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湖北 张青林
谨防材料“陷阱” 注意时间因素
湖北 张青林
通过材料设置情境来考查对知识点的掌握是选择题通行的做法,在这种情况下,对材料的理解就显得十分重要。但对于历史试题而言,仅仅理解材料的表面意思是不够的,必须与特定的历史情境相结合,而这特定的历史情境在试题中经常用时间因素来界定,所以时间因素对全面理解材料至关重要。学生往往只注重对材料意思的理解,而忽视试题中的时间因素。对很多试题而言,这样会导致对材料理解不全面,或者对陌生的材料不知如何下手,或者将材料的意思往相反的方向理解。下面笔者就以近几年的一些高考题为例来作分析,希望对同学们解答类似的试题有所帮助。
1.(2013·全国卷·33)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解析】D 该题主要考查对“斯大林模式”这一考点的理解。该题以苏联十九大报告中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考查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仅看材料的意思,同学们很容易理解为苏联的粮食问题彻底解决了,会选C项。但本题中有一个关键的时间信息:“1952年”。1952年斯大林还未去世,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还未大规模展开,不存在农业改革,所以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下,农业的发展长期受到阻碍,所以A项错误。其工业化在两个五年计划后已基本实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马林科夫意在说明斯大林模式彻底解决了苏联的粮食问题,但斯大林模式还未改革,所以只能理解为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唱赞歌。做该题假如不了解时间里蕴含的信息:斯大林模式还未改革,极有可能会从相反的方向来理解材料的意思。
2.(2010·北京卷·22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
A.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解析】A 该题主要考查对“ 勃列日涅夫改革”这一考点的理解。该题以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考查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认识。同学们在做该题时往往会选B或D。其实,只要认真分析“1971年”这一因素,我们会很快了解这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虽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突破该体制,该体制在经济方面的基本特点——计划经济与公有制为主还在,市场不可能起决定作用。所以B、C和D错误。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其中扩大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的措施与A项相吻合。该题假如明确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相信同学们都不会选错,但这题出了一段同学们不熟悉的材料,所以使很多同学乱了方寸。确实教材在叙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时候,没有提到其在商品货币关系方面的新认识。
3.(2015·全国卷Ⅰ·33) 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 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射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解析】D 该题主要考查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责任内阁制的确立”这一考点的理解。仅看材料的意思,同学们会认为材料主要体现了国王的重要性。但试题中的“18世纪中叶”这个时间因素恰恰可以帮助我们排除A、B、C三个选项,因为18世纪中叶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也是在1721年责任制内阁正式形成之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早已形成与发展起来,所以A、B、C三个选项都是错误的。在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国王是逐步地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但名义上仍是国家元首,英联邦首脑,有任命内阁首相的权利等等,这和材料的意思相吻合。该题的迷惑性还体现在选项未能完全体现材料的意思。特别是最后一句,“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句话的意思是强调议会的重要性。
4.(2103· 海南卷·11)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 )
A.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
B.国王掌控实权
C.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
D.宪政制度确立
【解析】D 该题和上一题一样,主要考查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责任内阁制的确立”这一考点的理解。做这一题的时候,“1811年”这个时间很重要,它告诉我们,这个时候,君主立宪制已经确立起来,议会已经掌握财政权,所以A与B排除,实际权力已经掌握在议会与内阁手中,国王“统而不治”,银行不可能相信国王而不相信议会与政府,所以C错误。该题难在D没有明确地说出国王有一些名义上的权力这个意思。但是英国宪政制度确实包含英国国王有一些名义上的权力这一特点。
5.(2010·宁夏卷·29)下图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了 ( )
“不列颠那”与流浪的女儿“美利坚”
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
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
【解析】D 该题主要考查对“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等考点的理解。该题以图片材料来设置情境颇具新意。但仅看材料只会得出英国与美国关系亲近这一意思,而B、C、D三个选项都有这个意思。所以解答此题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即题干中的“1782年”。1781年美国打败英国,取得事实上的独立,1783年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所以B项与C项错误。1763年英国打败法国,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所以A项错误。该题同学们容易出错,主要是不熟悉美国独立战争的相关史实的准确时间。
6.(2012·全国卷·18)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1932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 )
A.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
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
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
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
【解析】B 该题主要考查对“定都瑞金”“南昌起义”“国共的十年对峙”“前四次的‘围剿’与反‘围剿’” 等考点的理解。该题以一个极小的切口来考查学生对上述知识点的掌握,而且在日常的教学中不可能讲得这么微观,所以难度很大。仅看材料是不容易选出正确选项的。解答这题的关键在于“1931年”与“1932年”这两个时间。这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各革命根据地都是分散的,彼此之间的战略配合很少;从国共力量对比上来看,国民党远胜于共产党,所以A项与C项错误。D项中的战略方针的转变主要是指由反蒋到抗日,而这最起码也要在1935年的华北事变之后,所以D项错误。1931年与1932年期间,国民党军队对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无疑对于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争取反“围剿”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所以B选项正确。
7.(2015·安徽卷·15)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B 该题主要考查对“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这一考点的理解。解答该题时当然要注意材料中的一些信息,如“讲道、设堂”“公使”等等。其中“外国公使进入北京”是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的,所以A项排除。但后3个选项都是在《天津条约》之后,不是很好选,也经常有同学问这个题目。其实该题中有一个隐藏的时间因素:拿破仑三世。此人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者。而根据所学知识,第二帝国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后崩溃,所以正确的选项必须在1870年之前,故答案选B项。
通过对上述出错率较高的试题的分析,我们应该认识到时间因素的重要性。《考纲》在涉及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要求时,不仅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而且要求能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上述试题要求较高,主要就在于它们不要求单纯地理解材料的表面意思,而是要求学生能“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我想命题者的初衷也许正在于此。他们想设置一些障碍,看同学们是否真正理解了相关知识。这类试题一般与两种情况有关:一是这个社会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有新旧混杂的情况,旧的未全去,新的未全来,同学们容易混淆。如上述第一、第二、第三与第四题。二是历史上的某一阶段事件密集发生,如第五、第六与第七题,同学们也容易混淆。这也告诉我们,技巧是重要,但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同学们对历史中的阶段特征与事件细节有准确的把握。
(作者单位:湖北省随州二中)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