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探析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

时间:2024-05-08

安徽 邢朝阳

(作者单位:安徽省无为市第三中学)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承担着理论知识传授和学生德育教育的双重任务。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要求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并明确提出了“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承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总体目标。中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也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精心引导与栽培。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将劳动教育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对引导学生形成新时代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探析

什么是劳动教育?目前学术界对此概念的界定尚未明确统一,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笔者通过查阅资料,认为关于劳动教育内涵的总体认知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劳动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持此类观点者认为,劳动教育通过学科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尊重劳动者及其劳动成果,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2.劳动教育是智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持此类观点者认为,劳动教育通过学科教育传授学生需要掌握的现代社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会使用或操纵一定的生产工具进行生产,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财富。

3.劳动教育是融合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实践教育。持此类观点者认为,劳动教育既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又强调了劳动教育的实践性。

鉴于众多学者对劳动教育的不同看法和解读,笔者认为,劳动教育是一种融通性教育,既要帮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精益求精的劳动态度、勤奋敬业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劳动道德素养,也要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优化品格、习得技能、强健体魄、提升审美,从而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价值探析

1.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价值观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它深刻揭示了劳动是形成人类社会的决定性因素。人类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出维持生活需要的生活资料,因此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当前学校教育中一味地重视知识培养,忽视了对劳动价值观的教育与引领。思想政治课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劳动观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课堂教学,掌握高中《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这四本必修教材中一些关于劳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劳动对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体会劳动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感悟劳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增强学生的劳动认同感和对劳动者的尊重,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

2.有利于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指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劳动教育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历经艰难险阻所取得的。要引导学生弘扬伟大的创造精神,继承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民族基因,提高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祖国和劳动人民的自豪感,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劳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要提高学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思辨能力,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法治的社会,只有在公平正义的环境中才能让每一个人拥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所以,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自觉知法、守法、用法,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只有亲身参与劳动、体会劳动,在劳动中挥洒汗水,才能收获幸福,感受快乐。所以,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认可劳动、享受劳动,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素养。

3.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 个字的内涵层层递进,高度概括了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对人们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对促进社会和谐和凝聚社会共识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劳动教育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领悟劳动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学生在劳动中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并非“从天而降”,而是靠劳动者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在生活中感受到我们国家的富强是来之不易的,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在交往中感悟到诚信合作、友善待人的为人处事基本准则。在学习中领悟到精益求精、踏踏实实的工匠精神,培育学生劳动精神。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探析

1.从教学内容角度看,要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

《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发挥教师课程资源建设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教师根据当地实际,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创设有利条件。有效开发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求开发与劳动教育相关联的教学资源,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综观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四本必修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不少涉及劳动相关的内容。教师要主动去挖掘资源,以活动形式让学生展开讨论,在探究中找到二者的结合点。例如,在讲授《文化生活》第七课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时,通过一组组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各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情境材料,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强大,就是因为中华儿女有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和伟大的梦想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舍生忘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还有很多,劳动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挥作用的空间还很大。我们要不断探索、整合这些内容,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同劳动、热爱劳动,让劳动光荣的观念融入于心。

2.从教学方法角度看,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

《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力求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采取议题式教学模式,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因此思想政治学科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整合各种资源,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开展议题式教学,将教材中劳动教育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第五课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时,我们可以采用议题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制定议题线、情境线、活动线和任务线四条线索。一是议题线:以“在新时代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劳动者”为议题,分别设置三个子议题,利用“议题描述—议题辩论—议题决策”三个环节,在课堂架构中发挥引领和枢纽作用。二是情境线:由“就业决心—职业选择—依法维权—生涯规划”构成,是课堂架构的基本载体。三是活动线:由“调查展示—探究辩论—合作展示”构成,是课堂架构的路径。四是任务线:掌握劳动和就业的意义、劳动者就业观念的比较以及劳动者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知识内容。通过设置不同的议题进行讨论,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学会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从教学形式角度看,要注重思想政治学科的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紧密结合社会实践,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这进一步阐明了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育的目的不能只是停留在课堂上,而是要让学生走出去,开拓视野,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学习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味劳动内涵、增强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劳动情感。比如可以利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活动。老师通过指导同学们参与植树活动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劳动中锻炼自己的体魄,在流汗中体会劳动的不易。同时也能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的劳动精神,培育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增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使思想政治课真正成为学生劳动情感生成、劳动情怀培育的精神沃土。

4.从教学评价角度看,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考核体系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这就要求学校在制定教学评价制度时要统筹考虑、有的放矢,要立足师情、学情有效探索适合本校的教学评价考核体系。首先看评价内容,不仅要看学生对劳动知识掌握情况,也要看对劳动技能运用能力,更要看对劳动态度的重视程度。其次看评价方式,坚持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不仅要看学生在学科实践活动中的学习内容,还要看劳动意志、劳动态度、劳动情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最后看评价主体,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评价方式,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把校园里同学评价、家庭中父母评价、社会上公共评价等评价方式有机统一起来,建立一个校内校外全方位多渠道的教育评价体系,促进评价的科学化、民主化,让学生更加重视劳动。同时还要把评价结果运用到学生评优评先之中,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依据之一。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认清自己的不足之处,更加注意自己的劳动行为,养成勤于劳动的习惯,真正让思想政治课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劳动意识主渠道。

新时代赋予劳动教育更高的价值。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渗透劳动教育,充分挖掘各方面劳动资源,把握育人方向,注重教育实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