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路径探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

时间:2024-05-08

杨向丽

(陕西省延安市实验中学)

***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支柱和灵魂,已经成为落实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学习路径。而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融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中,充分发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承上启下的作用,达到思想政治课教学追求的知识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本文针对于此,提出了“三步”学习路径。

一、自主阅读知经典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力作,体现出来的思想不仅气势恢宏、博大精深,其影响力还穿越了一个又一个世纪。只有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研读,才能更加全面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与意蕴。恩格斯在告诉青年如何学习《资本论》时曾指出“对那些希望真正理解它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却正好是原著本身”。然而,中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紧张,研读马克思主义时间有限,这就要求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实际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精选经典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涉及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马克思的《资本论》(1867—1894)第7、10、63 页,《法兰西内战》(1871 年)第17 页,《鸦片贸易史》(1858 年)第21 页;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 年)第63 页,《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 年)第14 页;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 年)第13 页,《共产党宣言》(1848 年)第15、16 页;列宁的《欧仁、鲍狄埃(为纪念他逝世二十五周年而做)》(1913 年)第18 页,《国家与革命》(1918 年)第65 页,《关于无产阶级文化》(1920 年)第14 页;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 年)第6 页,《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 年)第23 页,《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 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 年)、《新民主主义论》(1940 年)、《论联合政府》(1945 年)、《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 年)第25 页,《论十大关系》(1956 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 年)第29 页。教师在自己研读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精挑细选,要求学生自主阅读。

如:对教材中多次提到的《共产党宣言》,教师可以直接给学生推送电子版,有条件的学生或者学校可以直接打印,学生在业余时间通过自主阅读,知道《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领会其精神实质。

培养阅读意识。在中学阶段,学生不愿意花更多时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上,一方面是学生没有认识到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部分教师也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好课内知识、必修知识,读经典著作对学习与成绩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要求学生读经典著作会浪费学生学习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学科教师首先自己要认同经典著作、认真研读经典著作、从而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培养学生的阅读经典著作的意识。

设置目标任务。著名励志演说家托尼.罗宾斯曾说过“设定目标是将愿景清晰化的第一步”。合理的明确的目标任务不但有助于学生摆脱拖延症,而且会让他们的学习更加有动力。特别是处在学习任务比较紧张的中学阶段,每天几乎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很多学生学习时间的分配也是对照任务进行的。如果将经典著作的阅读也任务化,不仅有利于推动经典著作的阅读,也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例如:在讲“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时,由于教材中多次提到《共产党宣言》,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阅读任务:读《共产党宣言》,并结合所读谈谈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

二、合作探究析经典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博大精深,蕴含着巨大的思想力量和广博的思想宽度,再加上众多专业化的学术术语和繁杂的背景知识,对于中学生而言读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而,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帮助学生研读著作。

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将全班学生按照一定的特点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探究,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7 页,引用马克思主义在《资本论》中的话“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就比较适合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对经典著作中的“经典语句”结合史实进行深入解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究成果进行汇报。

学科合作。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不仅仅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有所涉及,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第6 页起到的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高中历史学科教材必修三中讲“思想文化史”时也提到了这本经典著作。还比如,在高一上学期思想政治课与历史课都涉及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近代史,都提到了《共产党宣言》和《新民主主义论》等经典著作。这时就可以展开跨学科合作,组织学生共同阅读经典著作,开展读书分享会,提高学生对经济著作的理解。

家校合作。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还没有学校教育,都不利于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复杂的任务,最完美的教育应该是两者的有机结合。”随着时代的进步,新一代的家长,特别是80 后的家长,大多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些家长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上、认识上有着很高的见解。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可以邀请家长来学校做读书分享,从而实现家校合力。

大中合作。随着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有条件的学校和教师,应该与高校合作开展思想政治课教研,构建线上线下研读共同体。中学教师、中学思想政治课借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术引领、利用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资源参与学术专题讲座、课题研究从而提升中学思政教师对经济著作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落经典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是从外文译成中文的,与学生日常接触的文学经典著作相比,行文逻辑略显晦涩冗长,经典著作阅读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历史素养、哲学素养、逻辑素养,所以让学生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就需要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

贴近实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共性”,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重点介绍的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具中国特色,具有“特殊性”“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让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今天中国的指导思想,就在于我们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实现了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中华大地上绽放出真理光芒。

贴近生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原理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时一定要联系生活、聚焦热点寻找他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如在讲“方向决定道路 道路决定命运”时,可结合议题“中国为什么能”,展现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张、观看《大国外交》《辉煌中国》等专题片,从而阐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贴近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最终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如何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因此,在教学中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应当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想困惑,让学生感受到真理的强大力量,从而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如在讲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可让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的基础上,通过走访亲友,回溯1978、展望2035。也可以着眼于家国情怀、乡村振兴等讲述发生在身边的生活故事、时代故事,从而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行”。

***总书记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利于从源头上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也有利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运用。”因此,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师而言,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有力提升师生的理论素养,更是一种挑战、一份责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