活日记,促进生活的积累和认识的提高,为言语表达积累丰富的素材。
2.重视发散训练。句式训练,要重视思维发散,尽力为学生打开思路,给他们呈现出无限开阔的空间。像上述第二题,剖析例句后可引导思考:春天来了,大自然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发生了哪些变化?——小河变了,树林变了,山间变了,田野变了,校园变了……而上述每个地方,都有很多事物在变,此时再进行新一层次的发散,解题思路就显得极其广阔。
3.进行句式渗透。阅读课上,对典型意义的句式,要引导领会、运用,从而逐步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并列句式,什么叫工整、对仗,什么叫层层递进,并让学生知道比喻、对偶、排比、拟人等手法在言语表达中的作用。在此同时,渗透相关句式训练。这样,碰到句式仿写,学生就不感到困难了。
【试题例举】
1.照样子,写句子。
(1)浅水湾中,一位渔夫正拿着鱼叉兴奋地叉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女记者深深敬仰之余,又不无悲悯地问:“霍金先生,病魔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写画线的句子,使它与前面的句式相近。
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天一来,花草树木就变得十分萧条、稀疏了,天显得十分高远,水也更加清澈了。
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第一题第一小题,是考查学生用同一词语的不同词义、词性写句子的能力,第二小题考查学生运用矛盾性的提示语描写特定言语场景的能力;第二题主要考查学生按要求对句子提炼概括的能力。
【易出错误】
第一题第一小题,少数学生往往写出了某人用什么干什么,如“小刚用钢笔写作业”,而没有关注到同一个词在同一句中的两重性。第一题第二小题,虽然关注到了提示语的细微变化,但未能体现出矛盾性,只是造出了类似于这样的句子:“他在高兴之余,又不无兴奋地说……”,出现了提示语的重复。第二题主要问题是少数学生不知道如何浓缩句子,构成与前一句相近的句式,或者是顾此失彼,概括不全面。
【诊断分析】
一是语言储备不足。像“鱼叉叉鱼”这样的词组,充分显示了汉语言的复杂性和灵活性,如果对类似的词组储备不足,就很难回答出来。
二是句子理解不透。“敬仰之余”“又不无悲悯”,这实际上是同一语境下的两种颇为复杂的情感,女记者对霍金不仅敬仰,而且是深深地敬仰,但想到命运对霍金如此不公,才由衷地向他提出心中的疑问。但学生理解往往只看到表面,看不到深层的含义,自己造句便容易出错。
三是综合素养不够。第三题考查的是语言的积累、理解和表达的综合素养,学生缺乏相应的语言积累和理解概括能力,就难对句子进行概括,对语言进行浓缩。如今教学中,往往不注重句法的训练,学生对表达的技巧所知甚少,对如何概括缺少必要的技能。
【矫正策略】
1.渗透词性教学。对高年级,可有机渗透词性知识,为他们进入初中学习过渡,学生只有认识到同一个词的不同用处,才能仿照例句准确作答。平时,遇到词有复杂的词性时,要有选择带学生品味,像古诗中有很多字与现在的用法不同,如“夜书所见”的“书”“题西林壁”的“题”等,均是名词作动词用。虽然对小学生而言,不必作为教学重点,但相机渗透,不仅能提升他们的言语能力,而且能增加言语训练的趣味性。
2.关注重点句式。对具有典型意义的表达方式,要引导细读深思,品味感悟,模仿迁移。当“女记者深深敬仰之余,又不无悲悯地问”这样的句式出现时,可引导思考:你觉得这样表达矛盾吗?学生便会去关注“敬仰”和“不无悲悯”的深层次含义,同时会感悟到表达“看似相左、实则一致”的技巧。进而引导思考:我们生活中,哪些特定的场景,为表达复杂的情感,提示语也可体现出矛盾性呢?——让学生列举。这是句式训练,也是很好的语感训练,经常进行类似训练,学生的言语能力会得到长足的提升。
3.指导提炼方法。对长句子可指导提炼,可找到核心人、事、物,再用“是什么、干什么、怎么样”的问句去补充,补充时去掉修饰性的成分。还可准确把握句子的意思,借用成语、俗语等替换。比如“花草树木就变得十分萧条、稀疏了”,就可用“草木凋零”替换。这样的训练,能促进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
【试题例举】
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一段话。
那天早晨,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像根思烈士陵园进发。刚开始,大家谈笑风声,劲头十足。一个小时后,同学们一个个大部分累得气喘嘘嘘,大汗淋漓。这时,班长带头唱起了志愿军军歌。歌声在空中飘扬,也飘进了我们的心中。我们忘却了疲惫,继续向前走去。
这是一道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短文中的错别字、用词不当、用词矛盾、标点错误发现并修改的能力。
【易出错误】学生往往“向”“像”不分,“谈笑风生”认为是“谈笑风声”,“气喘吁吁”认为是“气喘嘘嘘”。还有学生不知道把“歌声飘扬”改为“歌声飘荡”,不知道给志愿军军歌加书名号,“一个个”和“大部分”意思矛盾也多发现不了。
【诊断分析】
一是粗枝大叶。本题修改的内容,都不算难,只要认真对待,便不会出错,但平时运用时不少学生往往不加思考,信手写来,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久而久之,粗枝大叶就成了习惯。
二是基础不实。字词句基本知识掌握不扎实,诸如“向”和“像”,如果理解了就不会出错;“谈笑风生”,如果真正理解了“生”的意思,也不会出错;“嘘嘘”“吁吁”一旦明白意思,便不会胡乱搭配……凡此种种,都表明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有所欠缺。
三是顾此失彼。一段话中,修改多处错误,对学生来说是个挑战,不仅考查他们的基础知识,还考查他们的细心。一般学生往往是快速地看,快速地答,答题后也不细心检查,结果便出现丢三落四、顾此失彼的现象。
【矫正策略】
1.夯实基础教学。平时,对字、词、句、标点等基础知识,要严格训练,对学生作业、尤其是作文中的相关错误,要及时发现并记录,分门别类,梳理共性的错误,集体评讲;对个别人的错误,可单个儿辅导。经常训练,必有成效。
2.培养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平时做作业,必须保证写一字对一字,用一词对一词,不给自己出错的机会。写作文,要注重修改,力求避免字、词、句、标点等方面的低级错误,要下细功夫,逐字逐词逐句地检查、校对。
3.提升答题能力。答题的训练,要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敏锐发现、正确修改、联系检查的能力。高年级学生,可适当让他们相互修改作文,发现问题,共同讨论、改正。
【试题例举】
口语交际:小小辩论会。
正方:在人生的道路上,机遇比奋斗更重要;
反方:在人生的道路上,奋斗比机遇更重要。
要求:选择其中一方的观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巩固本方的立场,反驳对方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语料的丰富性、思维的缜密性以及表达的准确性,观点不分对错,关键要能自圆其说,要有“辩”的意味。
【易出错误】
不少学生不知何谓“辩论”,只表明了观点,没有用相关材料证明自己观点的过程,结果自己的观念难以令人信服;还有学生虽然列举了相关材料,但材料与观点之间构不成因果联系,也就是事实不能为自己的观点服务;还有学生有观点、有材料,且观点与材料一致,但缺乏用材料证明观点的过程,因此,缺乏辩的力量;再则是大多围绕学习来谈,思路偏窄。
【诊断分析】
一是缺乏训练。虽然辩论在如今生活中极其普遍,但并没有引起老师们的重视,真正把辩论作为言语实践的老师很少,平时缺乏这方面的训练,遇到相关考题,学生必然望之兴叹,无可奈何。
二是体裁不懂。由于缺乏训练,面对这题学生多不理解,结果只是简单地回答一个问题,没有构成自己争辩的“作品”。如果知道这是简单的说理文,要有自己的观点、可信的事实、证明的过程,学生也许就不会三言两语了。
三是积累匮乏。要有足够的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心中必须有库存,而学生恰恰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他们所能列举的都是身边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难让人心悦诚服。如果能广泛阅读,注意积累;眼观六路,留心观察,一些耳熟能详的中外名人的故事也就能成为他们争辩的材料了。可惜,不少同学平时却没有注意这方面的积累。
【矫正策略】
1.课内阅读,注重渗透。对小学生而言,写说理性文章不作要求,相关课文也不多见。但为发展语言个性,提升思辨能力,阅读教学中,可相机渗透这方面的训练。对语言形象的构筑、语言意思的理解、语言情感的体会,鼓励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及时捕捉矛盾点,提出辩题,引发争辩,让学生进行有理有据的争辩,让课堂成为辩论的平台。
2.课外阅读,注重积累。平时读书时,教育学生不能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既要关注故事情节,更要关注文章内涵。还可要求学生适当做读书笔记,记下收获和体会、人物的典型品质、事件的特殊意义、语言的深刻蕴含等。这样,学生的积累便会不断丰厚起来。
3.专题辩论,进行实战。可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选择合适的辩题,举行班级小小辩论会,如:“小学生看电视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小学生能不能带手机”“面对持枪歹徒,我们是勇敢地上前还是果断地避开”……这样的辩题,学生很感兴趣,对提升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颇为有效。
【试题例举】
母亲的心
朋友告诉我:他的外婆得了老年痴呆症。先是不认识外公,坚决不许这个“陌生人”接近她,共同走了50年的老伴只好叹着气远远地躲着她。然后有这么一天,外婆走出家门就不见了踪影,好在有派出所的帮助,才将老人家找回。原来,她一心一意地想着童年时的家,不肯承认与现在的家有什么联系。家人哄着骗着,才终于将外婆留了下来,但她又忘了她一手带大的外孙和外孙女,以为他们是群野孩子,要来抢她的饭。她一边用手护住饭碗,一边用拐杖打他们:“走开,走开,不许抢我的饭。”弄得一家人哭笑不得。
幸亏外婆还认识一个人——自己的女儿。每次看到她,外婆脸上都会露出异样的笑容,叫她“欣欣,欣欣”。傍晚的时候,外婆就会拿凳子坐到楼下,唠叨着:“欣欣怎么还没有放学呢?”其实欣欣的儿子都大学毕业了。家里人看准了这一点,每当外婆闹着要回自己家的时候,就恫吓她:“再闹,再闹欣欣就不要你了。”外婆便会立刻安静下来。
有一年国庆节,来了远客,母亲(外婆之女)亲自下厨。这时外婆的动作十分怪异:她朝四周看了又看,就像一个正要准备偷糖的孩子。当她确定没有人注意她的时候,大大方方地夹(jiā jiá)了一大筷子菜放在口袋里,主客见了①脸色突变,大为震惊,却又装着没看见。只有外婆一个人②兴致高,情绪热烈,似乎自己的手法十分高明。那顿饭吃得很艰苦。
上完最后一道菜,母亲也坐了下来,一边同客人客套,一边顺手从盘中夹菜吃。这时,外婆忽地从座位上弹了起来,一把抓住母亲的手往外拉。母亲莫名其妙,只好顺从地起身……
一到厨房门口,外婆警惕(tì tī)地用身子挡住众人的视线。然后,掏啊掏地,从口袋中掏出刚才的菜,放到母亲的手上:“欣欣,你快吃呀,快吃呀。”母亲愣住了,看着那还冒着热气的菜,半晌(xiǎngshǎng),抬起头,使劲儿盯着外婆异样的笑脸。“哇”的一声,她大哭了。
我想,外婆的“结尾”是响亮有力的。虽然,她的灵魂已在疾病折(zhē zhé)磨中慢慢死去,但永远强健的,是那颗不肯死去的母亲的心。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加横线。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哭笑不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莫名其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恫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警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划线部分换成两个成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4.主客惊讶,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外婆很高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5小节写母亲“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想一想:母亲为什么会大哭呢?稍微平静下来后,她可能会对“外婆”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第6节意味深长,读了这一节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请联系短文和生活具体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阅读题,从选择字音、理解词语、感悟人物、体悟情感、想象叙述、联系表述等方面,综合考查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考查出他们的阅读习惯。
【易出错误】少数学生对字音心中无数,往往随便猜测,将“夹菜”的“夹”选为“jiá”,”半晌”的“晌”选为”xiǎnɡ”;词语理解不能联系语境,像“警惕”和“莫名其妙”,不少学生不能结合语言情境,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清楚;用成语替换加线部分不少同学也容易出错;理解内容显得片面,有学生认为外婆很高兴是因为“她偷菜成功了”,没有结合题目的意思来回答深层的含义;想象表达时,学生的话语往往缺乏真挚的情感,只是说“妈妈,谢谢你”之类的话;联系实际谈感受,感受比较肤浅,实际也联系得不够自然。
【诊断分析】
一是缺乏必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虽然老师们知道,而教学中上述能力的训练多难以到位。怎样在字、词、句、篇的教学中,将理解与运用融合一起,做得不够,缺乏章法,满足于泛泛的读悟,缺少了深度的理解;满足于抽象的理解,缺少了形象的表达。当学生独立阅读时,准确、具体、深刻理解上多显得力不从心。
二是不懂基本的方法。阅读教学中,不少老师没有关注潜心阅读、认真思考的方法指导,怎样识字、怎样解词、怎样释句、怎样概括内容、怎样体会情感,教材的例子功能没有发挥好,结果课文阅读不少,一旦独立阅读却多是无从下手。
三是没有良好的习惯。学生出错,还在于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审题不清,题意不明,就匆匆下笔;读文不细,浮光掠影,一知半解,就立马答题。内心的浮躁,造成很多学生读书不走心,对文本意思不能从整体上准确把握,这样,答题出错就不足为奇了。
【矫正策略】
1.培养阅读意识。一是阅读的整体意识。阅读时自觉把注意力放在把握主要内容、理清内容联系、揣摩行文意图、赏析表达手法上。这样,站高一点,就能为全面理解、准确理解、深刻理解奠定基础。二是阅读的要点意识。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能博观约取,整体阅读后,通过梳理比较把握要点,进而抓住要点,细读深思,理解内涵。三是阅读的语境意识。阅读中,从字词理解、句义领悟、段落品读到篇章读悟,从情境感受、内容理解、意义探究到情感感悟,都要联系具体的语境,真正带学生走进文本、进入语境、亲近人物,以保证解读的具体化。
2.训练阅读能力。要把阅读教学,作为促进语言积累、教给读书方法、引发读书规律、提升读书能力、培养读书习惯的着力点。抓好揭示课题、初读感知、理解感悟、延伸升华各个环节,对每个环节都要精选内容,巧妙设计,引导实践,注重训练。如:字的识记和运用、词的理解和运用、句的品读和模仿、段的读悟和迁移等等。当然,除了课堂,平时作业还可有意识地安排阅读练习,尽量做到题型多样化、内容综合化,有了灵活有效的训练,学生的阅读水平必然会有明显的提升。
3.培养阅读习惯。要培养学生静心读书、静心思考的习惯,要求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于生字、多音字、难懂的字词,要在书上圈画出来,并通过自学、向别人请教等方式弄懂、弄会。对文中的重点句段,要潜心阅读,理解意思,体会情感,领悟写法,必要时可以自己模仿写一写。对课外阅读书目,要认真阅读,细心领会,有的甚至要反复阅读,不断体味。
非连续文本阅读
【试题例举】
(一)美林药品说明书
【美林药品名称】商品名:美林
【美林性状】美林为橙色混悬液,味甜,有调味剂的芳香。
【美林适应症】用于儿童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儿童轻至中度疼痛。
【美林用法用量】口服。12岁以下小儿用量见下表:
【美林不良反应】
(1)少数病人可出现恶心、呕吐、胃烧灼感或轻度消化不良、胃肠道溃疡及出血、头晕、耳鸣、视力模糊、嗜睡、下肢水肿或体重骤增。
(2)罕见皮疹、过敏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支气管痉挛等。
【美林注意事项】
(1)美林为对症治疗药,不宜长期或大量使用,用于止痛不得超过5天,用于解热不得超过3天,症状不缓解,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2)有下列情况患者慎用:支气管哮喘、肝肾功能不全、凝血机制或血小板功能障碍。
(3)下列情况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有消化性溃疡史、胃肠道出血、高血压。
(4)1岁以下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5)不能同时服用其他含有解热镇痛药的药品(如某些复方抗感冒药)。
(6)如服用过量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就医。
(7)对美林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美林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请将美林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美林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美林药物相互作用】
(1)美林与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物同用时可增加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并可能导致溃疡。
(2)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以上说明书有删减,精准说明书请参看药品包装)
1.【美林注意事项】第7条说“对美林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如果将它改为“对美林过敏者慎用,过敏体质者禁用”可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做法正确的一项是()
A.半夜,张小明体温39℃,妈妈倒出清澈如水的美林,喂小明。
B.陈琳感冒发热,吃了999复方抗感冒颗粒,又吃了美林。
C.王方身体发烧,早上七点半他喝了美林去上学,十二点回家喝了一次,下午五点到家又喝了一次,十点钟睡觉前又喝了一次。
D.李伟伟是个壮小子,才八个月大,就有21斤了。有天发热了,妈妈心疼,喂了他4毫升的美林。
3.【美林注意事项】第9条为什么要求“请将美林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请阅读整篇说明书,说出其中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习题,属于有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运用,主要考查学生能否在整体阅读、前后联系中,领会文本的意思,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易出错误】
第一题,学生说不清“对美林过敏者禁用”和“过敏体质者慎用”的意义区分,所以尽管作出的判断是“不可以”,但理由说得不清楚、不充分;第二三题主要错误是联系材料时不全面,不周密。
【诊断分析】
一是阅读不细心。非文本阅读,信息量往往比较大,需要前后联系、比对,对一些数据特别留心。而有些学生一目十行,读个大概,还没有对信息进行全面的占有,就匆忙答题。
二是答题不严谨。不少学生对给定的材料理解不准确,有些内容虽知道主要意思,但一旦具体运用,则难以做出判断。如“对美林过敏者禁用”和“过敏体质者慎用”中的“禁用”与“慎用”,学生知道“禁用”与“慎用”的区别,但到具体问题时,却说不出其中的道理。
【矫正策略】
1.用好教材资源。非连续性的阅读能力,是重要的语文能力。而阅读教材中这方面的内容也不少,要合理地运用。拿到一本书,可让学生看封面、封底,了解相关信息;带学生读目录,从体裁、内容、中心等方面对课文进行分类;课文中的插图,可引导仔细阅读,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让其成为解读课文的必要基础。
2.关注生活资源。生活中,处处有非连续性文本资源,班级的课程表、作息时间表、点名表、值日表、评比栏等;各种广告、药品、产品说明书、商业图标,各种理财类图表、水电费和电话费发票,各种购物发票等等;还有各种调查表、调查问卷等等。这些非连续性文本,可指导学生关注、搜集并阅读,从中获取信息,还要鼓励学生用这样的阅读为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提供方便。阅读教学中,可选取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指导阅读,培养学生有序阅读的方法和细心阅读的习惯。
【试题例举】
题目:____的开心事。根据下面的提示,结合自己的兴趣,补充题目并作文。
提示:
1.题目可以补“我”“爸爸”“妈妈”或其他人,也可补“我家”“外婆家”或其他人家,还可补“我们组”“我们班”等;如果你喜欢写童话,可以补“小白兔”“小猴”或其它动物,也可补某个动物的家。
2.要抓住“开心”这个重点,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如果写童话,不仅要注意想象丰富,还要注意想象合理。
这是半命题作文,借助诸多提示,给了学生展示生活、表情达意的开阔空间。如此开放性的命题,既能考查学生按要求作文的能力,又给他们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写作能力的广阔空间。这样的习作,能够引发学生去体验生活、关注生活、描述生活,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易出错误】
一是作文内容单一。习作给了诸多选择提示,按说作文应该丰富多彩。可学生多是写自己的开心事,虽在范围之内,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眼界不宽”。而写自己的开心事,又多围绕“成绩进步”“竞赛获奖”等学习上的事,能反映课余生活、家庭生活的材料不多,这也反映了学生选择路子的单一。
二是缺乏真情实感。从学生习作看,虽然都写出了开心的事,但诸多材料似曾相识,不少内容近乎相近,不难看出,不少人所谓的开心事都是子虚乌有,凭空想象。如此无中生有的作文,肯定难有真情实感可言。而有些同学,写的虽是真事,但“开心”没有借助真切而细致的描述凸显,作文缺乏感人的力量。
【诊断分析】
一是主体意识的忽视。学生内容单一,并非他们生活中没有丰富的写作内容,而是长期以来“奉命作文”的惯性,使他们渐渐失去了作文的主体地位。题目老师出,材料老师给,方法老师导。一旦自己独立作文,便简单从事,或回忆曾经做过的作文,或模仿曾经看过的文章。长此以往,就难从学生的作文中读出个性化的东西。
二是思路训练的淡化。少数老师片面地理解“学生主体地位”,粗放型的习作指导,使得学生从老师的指导中难以得到材料获取、加工、表达的“真金”。材料获取上,当学生总是围着“自己”转圈圈时,如果老师问一句:“除了写你自己,就不能写其他人了吗?”当学生总是围绕“学习”不放手时,如果老师来一句:“除了写学习,你就没有其他方面的事情了吗?”这样,一定会把习作的思路向陌生处引领,向新颖处逼去。
三是生活运用的滞后。对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材料,老师不是及时发现,及时运用,总要等真正习作时,才引导学生来搜肠刮肚,竭力回忆,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很多精彩的生活总是与学生擦肩而过。当学生习作再来回忆时,精彩生活却很难从记忆的仓库里唤醒。
【矫正策略】
1.引导关注生活。作文缺乏个性,原因之一是材料缺乏个性化。而个性化的材料来自于生活,须引导留心生活,关注生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让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情成为自己精彩的作文素材。老师可先作必要引导,对班级、学校司空见惯的事情,让学生说一说,当他们无言以对时,教者再公开言明,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逐步养成观察积累的习惯。当然,这种观察积累还要与日记、观察笔记、作文等有机结合,让事情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观察积累生活,还要引导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2.重视思路拓展。作文指导重在思路拓展,让每一文题都能为学生展现无限广阔的空间。如“我的老师”,可这样引导:看到题目,你想写谁?学生肯定多写教过自己的老师,且多是现在正教自己的老师。接着问:这些老师的共同职责是什么呢?(教我们知识,让我们明理)生活中,有哪些人教给了你知识,让你明白了道理?除此之外,还有哪些事物也教给你们知识,让你们明理呢?这样,也许学生就有用不完的材料,他们笔下的作文也许就再也不会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了。
3.重视写真训练。要引导学生用心灵感受生活,用智慧品味生活,让生活成为写作素材的源泉和心灵滋润的甘露。还要通过阅读赏析、习作讲评、活动交流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选材和表述的指导,让他们知道,作文要写真事、说真话、表真情,从而促使学生写真文,做真人。不过,想象作文中的材料虚构则另当别论,它与这里的“写真事、说真话、表真情”也并不矛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