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探析高考辨析与评价类试题的考查特点与解题策略

时间:2024-05-08

湖北 刘苏红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在教学与评价的具体建议中指出:“强化辨析,选择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只有使学生亲历自主辨识、分析过程,并作出判断,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所谓辨析,辨就是辨别,即辨别题目中的哪些观点是正确的、合理的,哪些观点是错误的、片面的;析就是分析,即分析题中的观点为什么是正确的、在什么条件下是正确的,或题中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在什么条件下是错误的。在此基础上分析正确的观点是什么、遗漏了哪些条件。

作为思想政治学科四大任务类型之一的辨析与评价类试题,其考查内容涵盖面广泛,切入点灵活多变,重视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思维品质的要求较高,符合“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素养导向、价值引领”的高考综合评价体系的要求,越来越成为高考青睐的题型。然而,从历年高考思想政治阅卷情况可知,辨析题的得分率明显低于材料分析题。部分考生答案抓不住辨析点、逻辑不清、论述不畅、单纯堆砌要点。为此,本文深度而全面地分析辨析与评价类试题的高考考查特点和解题策略,正当其时也势在必行。

一、高考辨析与评价类试题的考查特点

题号 试题设问2016 年全国Ⅰ卷39 题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对否认英雄的错误言论加以批驳2019 年全国Ⅰ卷40 题 有人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2016 年海南卷 请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辨析2017 年海南卷23 题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辨析2018 年海南卷23 题 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辨析2019 年海南卷23 题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对“事实因被忽视而消失”的观点加以辨析2020 年海南卷23 题 结合材料,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中国家的本质的知识,对上述说法加以辨析

从试题立意看:立意统率着材料、规定着设问、指引着答案。辨析题的考查导向经历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素养立意的转变。近年高考中,辨析类试题立意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彰显学科核心价值,侧重考查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品质。如2016 年全国Ⅰ卷第39 题,对否认英雄的错误言论加以批驳,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如2019 年全国Ⅰ卷第40 题,对传统村落必然消亡的辩证看待,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如2020 年新高考Ⅱ卷(供海南省使用)第23 题,对中西方疫情期间不同人的人生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内化政治认同。因此,学生需要透过辨题分析其蕴含的命题意图,只有准确把握命题立意,才能抓住命题本质,明确辨题的辨点,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完整的论述。

从材料设置看:以学科任务为导向的高考测评体系,强调以任务的情境活动为核心,注重真实性、表现性、情境性评价。近年来,辨析题也呈现出辨题情境化的趋向,即在提出辨题之前先介绍社会生活热点或焦点问题,对辨题背景进行适当的解释说明。因此,准确解读情境材料、多方位找准找全辨点也是解题的重要一环。为了准确把握辨题情境材料,需要结合语文阅读的方法,即宏观上划分段落归纳段意、中观上划分层次归纳层意、微观上提取关键词获得灵感。如2019 年全国Ⅰ卷第40 题,材料呈现结构化特点,第一段讲述传统村落的重要性,第二段指出传统村落面临的问题,第三段指出国家的保护措施。这为分析辨题中传统村落并不必然消亡的辨点提供了情境支撑。

从设问方式看:高考辨析与评价类试题的问题设计,既保持着辨析题的基本特征,又能够做到形式多变、角度新颖。如2019 年全国Ⅰ卷第40 题:“有人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属于典型的辨析题,题中观点既有合理性也有不合理性。如2016 年全国Ⅰ卷第39 题:“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对否认英雄的错误言论加以批驳。”属于辩驳类试题,不需要合理性分析,只需要针对其不合理性多角度深度批驳。从辨析、辩论再到辩驳,从评析、评价再到驳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重在理性分析、理性判断,特点非常鲜明。

从辨题特点看:辨析与评价类试题的辨题从观点性质看可以分为正误混杂型、正确型、错误型,其中正误混杂型是主流。正误混杂型辨题要求学生具备辩证思维能力,对看似正确的观点,要发现其不合理之处,要分辨在什么条件下正确,在什么条件下不正确。对看似错误的观点,要善于发现其合理之处,指明在什么条件下其存在有合理性。而且,辨析题越来越呈现辨题结构复杂化的特点,即辨题并不直接指定考查的知识依据,需要学生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分解辨题中包含的显性与隐性辨点、逐层判断、避免遗漏。如2019 年海南卷第23 题:运用哲学知识对“事实因被忽视而消失”的观点加以辨析。简短的观点包含三层辨点。一是事实在什么情况下会被忽视?二是事实会不会消失?三是真正因被忽视而消失的是什么?

从答题逻辑看:辨析与评价类试题不同于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一般遵循事实逻辑,基于材料的做法和现象提炼材料信息,然后准确转化为学科术语,并结合设问阐述论证。辨析题有其自身的答题逻辑,总体思路是“先辨、后析、再明”,辨正误是方向,析依据是根本,明事理是归宿,其中得分的重心部分是分析论证环节。分析论证部分是依据一个个辨点来决定论述逻辑框架的,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分解设问辨题、辩证思维、条件分析、归因分析、补充遗漏、句子成分、标点符号等方法进行,然后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让辨析过程可视化,进而用清晰的逻辑、流畅的语言阐述分析的过程。

二、高考辨析与评价类试题的解题策略

“辨析与评价”试题的解题策略及操作指导 典例第一步判 断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即在分析辨题的基础上作出综合的判断表态。一般常用的表态观点是:正确、错误、片面化、绝对化(有时候,做题也把判断融入分析之中,并不前置摆明)辩驳类2016 年全国Ⅰ卷辩驳类问题论点明确,指向清楚,不存在“选边站队”的问题。批驳某一观点或行为的错误,答题逻辑为:一是“破”,二是“立”,但侧重点在于“破”一“破”:指出其错误的实质、原因和危害二“立”:要针对“破”来“立”,即正确的观点或行为是什么(做题时可以有以上思考角度,但不可套思维模板)分 析第二步“正误混杂型”辨析题“正误混杂型”辨析题,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一方面:合理性分析,要求依据理论知识,分析该观点的合理之处或者在什么条件下是正确的另一方面:不合理性分析,要求依据理论知识,分析该观点的不合理之处或者在什么条件下不正确2019 年全国Ⅰ卷第三步小 结回答“怎么样、怎么办”的问题,即揭露错误观点的实质和危害,指明正确观点及做法。最终在有理有据的分析中辨析是非,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落实了试题的素养立意

三、高考辨析与评价类试题的例题讲解

【例题】(2019·全国Ⅰ卷·40)

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能够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韵味。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 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

(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1)有人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10 分)

【解题思路】

第一步:判断

划分句子成分、抓住辨题关键词“必然”,揣测该观点太绝对。同时,阅读辨题的情境材料可知,第一段论述传统村落的意义;第二段列举了传统村落遭遇的困境;第三段指明了国家的保护措施。综合设问辨题和材料可以确定传统村落并不必然走向消亡,该观点太绝对,不科学。

第二步:分析

辨析题喜欢咬文嚼字,要求把观点中每个正确点、错误点分别找出来并加以判断、阐释、论证,这些正确点和错误点就是辨点,学生正是根据一个个辨点来有逻辑地展开论述的。找辨点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观点进行分层,分层可以借助追溯理论模型、辩证思维、条件分析、归因分析、补充遗漏、划分句子成分、标点符号、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出每个层次的疑惑点、矛盾点,即辨点。

对于此题,可以借助追溯理论模型、辩证思维、条件分析等方法。如通过追溯理论模型可知,辩题“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追溯理论模型即经济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随着经济的变化,文化也会随之变化。但该理论模型也是辩证的,承认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不是经济的附属品,也不是亦步亦趋。再进一步借助条件分析方法,并结合材料第一段和第三段的暗示,分析传统村落在什么条件下不会消亡。即传统村落若承载着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人们对其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有意识地自觉保护、利用和开发,因而不会必然消亡。

第三步:小结

由于在分析部分已经指明了传统村落在什么条件下不会消亡,包含了人们对待传统村落文化的正确做法,因此就不再复述。

最后,有逻辑地规范表述答案:

①该观点太绝对了,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并不一定会消亡;

②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也会变化发展。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

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身的传承性,这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并不会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

④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如果传统村落顺应时代要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处理好保护与传承的关系,进行创造性的保护和利用,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鉴于篇幅有限,其他类型的辨析题及解析笔者就不再一一赘述,但解法有相通之处,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高中教材和课标编写组陈友芳教授指出:“基础教育的学科训练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获取知识的思想方法与观察世界的思维视角,即基础教育应该少教学科知识,多教思想方法。”因此,高考辨析题答题能力的培养是长期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积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思考、敢于批判、勇于表达,让学生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所学所知所思。笔者相信,随着高考学科任务导向型测评体系的建立,辨析与评价类试题会在各个地方卷中以评析、评价、批驳、赞成、反对、驳斥等多种形式出现。因此在高考复习备考阶段,以辨析与评价专题的形式研究辨析类试题的考查特点和解题策略,有利于提高复习备考的实效性,引导辨析式学习的开展,呼应考试评价的素养目标的诉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