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湖北
使用高考真题进行高考复习,是辅导教师与考生普遍选用的方式之一。在高考一轮复习中,如何使用高考真题,是一个科学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我们惊讶地发现,在一轮复习中出现了高考真题的滥用、不用与泛用现象:见高考题就用,不管合理不合理,用的得当不得当,这叫滥用;认为一轮复习只要抓课本知识就行,将高考题搁置,这叫不用;不管是哪一年的高考题或适应何地的高考题都拿来用,这叫泛用。那么,高考真题在一轮复习中究竟如何使用呢?我认为,要合理选用,即通过高考真题的运用来化解复习中的基础知识疑难;通过科学讲评,提高复习中的运用能力困难;通过引导运用,强化考生在复习中题型规范。如下以最新的2018年高考真题在一轮复习中使用做具体分析。
基础知识的落实与运用始终是高考一轮复习的重头戏,老师们常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来告诫考生。为此利用高考真题引导考生复习落实基础知识就成了一轮复习中的常态。这种做法的价值就是通过高考真题中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来引导考生重视学科知识体系,拿到高考中的基础分值。比如,通过试题分析可以让考生掌握核心考点,关键学科知识,打通知识的理论体系。如2018年全国卷I第12题:
本题应是一道基础题,考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知识。一轮复习中引入此道高考题是为了解决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等之间关系的疑难知识问题。解决这一复习问题,首先要明白劳动时间有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有个别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价值量有个别商品价值量与价值总量;其次要弄清楚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知识,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下表:
由于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生产某种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该产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会降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单位时间内,生产该商品的数量增加。再次,商品价值不变是一个难点问题。如前所述,由于商品的价值量是按时间计算的,因而,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的无差别人类支出的总量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商品价值总量不变。故选项①正确,答案A入选。
由此可见,选用合适的高考真题,是化解其基础知识疑难的重要抓手,如本题既可以厘清几组基本关系,又能完整理解劳动价值论理论。
例证说明,教师在选高考真题时要注意:1.选择考查基础知识的高考试题,打通一轮复习中的基础知识关系,而不能选择综合性运用较强的高考试题;2.选择适合本地区考试的高考卷型,分析对基础知识考查的难易程度,不能过多的选择不适应一轮复习中的高考地方卷;3.选择适合一轮复习并且与考点相适应的高考真题,落实本考点基础,不能选择单一模块跨度大,甚至综合能力运用要求高的试题;4.选择具有明显代表性的真题,突破核心考点的复习,不能重复使用非核心考点类的高考试题;5.选择适合本班考生学情的真题,引导考生复习,不能不管学情,任性选择“高大上”的高考题。
高考真题对复习疑难的化解必须遵循如下原则:1.确定性原则。运用高考真题首先要搞清楚你要突破什么样的疑难问题,这个问题只能是与复习进程相关的,考生确定为难懂的问题,而非不确定性疑难。2.导向性原则。运用高考真题要明了价值导向和素养目标导向,而不能仅仅只停留在知识、能力等浅表的层次。3.适用性原则。不同学生层次对复习的要求层次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考量疑难问题时,要多问问是不是自己学生的疑难,是不是大多数人的疑难,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的疑难。
一轮复习中的高考真题讲评问题,是教师们比较头痛的问题。讲什么?如何讲?讲多少?运用什么方式讲?讲解的价值是什么?这一大堆问题既要落实教师如何讲的问题,也要解决学生如何用的问题。
在讲的问题上,首先要分析高考真题的科学性。一轮复习中,考生手中有各种各样的高考真题分析,既有教辅类资料上的分析,也有不同学科杂志上的分析,既有网上分析信息,也有辅导教师的直接分析。应该说很多分析都有其合理性,但并非科学与权威。我认为,对高考题的分析要看上一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这本书在解决考生能力问题上做了题型分析说明,可以为解决能力运用问题提供分析范例;同时,教育部考试中心每年都会专门出一本《高考文科试题分析》的书,对上一年高考进行典型分析,这可以解决分析的方式方法问题,也是对其它分析方法的一种更正与示范;另外,新课标(2017年版)上也分析了一些评价案例,可以作为我们分析样板。
在讲解如何科学分析解剖高考真题的时候,要遵循考试中心分析方法,例如,2017全国卷Ⅰ第9题,教育部考试中心分析文本为:
[分析]本题属于文化生活知识范畴,主要考查考生对科技和文化关系知识的掌握程度,引导考生关注国家科技创新,增强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文化的发展、传播等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故②是正确的。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的生命和基本特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会使文化产品、文化产业、文化业态、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因而③是不正确的。科技属于文化,当代中国科技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巨大科技成就,增强了人们的科技自信,也就增强了文化自信,故④是正确的。人的文化素养包括科学技术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科技创新及其成就,凸显了科技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但人的文化素养的核心是思想道德素养,故①是不正确的,综上选项C正确。
引用这一分析方法是为了校准老师们对高考真题分析的方式与方法,给考生答题思路予以导引。它对我们的启示是:要指明试题考查的范围及要求,提出考查的能力目标;要具体分析选项选与不选的知识依据与事实依据;要进行知识拓展和事实证明;要给出选择结果;尽可能详细分析,给考生一个科学分析的逻辑过程。
考试中心的试卷分析有其示范性,但并不排除其它解析方式方法。如,可从题意设置、设问指向、选项比较、解题规律、典型错误、短板分析、解题关键、知识运用、知识拓展、能力提高、素养达成、总结规律、错题笔记、思维教训等方面发散,不一而论。当然,这些分析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讲评高考题考查学生能力的分析上,同样可从遵从这种方法。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22题:
22. 2018年4月,***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这一论断反映的辩证法道理有 ( )
①“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分离
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本题主要是考查考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办法是从材料的文字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从设问中读取命题者意图,形成解题思路。从材料中看,***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体现了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①④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讲矛盾双方属性关系,②项表述也不正确;材料也没有提到矛盾双方属性,③项不选。从命题意图上看,要求的是论断反映的道理。所以,这给考生启示是:在能力的运用上,不能误取材料信息,不能误解命题意图,不能误选选肢中的异项。当然,这只是运用能力例证之一,其它能力运用上的困难问题,也要依此法解决。
在用的问题上,就是解决复习中学生的运用性困难问题。其中有一项,如学生给出的主观题答案与高考标答距离太远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老师们头疼的问题。我建议老师们在一轮复习中能让学生了解高考评分细则,特别是本省细化的答案给分要求,尽可能的通过训练让学生答案能接近高考主观题的标准答案,达到用的准。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38题的设问为: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近年来我国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14分)
国家给出的标准答案为:
居民收入增加2分,消费结构升级2分,推动马拉松赛事的需求上升;马拉松赛事覆盖面宽2分,商业价值大2分,刺激赛事的供给;赛事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发展又进一步促进赛事3分;全民健身战略实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支持马拉松赛事发展3分。
湖北省的评分细则为:
居民收入增加2分(或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均可给2分),消费结构升级2分,推动马拉松赛事的需求上升;(4分)马拉松赛事覆盖面宽2分,(或参与人数多、涉及领域广均可给2分)商业价值大2分,(或为举办城市带来巨额收益、利润高、经济效益好都可给2分)刺激赛事的供给;(4分)赛事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发展又进一步促进赛事3分(或相互促进给2分);全民健身战略实施1分,(或国家政策支持、引导、国家宏观调控均可给1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3分,(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调整、优化均可给3分),支持马拉松赛事发展。(3分)
通过比对分析,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方法打通运用难的问题:1.理解国家答案的内在要求,通过题设与材料分出答案层次;2.抓住关键词组织答案要点,使其要点层次分明且不重复;3.可以使用课本语言答题,能答在点子上;4.弄清省里答案细则的拓展,结合中学教学实际,尽量用不同的方式让考生得分;5.观点表达一定要鲜明,学科素养表现明显。
当然,在一轮复习中解决运用困难有点过早,但量的积累很重要,只有开始是对的,才能把对的不断做好。为此,建议老师从早起步,处理好讲与练,切实解决学生难点。
考生考试中的规范问题要从一轮复习抓起,这些规范包括选择题中的规范问题,主观题中的规范问题,及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规范问题,而这些问题也要通过高考真题进行讲解示范与训练。
一轮复习中选择题中的规范包含两个维度,其一是教师命题的规范,它要求老师们在一轮复习中命题讲究适当的难度,一定的区分度及试题命制的信度,还要注意合理的跨度,而我们很多教师在命题时会忽视这些问题。在选题时也要求选那些基础性试题作为一轮的训练题,而不能选用综合能力与跨度太大的试题,这样做有利于针对考点进行复习,落实好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其二是考生做题的规范,它要求考生按选择题本身构成特点分析题干,审好设问,采用排除法与确定法做好训练,同时强化限时训练及分类训练,提高训练效率。
主观题中的规范也包含选题与训练。在选题上,建议教师们依复习进程拆分高考主观题设问,寻找那些针对考纲复习内容的高考主观题作示范,这样可以起到降低难度的作用。如2018年全国卷II第38题有两题设问:
(1)简要说明材料一包含的经济信息。(4分)
(2)结合材料,分析企业税负降低与财政收入增长之间的经济联系。(10分)
对第(1)问,可在复习考纲“财政收入与支出”时使用,此时不选用(2)问,在复习考纲“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时可选用(2)问,并联系考纲解决企业税负与财政的关系。这样选用高考真题,能发挥其灵活的指导作用。在训练上,要求考生规范分析材料,审理设问,结合材料与课本知识答题。
对于非智力方面的规范,要求从一轮抓起,解决好书写字体的大小,书写速度快慢,要点秩序排列,答卷空白处置等等问题,只有一个一个问题解决了,才能答出好的试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