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时间:2024-05-08

江苏 周国华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江苏 周国华

一、背景资料

2016年10月14日,住建部公布第一批共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浙江省的特色小镇最多,有8个;其次,江苏省、山东省和四川省并列第二。

今年住建部等三部委发布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到2020年,培育1 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二、知识链接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

(1)原因: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

(2)表现:

①春秋战国时期: 小农经济的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出现以及私商的出现促进城市发展,诸侯争战,诸侯国建立都城。

典型的城市:春秋战国商业都会——赵国邯郸、齐国临淄等。

②汉朝到唐朝:城市受时间、空间限制;城市受官府直接控制;城市职能以政治、军事为主。

典型的城市:

两汉时期:长安和东都洛阳。

隋唐:长安、洛阳;长江流域的扬州(天下之盛扬为首)、成都(谚语:扬一益二)。

五代十国:杭州、扬州。

③宋朝:彻底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城市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城市职能以经济为主。

典型的城市:

北宋:东京。

南宋:临安。

④元朝:大都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⑤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兴起,专业性城镇兴起,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典型的城市:

大都市:南京、北京;

工商业市镇:景德镇、佛山、汉口;广州(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3)城市类型:

①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中心: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北京等。

②手工业商业中心:如明朝苏州、杭州(丝织业中心)、松江(棉纺织业)、景德镇(制瓷业)、扬州(商业中心)。

③对外贸易港口:泉州、明州、杭州、广州。

(4)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特点:

①中国古代都城主要是政治中心,封建社会中,皇权至上反映在城市布局中。

②随着商业的发展,各地贸易的频繁,城市布局打破市坊界限,出现开放式街道规划(北宋东京)。城市的经济职能日益突出,逐渐出现专业化城市。

注:所用药物统一为:拜阿司匹林为拜耳公司生产的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为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立普妥。

③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的生活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与市民相关的思想、文学、艺术)。

2.中国近代城市发展

(1)近代城市发展的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自然经济解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交通优越,便利。

(2)近代城市发展的表现: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通商口岸增加,内地城市发展缓慢。

(3)近代城市生活的变迁趋向:物质生活近代化,丰富多彩,政治生活和社会习俗方面,民主、平等、自由、科学观念深入百姓生活。

(4)中国近代城市特点: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色彩;②近代化趋势日益显著;③开埠城市发展迅速;④城市分布和发展更加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为主,通商口岸增加,内地城市发展缓慢。

(5)推动近代城市发展的因素:

②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③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推动。

④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⑤交通优越,便利。

⑥近代化思想和理念的影响。

3.现代中国城市发展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五”计划实施,促进城市化发展。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期间,促进城市化发展,“大跃进”后,阻碍城市化发展。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促进城市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解放生产力,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促进了大城市的发展,对外开放促进了沿海地区和内陆城市的发展。

三、命题视角

视角1 近代城市化发展与民主革命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城市化发展缓慢对民主革命产生的主要影响。

1.中国近代城市化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1)沿海发展较快。

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通商口岸的开放。

②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包括官僚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工业化、近代化的努力。

④交通便利,文化较发达。

(2)内地城市化发展缓慢。

①军阀割据或战争。

②自然经济解体缓慢,工业化程度很低。

2.影响

(1)城市化发展整体慢,影响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是导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2)城市无产阶级队伍不够强大,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后获得成功。

视角2 现代城市化曲折发展原因和城市化发展的举措

1953—1975年我国城市化曲折发展的原因,指出1980年开始我国有利于城市化的举措。

1.原因

(1)1953—1957年发展: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实行,农村等各行各业的支援。

(2)1957—1975年曲折:反右扩大化;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上山下乡”运动;人民公社体制的推行。

2.举措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对外开放;户籍制度改革;政府城市发展政策。

四、练习

1.汉代长安城的宫殿、官署、武库等朝廷机构的建筑物约占都城9/10的面积,剩下供居住的仅占1/10。唐代长安的宫城和皇城占10%,而居民区占63.8%,其他面积为道路、河渠等设施所占。从汉至唐都城布局的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弱化

B.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

C.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D.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2.1933 年,全国17个省共有工厂2 435家,其中冀、鲁、苏、浙、闽、粤六省占92%,上海一地占48.7%。1947年,全国20个主要城市共有工厂14078家,上海占54%。由此可见( )

A.近代上海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B.南京国民政府依仗上海经济

C.近代民族企业区域分布不均

D.抗战时期沿海企业日益萎缩

3.自1949年至2008年,北京市地方财政收入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但其中1961年、1967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导致下降的共同因素是 ( )

A.“左”倾错误的影响

B.以阶级斗争为纲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三大改造未完成

4.下表是20世纪60年代,党和政府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实行精简人口的措施,这一举措 ( )

A.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B.推动城市化进程的稳步发展

C.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

D.有利于缓解当时的经济困难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 《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 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二 晚清城市现代化的过程十分复杂,其动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外力,即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势力;一是内力,即中国社会内部结构变革所产生的推动力。这两种力又各由若干种力组合而成,多种力的综合,相互作用,形成一股合力,推动了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起步。

——摘编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

材料三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数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至前清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因素。

答案: 1.B 2.C 3.A 4.D

5.(1)关系:“城”的分量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从属于“城”。

演变:唐朝时,“城”与“市”(坊市)分开;宋朝时,“城”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明清时,市镇兴起,进一步突破“城”与“市”(坊市)界限。

(2)观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社会结构的变革共同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

论证:

外力:列强发动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开放大批列通商口岸,逐步成为开埠通商城市;甲午战争后,列强获得在中国投资办厂、开矿山、修铁路等特权,随着铁道的修筑,矿山的开掘,一些交通枢纽、矿藏丰富的地区逐渐发展为近代城市。

内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城市化的重要力量;清政府的改革如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也推动了近代城市化的进程;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3)趋势:总体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80年代以后城市化发展迅速。

因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工业化迅速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国家城市发展政策的正确导向。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溱潼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