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未雨绸缪,努力拿下新一轮复习

时间:2024-05-08

安徽 朱读君

未雨绸缪,努力拿下新一轮复习

安徽 朱读君

2017年的高考已落下帷幕,紧接着我们就要着手准备新一轮的高考复习,那么,如何进行新一轮复习?笔者觉得,我们必须要未雨绸缪,结合2017年的高考试卷,认真地思考一下。大家都知道,高考就是指挥棒,我们的高中教学,尤其是高三复习,必须紧扣考纲,深入研究高考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赢高考这场持久战。下面,我就结合2017年的全国卷Ⅰ,谈谈我们即将迎来的一轮复习应该怎么做。

一、2017年全国卷Ⅰ的变化

2017年的全国卷Ⅰ与去年相比有三处变化:一是试卷总题量的变化,2016年的全国卷Ⅰ,总题量只有14题(其中,选择题12题,主观题2大题:第38题和第39题),但2017年的全国卷总题量却有15题(其中,选择题12题,主观题3大题:第38题、第39题和第40题),2016年主观题是两大题五小问,第38题是两小问,第39题是三小问,一共五小问,2017年是三大题五小问,第38题和第39题都只有一问,而第40题有三小问,一共还是五问,看起来没有什么大变化,但它却向我们透露了一个命题趋势:试卷总题量在增加,小问也有可能会增加。随着小问的增加,每一小问的分数值有可能减少,因而,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就有可能避免过去常常因一小问不会答或答错了本小问就会丢失很多分(以往第38或第39大题的每一小问至少8分或更多)的情况,现在小问增多了,分数比例就会下降,就算学生不会答或答错了也不会失分很多,这样一来,学生的主观题得分率可能会上升,这是一种好现象,有点类似于历史或地理中主观题小问较多的情况。二是主观题的问法出现了变化,2016年全国卷Ⅰ的主观题都是要求我们结合材料,运用必修教材某个模块方面的知识来答题,基本上都有一个答题知识限定范围,但2017年的全国卷Ⅰ,只有第40题的第一问:《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设问明确要求我们运用指定的文化生活方面的知识来答题,其余各题各问都没有给出明确的模块知识限定范围,如第38题: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什么突出问题?我国生产企业应如何应对?第39题: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作出解释以及这一解释的重要意义。第40题的第二小问: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些设问,都没有明确的模块知识指向,所以,回答起来难度较大。主观题设问的变化也给我们透露了一条信息:未来的高考试卷,越来越淡化模块概念,对知识的灵活度要求越来越高。如果说前两个方面的变化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是一目了然的,第三个变化则是隐形的,那就是2017年全国卷Ⅰ的参考答案几乎没有一句能在教材中找到原话,完全是结合材料高度概括总结出来的,言简意赅、精炼别致,于细微处见真知。这个变化给我们的警示会更大:作为学生,我们今后的学习一定要从传统的死记硬背教材知识中摆脱出来,要结合当前的社会、生活实际来学习教材知识,要做到善于利用教材知识灵活处理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也就是说,要把教材学“活”;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把教材知识讲清楚,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需要了,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密切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将教材知识贯穿其中,努力提高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必须把教材教“活”。

二、新一轮复习应该做的事

2017年的高考已谢幕,2018年的高考即将拉开帷幕,新一轮复习就要起航,要搞好新一轮复习,必须做好以下几件事:

首先,夯实基础。扎实的基本功是决胜高考的关键。我们都知道,高考题年年都在变,但无论它怎么变,都跳不出《考纲》和《课程标准》,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如何夯实基础?对教师而言,就是吃透《考纲》和《课程标准》;对学生而言,就是吃透教材。如何吃透教材?单纯的死记硬背肯定不行,而且,就算当下记住了,但很快就忘了,不持久。要想吃透教材,必须首先从宏观入手,再从微观把握;从整体出发,再和部分结合;从框架上建构,再从细节上补充。一言以蔽之,就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树(或者叫知识结构图),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部分,从框架到细节,总览教材,统筹把握。建构知识树,既可以分模块建构,也可以四个模块一起建构,一般情况下分模块建构较合适,可以分标题建构,一级标题是单元标题,二级标题是课题,三级标题是框题,四级标题是框题下面的黑字标题,这样由大到小,逐级建构,给人的感觉是一目了然,当你看到一级标题时,你就要把它下面的几级标题全部画出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知识框架,答题时,只要看到设问中的知识范围,就能在头脑中快速的把它所对应的知识点准确无误的复述出来,这样答题时就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当然,在纸上建构知识树很容易,但要把它复制到大脑中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我们必须要求学生学会建构知识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夯实基础。

其次,教会学生必要的答题方法和技巧。知识是基础,方法是推手。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扎实的基本功加切实有效的答题方法是高考制胜的必备条件,因此,在一轮复习时必须教会学生必备而必要的答题方法和技巧,而且必须在一轮复习时就要教会,而不是等到二轮专题复习甚至是三轮模拟训练时才交给他们,因为,一套方法的领悟和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和沉淀。长期从事毕业班教学的老师,只要稍微用点心的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答题方法和技巧。比如:解答客观题常用的答题方法有排除法、最优选择法等,解答主观题的方法就更多了,有通用的方法,也有根据设问要求分门别类的方法,如:体现类的、措施类的、意义影响类的等等。

再次,多做高考真题。做题是检测我们复习效率的一种手段,老师们做得比较多的是单元检测题、模块检测题、高考模拟题,当然,这是根据复习进度而安排的,不能不说它的确起到一定的作用,尤其到了二轮复习阶段,有的老师几乎周周都有模拟题,但我要说的是,很多老师基本上不做高考真题,认为它已经是过去式了,其实不然,高考真题永远都没有过去时。诚然,做高考模拟题有一定的作用,但,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十套高考模拟题都没有一套高考真题的作用大,因为高考真题,它不仅仅是一套题目,它更是高考命题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国家人才选拔的价值取向。尤其是近几年来,高考题越来越灵活,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因此,在一轮复习期间,就要让学生多做高考真题,至少是一月两套,因为,做高考真题,能把自己的思维做活,从而把“读死书”变成“读活书”,达到死而复活的目的;教师多研究高考真题,既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与高考要求相一致,又能从中总结经验,找到应对高考的有效策略。其实,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高考命题也不例外,教师多研究高考真题,就能从中摸索总结出高考的命题趋势和答题规律,从而为学生决胜高考推波助澜。

总之,只要我们在一轮复习之前,未雨绸缪,早作准备,就一定能顺利拿下新一轮复习。

安徽省岳西县红杜鹃学校)

不要害怕你的生命会结束,而要害怕它从未开始。——格雷斯·汉森

有一个人搭船到英国,途中遇到暴风,全船的人惊慌失措,他看到一个老太太非常平静地在祷告,神情十分的安详。等到风浪过去,全船脱离了险境,这人很好奇地问这老太太,为什么一点都不害怕。老太太回答:“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马大,已经被上帝接走,回到天家;二女儿叫马利亚住在英国。刚才风浪大作时,我就向上帝祷告,如果接我回天家,我就去看大女儿,如果留我性命,我就去看二女儿,不管去哪里我都一样,所以我怎么会害怕呢?”

无论遭遇任何事,请不要惧怕,要充实而用心的过好每一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