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考语文试题的提问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以2018年全国卷Ⅱ为例

时间:2024-05-08

甘肃

在学校学习十二年的语文,但经高考检验,有些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内容、方式、目标与应试的语文教学及高考测试的内容、方式、目标并不一致。当前语文教学大多以教师的讲授、鉴赏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鉴赏结果,即使有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但也未能形成常态,学生参与意识差,生成性也不够,学生没有得到很好地训练;另外,以刷题为主要手段的语文复习方式,混淆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界限,湮没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与属性,窄化了语文学习的途径,也消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扭曲了语文学习的观念与方式。

这样的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无法使他们形成阅读品质;学生的主动探究、批判思维意识也不强,而这些恰恰是语文教学应有之意,也是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所看重的,所以高考早已指明了语文教学的应有方向。高考,看似只做一套试题而已,但是这套试题却是学生十几年学习语文的习惯、学习素养、学习品质的集中体现。没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习素养、学习品质,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因此研究高考语文试题,尤其是题干的内容及其命题方式,对加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的培养,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及语文素养,改善语文教学都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以体现高考新动向的2018年全国卷Ⅱ为例,对各题题干显性提问及隐性提问的关键词进行梳理,探究高考语文具体要求学生具备哪些能力、素养和品质。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1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提问中的关键词为“内容”“理解和分析”;第2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其中关键词是“论证”“分析”;第3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提问方向主要还是针对“内容”,需要对原文有关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和推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4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提问中的关键词有“内容”“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第5题,“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关键词有“分析”“市民”“具体心态”,即分析人物的心理世界,隐含的关键词还有“概括”;第6题,“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关键词有“手法”“语言”“幽默效果”“举例”“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7题,“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关键词是“内容”“理解和分析”;第8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关键词有“内容”“概括和分析”;第9题,“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隐含的关键词有“理解”“分析”“筛选”“概括”等。

四、文言文阅读

第10题,“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隐含的关键词有“理解”“分析”“推断”;第11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隐含的关键词有“识记”“理解”“分析”;第12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其中关键词是“内容”“概括分析”,隐含的关键词还有“筛选”“理解”“分析”“推断”等;第13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隐含的关键词主要有“理解”“分析”“推断”。

五、诗歌鉴赏

第14题,“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关键词是“赏析”,隐含关键词是“语言”“内容”“手法”“形象”“情感”等;第15题,“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关键词是“各有”“作用”“分析”,隐含的关键词是“意象”“手法”“情感”等。

六、名篇名句默写

第16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隐含的关键词有“理解”“回忆”“再认”。

七、语言文字运用

第 17、18、19、20、21题均是语言文字运用题,其中隐含着“识记”“理解”“创造”等关键词。

八、写作

第22题是写作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价值取向,需要在理解、分析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概括立意,然后经过规划、建模、构造和创作才能完成。

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高考语文试题的考查主要是以阅读理解为基础,同时兼顾写作创造。而阅读理解以文体特征为依据出题,主要测试学生的理解、分析、评价能力;写作主要体现创造能力,所以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就要侧重这些认知维度方面的训练。

由于相关阅读理论的欠缺,我们对阅读认知过程维度认识不够明确、全面,凭个人的经验教学,导致语文教学对学生的阅读策略和阅读能力训练不够自觉,没有条理,缺少系统性。鉴于近年来,高考测试研究的新成果以及对国际重要考试的借鉴,以“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即PISA的阅读认知过程维度为例,来说明今后我们语文教学所努力的方向,从宏观上看,上述PISA认知过程维度与我们平时要求的阅读能力与素养一致,只是更系统、更详细、更清晰。PISA的阅读认知过程维度有回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几部分。其中回忆又包括再认(识别)和回忆(追忆);理解包括解释(释义、陈述、转述)、举例、分类、总结(概括、归纳)、推断、比较和说明;分析又包括区别、选择、整合、分解、归因等;评价主要有检查、评论(判断);创造主要是规划(设计)和创作。

再反观高考语文试题,无论是阅读文本,还是题目本身,近年都有进步。阅读理解由原来以连续性文本为主转变为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相结合的形式;题目设置方面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涵盖了以上阅读认知过程维度的方方面面,更加注重思维考查。可以说,我们的高考语文试题的考查形式、内容、能力要求方面已经基本上和国际上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接轨了。

就题目而言,选择题的选项大多是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解释、概括和说明,需要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推断、分析和判断,这样就可以测试选项对原文内容的概括、转述、举例、分类、推断等是否与自己的理解契合,然后做出判断与选择。主观题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主解释、分类、概括、归纳、整合、推断、比较等 ,在没有任何选项作为提示的情况下落笔表达出来,难度大一点,其考查本质还是一样的。

阅读理解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广阔的知识背景对阅读问题的顺利解决也有重要意义,所以回忆、再认也是阅读理解中的基本能力。当前语文教学的重点也在阅读理解上,但大多情况下,阅读理解只是停留在学生是否“想清楚”阶段,但对于学生到底想清楚了什么,具体内容如何,而且清楚到了哪一层次,却缺少经常性的检测和反馈。对于落实理解中的解释、举例、分类、总结、推断、比较和说明等认知方法以及对于分析、评价和创造性等训练有所忽视,学生的阅读理解仅仅停留在自己的意识里,看不着,摸不到,也没有形成由低到高的认知能力与素养,难以形成稳定的阅读素养。因此,阅读理解不但要让学生“想清楚”,而且也要让学生通过各种认知手段“说清楚”,即表达清楚,而且这两个方面也可以互相促进,共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严密。

平心而论,阅读认知过程维度中的一些内容,当前的语文教学并不是没有涉及,只是依据经验,零零散散,不够系统,也没有让学生分层次、有条理地表达出来。举例来说,平时语文教学时,都会让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或许我们只注意到了学生概括时的语言形式、意思方面的差异,继而简单地用教师自己的预设答案予以纠正。但概括时的语言差异只是表面的,概括还涉及其他认知维度,如,对课文背景知识的回忆、再认及运用;对有些段落、语句意思的把握,这是概括的基础;然后要经过比较、推断、区别、选择、整合、转述、归因等理解与分析的综合过程得出口头或书面的结论,所以我们在注意学生概括表达的语言差异的同时,应该追问学生所用这些语言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出于哪些因素的考虑,这样可以弄清学生思维的盲点与偏差,使阅读理解不再充满感性,而是充满理性。当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也是语文教学的应有目的。

另外,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需要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对高考阅读理解文章本身及其提问都有很大的积极意义。课内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实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各种文章;课外阅读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平时注意人们对一些热点问题的看法,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辨思维,进而融会贯通,提升自己看问题的高度,也有助于对高考阅读文本和题干的理解。这些既是语文教学及高考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我们今后语文教学的启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