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叶路梦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中学)
为了在纸笔测试中测评出学生真实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行为表现,新课程标准将学科任务界定为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等,预测与选择是指结合真实的情境,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原理对行为、事物或问题的结果与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根据约束条件和欲实现目标,设计合理可行的建议方案;比较不同建议方案的优劣利弊并作出合理选择,它回答“怎么样”或者“怎样做”问题。这一学科任务要求学生面对真实的情境,能够利用学科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新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命题,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典型特征,近年来,高考试题考查的关键能力侧重于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其中思维建模不仅适用于物理、化学、数学这些理科性质的科目,对于思想政治学科同样也适用,思维建模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性、思维过程的可视性,它可以将我们在思想政治探究活动中的重要步骤、核心环节、主要运用的思维方法通过模型建构形成系统化的操作体系,提高学生应对复杂情境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主要通过梳理近年“预测与选择”类的高考真题典型案例,从三个方面阐述“预测与选择”学科任务导向下的思维建模过程。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原理对行为、事物或问题的结果与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是近年“预测与选择”类非选择题重要的具体任务,其设问形式通常是A(逻辑起点)是如何推动(或强化或者体现)B(逻辑终点)或者A 对B 的作用、意义、影响。这类题型近年在经济类社会情境中考查非常频繁,且往往没有清晰明确的学科知识指向,设问呈现明显的因果逻辑关系,规定了作答的逻辑思维起点和终点,侧重于考查学生对行为、事物或问题的结果与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的逻辑推理能力。
以2023 年全国甲卷38 题为例:
一片绿地、一顶帐篷、一桌美食,和家人、好友一起享受美景美食、谈天说地……打开手机,仿佛半个朋友圈都在露营。
据统计,截至2023 年3 月,我国共有8.75 万家露营企业,2022 年新增3.51 万家,新增量同比增长54.5%。帐篷、睡袋、折叠桌椅等商品产销量大幅度增长,企业不断推出“露营+钓鱼+瑜伽”“露营+烧烤+篝火晚会”“露营+亲子活动”等诸多新产品和新服务。2022 年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达到1 134.7 亿元,同比增长51.8%;带动市场规模为5 816.1 亿元,同比增长52.6%。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分析露营热的原因及其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本题以露营经济的发展为情境,是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一个缩影,彰显了当前中国消费市场的转型和升级,考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让学生深刻体会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及初心使命,增强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感。本题的逻辑起点是露营热的原因,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逻辑终点,此类型题考查的思维层次比较复杂,需要对设问中的“A”和“B”进行逻辑分层,具体如下图:
第一步:问题逻辑
第二、三步:情境结构分层与知识逻辑串联构建
基于分析影响和意义趋势的逻辑推理,应先找准思维起点和思维终点的内容或表现,然后从逻辑起点出发,对情境进行结构化分层,以知识结构串联构建答题框架,最终达到逻辑终点,其思维模型如下:
不同于“A 对B 的作用类试题”,“根据约束条件和欲实现目标,设计合理可行的建议方案”强调从材料情境中找到行为和问题的约束条件和欲实现目标,通过问题或者现状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学科知识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或措施,其设问形式通常以“……应该怎么办?(应该如何应对)”出现,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归纳演绎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出实际解决问题的建议或者措施。
以2022 年广东卷第17 题为例:
当前,受新冠疫情和复杂的国际局势影响,我国经济面临较大压力。为此,党中央提出,要在促消费稳外贸的同时“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已实现跨越式提升。与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行政分割、布局不平衡、公益性与市场性兼顾不够、创新型产业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和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因此,扩大有效投资,关键在于坚持精准有效投资导向。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如何找准基建发力点,实现扩大“有效”投资。
本题以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状这一真实社会经济生活现象为情境,设置了“如何找准基建发力点,实现扩大‘有效’投资”的具体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第一,要从具体任务中进一步缩小学科知识范围;第二,对情境进行结构分层,以背景为依托,对症下药,找到基建建设还存在的问题;第三,根据问题导向中的约束条件和欲达成目标进行合理的建议。具体的思维过程如下表:
设问逻辑知识范围(用何分析)经济生活——由“基建”“投资”将知识范围缩小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学科大概念分析对象(分析什么) 如何找准基建发力点,实现扩大“有效”投资如何分析(学科任务) 针对材料中罗列的我国基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性措施情境结构分层第一层背景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已实现跨越式提升第二层问题导向即约束条件(明确当下基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行政分割、布局不平衡、公益性与市场性兼顾不够、创新型产业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和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创新性不足等问题第三层措施行为引导即欲实现目标:扩大有效投资,关键在于坚持精准有效投资导向“新发展理念的协调发展”“规范市场秩序”的知识布局不平衡存在着行政分割“加强宏观调控,优化建设布局”的知识公益性与市场性兼顾不够知识逻辑串联构建可联想到“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知识创新型产业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和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创新驱动”的知识
基于此类简单的结构良好,分层明显的行为和问题导向型试题情境,要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思维,依据情境中的约束条件和欲实现目标进行合理建议,具体思维模型如下:
核心价值引领是高考评价中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思想政治高考试题要发挥育人功能,有机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引领,厚植爱国爱党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和创新思维培养,鼓励广大青年学子积极投身新时代伟大事业,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今年各地高考真题中,有一类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启发性试题,设问常以“主题演讲”“青年学生应该如何做”“某个模范人物事迹的启发”或者“某种社会热点现象的启发”等方式考查,这类题目往往要求学生既要结合自身实际又要懂得利用各种创新思维和方法,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价值观生成。
以2023 年广东卷,20 题为例: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交化阅读作为一种全新阅读模式,以线上分享、互动、传播为特征,正成为数字时代的阅读潮流。点开网络阅读平台上的一部小说,读者可以在每段后面写“段评”,每章后面写“章评”,还可以点赞、吐槽、纠错、编段子,妙趣横生。
传统阅读以作品为核心,侧重个人品读,不易受干扰。社交化阅读则以读者为核心,凸显阅读的社交属性,能极大地激发阅读兴趣,使读者在便捷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发帖、评论、弹幕等来帮助作者生成创作内容,获得与作者共创阅读内容的奇妙体验。与传统阅读相比,社交化阅读更容易分散注意力,产生浅阅读和泛娱乐化阅读等问题。
虽然社交化阅读日益流行,但传统阅读依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在图书馆、书店或农家书屋等实体场景里浸润书香仍是许多人的优先选择。在阅读中传承文明,关系到个人的素质提升与国家的兴旺发达。无论阅读的模式、场景等如何变化,开卷有益始终不变,阅读的意义始终不变。
假设你是某社交化阅读平台上的作者,请运用两种创新思维方法,谈谈你将如何进行创作。
要求:思维方法和具体做法相对应。
本题以近几年的社会热点现象“社交化阅读”为情境背景,考查该社会热点现象对青年学生的启示。引导学生在关注社会热点的同时,思考其背后隐藏的价值意义,以及面对这一热点现象,青年学生应该如何做。
设问逻辑知识范围(用何分析) 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创新思维方法要求:思维方法和具体做法相对应分析对象(明确主体和客体)主体:你——某社交化阅读平台的作者客体:社交化阅读平台的创作如何分析(学科任务) 假设你是某社交化阅读平台上的作者,请运用两种创新思维方法,谈谈你将如何进行创作情境逻辑材料分层 知识逻辑串联构建社交化阅读的优点启示青年学生作为创作者要能够顺应时代变化,利用超前思维的前瞻性功能,通过调查研究,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各要素,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进行整体谋划,作出正确决策社交化阅读作为一种全新阅读模式,以线上分享、互动、传播为特征,正成为数字时代的阅读潮流与传统阅读相比,社交化阅读更容易分散注意力,产生浅阅读和泛娱乐化阅读等问题 从社交化阅读面临的问题和阅读的意义启示青年学生作为创作者要坚持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通过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形成多种方案,做到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并进行可行性论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在阅读中传承文明,关系到个人的素质提升与国家的兴旺发达。无论阅读的模式、场景等如何变化,开卷有益始终不变,阅读的意义始终不变备注: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解答本题注意从创新思维方法和具体对应做法思考分析。例如面对本题中“社交化阅读”发展中的优点和面临的问题,还可以从“逆向思维”角度分析,坚持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把握事物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趋利避害,促使不利因素向有利因素转化,针对社交化阅读面临的问题,应该坚持逆向思维,化不利为有利,推动社交化阅读与时代发展和人民的愿望、国家的兴旺发达相一致
本题虽然重在考查学生对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但是最后的落脚点和着力点也在于让学生树立坚持人民立场的价值观,强调个人素质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目的还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浸润,引导青年学生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23 年全国高考文综甲卷40 题,第(3)问“林占熺当选感动中国2022 年度人物,他的事迹是如何感动你的,请列举两点。”2023 年山东卷18 题第(1)问“***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阐述新时代我们应如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以上两套高考真题设问来看,此类开放性题目尤为重视高考评价体系中所体现的高考命题的育人机制,将考生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的养成作为考查的重点,引导学生用创新思维探索世界,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不断强化考试的育人功能,系统性地加强考试内容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如何通过纸笔测试浸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五育并举,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需要命题者在设计试题时聚焦时代重大热点问题、现实问题,“预测与选择”类的试题关注当代青年面对现实问题的抉择,针对复杂社会问题的一种思考预判,尤其能通过这类学科任务的解决测评学生的价值导向,因此“预测与选择”类试题的命题立意一定要能够体现时代主题,通过纸笔测试让学生能够明确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前途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同时也要能够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样就真正能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23 年的各省高考思想政治命题广泛选取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中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其中“预测与选择”类的试题侧重考查学生联系实际和所学知识分析“怎么样”或者“怎么做”,让学生能够将解题转变为解决问题,做题能力转变为做事能力,回归课程育人本真。陈友芳教授在其《考试内容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测评体系构建研究》一文中把思想政治学科的情境活动分为两大类:社会生活实践情境、文本类情境,在选取社会生活实践类情境时,要依据具体的学科任务对热点经典时政新闻进行破解重构,对于简单情境,应该是结构分层明显;而对于复杂的结构不良的情境,命题者应擅于埋下学科任务线索,使得纸笔测试者能够在这种 “松散的”情境结构中“不经意地”表现出素养的真实水平。因此,教师在命制此类问题时应该注重将热点素材转化为“考点”,通过教师的再加工,使得学生能够根据材料有效信息推理、分析出情境背后的学科任务线索,从而将必备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方案。
高考评价体系强调科学服务选才,实现高考由“考知识”向“考能力”的转变,那么实现这一理念的路径何在?笔者认为试题的设问命制方式方法极为重要。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提升,学生能不能多角度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都与设问的方向、层级和方式方法息息相关。设问一般分为三种:“对什么设问,在什么范围设问、设问什么”,前两个属于方向问题,最后一个属于设问内容,“对什么设问”注重设问对象,例如预测与分析类的试题就侧重对“怎么样、怎么做”进行设问,那么命题者就应该相对应的在材料中设置与此相关有针对性的情境,“在什么范围设问”侧重学科任务导向,具体分为设问中的知识范围和材料范围;另一方面,设问的方式方法也极为重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一切科学研究都必须运用到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思维方法,所以我们研究高考主观题的设问大类主要有两种,就是演绎型推理和归纳型推理,比如原因类和说明类,体现类的试题在高考试题设问中出现频率很高,另外创新类试题和开放性的试题近年出现频率也很高,但殊途同归,最终还是要归咎于演绎和归纳两种逻辑方法上来,当然在演绎和推理的过程还要坚持辩证和批判性思维,不能固化逻辑模式。
总之,命题与解题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部分,命题者要能够从解题的思维建模过程中总结出命题规律和命题趋势,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命题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而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无疑是我们命制试题的指挥棒,尤其是高考评价体系中所提到的三条命题规律线无疑已经成为当前以及未来高考内容和命题改革的核心指南,把握好金银串联这三条线,就是把握好了命题策略的法宝。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