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解决“曲高”的答案不再“和寡”——以2017年全国卷Ⅲ政治第39(1)题为例

时间:2024-05-08

四川 杨先灵

如何解决“曲高”的答案不再“和寡”
——以2017年全国卷Ⅲ政治第39(1)题为例

四川 杨先灵

一、真题再现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1)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2分)

【参考答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有利于促进我国及世界各国在共同发展中实现合作共赢;能够更好地协调政策与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世界的普遍安全与持久和平。

二、试题剖析

1.材料分析

本题以***主席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为情景设问。第一段文字概括该理念何人何时提出、提出后的结果等。第二段文字采用“论点+论据”的模式,第一句“中国是……先行者”是论点,“在联合国……签署合作协议”是论据,分别从政治角度的和平、生态角度的气候、经济角度的贡献、国际角度的政治经济合作等四个方面阐释论点。

2.设问分析

设问要求结合材料,说明材料信息是链接教材理论的隐性或显性依据。知识角度是国际社会,属于《政治生活》第四单元的内容。政治主体是主权国家的中国,说明答案应该考虑我国的外交政策。题型角度是为什么,属于原因理由类,需要从必要性和重要性、现实紧迫性等角度思考。中心句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要从全球的宏观角度立意思考。

3.理论链接

材料信息参考答案教材链接中国倡议“一带一路”并获得国际社会响应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国家之间交往日益频繁,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第88页第八课的导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为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多做贡献”(第97页第九课的导言)。“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第97页正文)中国经济增长以及对世界的贡献有利于促进我国及世界各国在共同发展中实现合作共赢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第100页的辅助文)。我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第108页的辅助文)中国批准《巴黎协定》能够更好地协调政策与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中国有关气候方面的国际行动(第100页的辅助文)。“挑战”(第98、103页正文)中国参与维和,“一带一路”签署的合作协议等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世界的普遍安全与持久和平“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安全” (第99页等多处正文)

4.归因分析

初看试题材料和设问,教师和学生直观认为该题很常规,“送分题”“窃喜”的心理油然而生,估计会从联合国的知识、国家利益、时代主题、国际新秩序、我国外交政策等角度思考。加之“为什么”的设问,答题模式“必要性+重要性”,很容易搭建答案框架。分值是12分,估计3~4个答案要点即可。

然而,从公布的参考答案来看,让广大师生大跌眼镜,感觉除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和“安全”能想到,其余都很难想到,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不是《经济生活》模块的内容吗,放在《政治生活》试题中不是超出设问范围了吗?命题人怎么搞的?

因此,该题参考答案给高中一线师生留下的总体印象就是“曲高和寡”,即高考参考答案“曲高”,一线师生只能“和寡”。该个案给教师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和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学和考,把“曲高和寡”的高考题答案在教、学和考中落地生根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三、教学策略

该题最大的挑战是答案。那么,答案在哪里?从上面的“理论链接”来看,其实答案在材料里,答案在课本里,答案在考生的能力里。因此,要解决该问题,必须解决“课本”与“能力”两大问题,本文仅从这两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1.嚼全嚼懂课本是教、学和考的基础

必须克服“重点论”的教学误区。绝大多数师生认为对课本的阅读和教学集中在正文,乃至所谓的“捷径”方法是锁定教材的重点和主干正文,通过对课本内容的甄别、筛选,再锁定重点内容,勾画标注,缩小范围,坚持“重点论”“主干论”。殊不知这种“圈范围”“ 勾重点”的思维把其他内容就排斥在教学之外,然而高考一旦涉及相关知识,全然不知,乃至质疑高考试题的信度,例如本题参考答案涉及的“经济全球化”等表述就是如此。

实际上,高中思想政治的四本必修教材在“致同学们”的序中专门阐释了“如何阅读这本教材”,其中就说到了“课”的“导言”,如“每课的导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你明了本课所要讲述的主题”。本题参考答案就涉及《政治生活》第八、九课的导言部分。此外有“辅助文”,如“辅助文的功能是帮助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本题参考答案就涉及三处辅助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坚持“重点论”的同时,还必须树立“两点论”全面的观点。重点知识、主干知识、高频考点等是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的,同时还要抽出一定的、必需的时间和精力阅读重点之外的内容,如每单元的序言和知识结构图表、课的导言、辅助文、综合探究等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要嚼全。除了嚼全课本,还要对课本嚼懂,例如教材的情景案例,教材编写模式都是情景导入、情景分析和情景回归,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还能“反三归一”,活学活用,例如本题材料涉及全球气候,在教材中就有相关描述。嚼全嚼懂课本,方能解决答案源于教材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能力培养,解决高考答案高于教材的问题。

2.能力培养是教、学和考的关键

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考查能力,即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指导下的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考核目标与要求”。高中思想政治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是四个方面,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获取和解读信息是考生解答问题的起点,影响情境的理解、审题的精准、答题的质量和速度。获取和解读信息通俗地理解为“读得懂”,能够快速、准确地甄别、判断和筛选信息,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处理信息,从而解决答案在材料里的问题。

调动和运用知识需要考生从已有的知识储备中查找、甄选出与试题信息相关的知识,建立起准确而有效的联系并加以运用从而解决问题。调动和运用知识通俗地理解为“记得住”和“想得到”,嚼全嚼懂课本更能实现“记得住”和“想得到”。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实际上就是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使用简明、准确的学科术语予以叙述,通俗地理解为“写得清”。论证和探究问题要求对知识的驾驭,有创见地提出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层次性水平,通俗地理解为“说得透”。

四大能力考查目标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此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把握不同形式材料在呈现信息上的特点,掌握全面、准确提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在研读材料时,既要分析单个材料,提取显性信息,又要分析多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取隐性信息。第二,把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与要求。要在研读、分析高考试题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把握不同类型设问的答题基本思路。第三,着力训练分析、解决问题时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第四,提升构建答案时科学运用学科术语进行表述的能力。第五,引导学生学会看答案,提升反思与感悟能力。认真研究高考参考答案与试题背景材料和考试要求之间的关系,从中找出命题人构思答案的思路和方法,主要是看答题的角度、看知识的运用、看语言的表述、看评分的细则。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