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减量增效——以任务型作业促进学生素养提升

时间:2024-05-08

北京 李倩男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双减”工作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使学生的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这一目标对教师布置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面对新的要求,教师需合理调控作业结构,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努力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当然,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地不留或少留作业,而是减少重复性的、低效率的作业,增加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任务型、综合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挥自主性和创造力,获得成就感,实现素养的提升。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其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独特的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在设计、组织教学过程中应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在目标和现实之间运用专业技能和智慧,不断努力,在减负增效的前提下为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国家的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减负增效,意味着减少重复作业,推进有针对性、高效化的教学。笔者认为,在语文学习乃至备战高考的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古代诗歌鉴赏。鉴赏古代诗歌,不仅要通过其文字表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或阐述的道理,还需对作品中的形象、主题、思想内涵等有所把握,同时能够对所用手法及表达效果进行赏析。诗歌本身又具有凝练性、跳跃性的特点,这为学生的阅读、理解又增加一重挑战。面对如此高难度的学习内容,教师应设计出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有收获的学习任务,使每一位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的提升,理解传统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基于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的目标,针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古代诗歌整体阅读较少的情况,笔者为学生布置了一次任务型作业,希望学生通过重读已学的古代诗歌篇目,回顾所学作品,提升对作品的理性认识,从多角度阅读、鉴赏作品,获得属于自己的阅读方法与体会。具体要求:从必背篇目中选择5首诗编成以某一主题为统领的诗集,如边塞诗、怀古诗、写景抒情诗、杜甫的诗等,为每首诗撰写不少于300字的推荐语。诗集开篇有“卷首语”,学生要在“卷首语”中写明诗集的主题、为何确定这一主题、为何选择这5首诗、为何以这样的顺序排列;诗集最后有“结语”,谈谈自己读诗(不限于此5首)的感受与心得,获得的读诗方法,选择、编排、撰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等。诗集可进行适当的美化,可配以恰当的插图,需以手写、手绘(如有)、纸质形式呈现。两周后上交,编写成果将在班级范围内分享、展示。

经过两周时间,学生完成了诗集的编写,从主题选择到文本确定,从推荐语的撰写到阅读、鉴赏方法的总结、梳理,学生呈现出多样化的学习成果。这次作业有效促进各水平学生深入品读诗歌,自主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达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能力综合提升的目的。

一、以确定主题任务推动高效阅读,提升核心素养

编写诗集的第一个要求是“从必背篇目中选择5首诗编成以某一主题为统领的诗集”。确定诗集的主题,是学生完成诗集编写的第一个阶段性任务。在作业布置后的两天时间里,很多学生与笔者讨论在诗集确定主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诗歌不熟悉难以确定主题,感兴趣的主题下查找到的诗歌的数量不多,对感兴趣的多个主题难以取舍,选定主题却不擅长对诗歌作品进行有针对性的论述等。在讨论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对所谓“主题”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学生眼中的“主题”往往意味着诗歌的内容,如山水诗、战争诗、爱情诗,却没有考虑到诗歌的意象、形象、情感、手法等。由此可见,在学生为诗集确定主题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知道鉴赏诗歌是可以从多角度切入的,打开思路的同时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这样一来,避免了教师对诗歌鉴赏角度的单调讲解,让学生在互相讨论、启发中丰富对诗歌内容、鉴赏角度的认识,在了解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选择阅读角度,甚至尝试多角度阅读。

在确定诗集主题阶段,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完成这一任务的操作顺序是选择几首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列表格比较诗作的异同,最终将某一鉴赏角度作为诗集的主题。这意味着,在确定主题这一阶段性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对给定范围内的所有诗歌进行了泛读,对其中感兴趣的诗歌进行了精读——理解字面意思、分析诗歌意象及意境、领会作者情感、鉴赏表达技巧,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选择5首诗并为其排定顺序,看似容易,实则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文化知识进行阅读实践,提升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结合不同阅读策略完成多首作品的研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调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灵活、多角度、批判性地阅读文本,自觉运用泛读、精读等多种阅读策略,比较、归类等阅读方法,形成独创性成果,以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一学习过程以任务型、驱动式的教学替代以往逐点讲授、逐一落实的教学模式,减少学生重复性、碎片化、无序化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性,实现有重点、重方法、有实践的语文高效学习,最终实现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素养的综合提升。

二、以撰写推荐语任务推动深度、广泛阅读,提升综合能力

在确定诗集主题后,学生需完成诗歌推荐语撰写的任务。很多学生在“结语”部分提到“本以为确定诗集主题是最大的难题,撰写推荐语时才发现,词穷是更大的困难”。学生所说的“词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平时没有积累与诗歌鉴赏相关的词汇、语句,另一方面是没有形成从某一角度进行鉴赏的思路。部分学生在陷入语言、思路多重困境的时候,采取了学习前人优秀成果、模仿表述的策略,阅读《唐诗鉴赏词典》《唐诗三百首》《传学》《诗仙李白》《唐诗杂论》《唐诗研究》《唐诗百话》等名家著作,通过“百度”“古文岛”“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平台获取、筛选信息,比较、提炼获得所需资料。这一期间,笔者看到学生对精到、生动的用词进行总结、积累,在书上标画鉴赏段落和语句,对其认为精彩的文章进行全篇行文思路梳理,对多则材料进行加工并搭建联系,对优选材料进行改写,最终形成连贯、逻辑严密的篇章。由此可见,撰写推荐语这一任务推动了学生自主地进行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不仅实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多重核心素养的发展,还通过阅读名家作品、深入反复品读诗歌获得多重审美体验,形成个人独特的评价,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避免由教师推荐、要求阅读带来的局限性、盲目性、缺乏选择性造成“量大的负担”,使学生通过任务型学习高效、全面提升综合能力成为可能。

三、以总结推动反思,促进文化与精神传承

在诗集的最后,学生还需撰写“结语”,学生在“结语”中写道:“通过对这几首诗的赏析,我体会到了诗歌的美,仿佛身临其境,让我能够与作者共情”“选择这三种素材作为三个小标题,是因为在我眼中,这是不同人在不同阶段的人生总结。由最开始的两个人,对爱情盼望、忧愁,再到几个人,对仕途不顺的感慨,最后在老年时期回顾人生,茕茕孑立,一身疾病,满腔忧愁,更给人一种孤寂苍凉之感。随着时间的推移,性格的转变,看待问题逐渐成熟,一个人也就慢慢走向了暮年。这其中的挫折、忧愁都是对身体和精神的历练,催人成长”。体会诗歌带给我们的美,与作者共情,认识到作者人生的艰辛,珍视个人的成长,这些感悟都体现着学生对以诗歌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继承和弘扬,在阅读、思考后及时总结,形成情感的体验和品味的提升,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对祖国语言文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

减负增效,设计任务型、综合性、自主性作业是对国家相关政策的积极响应。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兴趣和创造力,还可以有效激发不同层次、不同能力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将积极实践、主动探究、及时总结的习惯转化为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升教育效能。教师需要在日后的工作中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尝试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品质,满足学生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切实为教育改革和“双减”工作持续深化及有效落实提供行动支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