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说阅读训练

时间:2024-05-08

山东

小说阅读训练

山东何传跃

(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在异国的月台上

(荷兰)池莲子

他徘徊、踌躇。他伤心过,愤怒过,甚至沉沦过,仍然不知所措,像一个失去正常知觉的怪人。

一年多来的“旅欧”生活,咸酸苦辣都品尝过,唯独没有甜过……他长长地抽了一口烟,回味着。他去过警察局,坐过牢;去过比利时,也到过法国。在他的印象中,这个自由的花花世界里应有尽有,高速公路不足为奇,红灯区、CASINO也不过如此。唯一可以偶然令人肃然起敬的,只有那高耸的教堂和古老的风车。他却感到莫大的委屈……

此刻,他正坐在荷兰某大城市火车站的月台上,要去哪儿却未确定。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这是他第六次辞工了。知道他的人,已不愿意再帮他找工了,他自己也不好意思再托人找工了。荷兰的中国人绝大多数从事餐馆业,餐馆的工作到处都一样。时间长,工作粗细连贯,没完没了,繁忙紧张。他曾不止一次地后悔,不该赶这“时髦”风头。其实,当时的他对“出不出国”并不存在像某些人那样非出国不可的念头。

两年前,他那移居荷兰的姨妈回国省亲。他母亲便抓着这“良机”不放,三天两头在妹妹面前泣声哀求:“你无论如何要想办法带我的儿子出国呀,我们愿意不惜任何代价……”妹妹知道姐姐家的情况:几年来经营一个个体工厂,自己当老板,收入很可观,家中什么也不缺,生活条件几乎可以与西方媲美了。妹妹诚意劝说:“姐姐,像你这种条件,最好不要出国。要知道,出国难,谋生更难。在国外做工很辛苦,再加上语言不通,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全不一样,文化歧视、无居留歧视、种族歧视,等等。这一切的一切,并非每个人都可以适应的。”姐姐把妹妹的话当作取笑他人的耳边风,甚至认为妹妹在吓唬人。

不久,在姐姐的再三恳求下,妹妹看在同胞手足的情分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为她姐姐的儿子找到一个出国的机会……这就是那个正坐在火车站月台上彷徨的他。

他至今仍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远离故乡,到这块一切都很陌生的国土上来。为了钱么?不是的,他家里根本不需要他的钱。找对象么?在这里岂有可能!?哪家的姑娘愿找一个吃不了苦、做不了厨工、又没有居留证的流浪汉?

想当年在家乡时,还有几个漂亮的姑娘围着我,他这么想着,不知她们哪位是否真正爱过我?爱我什么呢?个子高,人长得帅?爱我有个富有的爸爸?爱我家那崭新的四层洋房?那也不全属于我,我还有三个兄弟。那爱我什么呢?总不会爱我整天东游西逛,什么也不干吧?对了,也许是爱我有个华侨的阿姨,说不定有朝一日,能将她也带到这块陌生的国土上来……“真神经病了!”他这么想着想着,突然从牙缝里冷丝丝、恶狠狠地骂了一句,接着又喃喃自语地说:“出国,出国,早知道如此,我才不出国呢!”

火车一列一列地离去,又一列一列地到达,只有他仍坐在那张漏风的长椅上。时钟敲过12响,他好像在睡梦中受惊似的,猛然间若有所失地自言道:“太晚了,太晚了,我该回家了……唔……我的家在哪儿?……在中国……我要回中国,我要回中国!”他终于站起来,离开那张长椅,又本能地摸了摸口袋里的烟盒,空空的,不剩一支了。烟瘾促使他又本能地摸了摸另一个口袋,这才发现他母亲寄来的信,几经转折才到他手里,仍还没拆看。

新儿:

每次收到你的来信,总让我们欣喜又不安。欣喜的是你已在国外,将来可称“归国华侨”,我们都是侨眷了。不安的是你说工作吃不消,身体坚持不了,要克服!无论如何不能回国!否则,我们将被世人讥笑而置于死地……求求你,绝——对——不——能——回——国!!

怎么办?他又瘫坐在那张漏风的长椅上……

(选自《世界华人微型小说经典》,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描述了出国时髦热的人流中“他”的海外遭遇,是一篇典型的新移民题材的微型小说。

B.小说中的“他”出国时踌躇满志,而到国外后过得很艰辛,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远不如国内。

C.小说中的“他”要赶“出国时髦”,在于“他”母亲认为出国一定会使家族荣耀。

D.小说开篇呼应标题,先把心情复杂的主人公“他”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写法给人留下悬念。

E.小说中“他”恶狠狠地骂自己“真神经病了!”的一段描写,表现出“他”内心的极度绝望。

2.标题中的“月台”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

3.小说在结尾特意设计了一个读信的情节,有什么深刻用意?

4.简要说明小说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舞 台

孙禹文

连日来,她的心情一直难以平静……只要一瞥见床头柜上那幅装帧精美的照片,她的心房便会剧烈地颤动,血液会迅速涌上额头。

她是个刚过二十岁的纯真姑娘,一名只有四个月工龄的纺织工人。她平时特爱唱歌,让她最着迷、最崇拜的,是新近从北唱到南、被新闻界炒得正热的清纯派歌星李琼。

现在,她看着的正是她与李琼合影的照片。

她仍不能相信,那天,著名红歌星李琼竟会拉着她的手,同她出现在同一个晚会的直播现场。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她会拥有一张出自《青年报》名记者之手的她与最崇拜的人的合影照片。

她努力不去想这事,好让自己平静一点。可那感受太强烈了,虽已过去两个多月,一切事情仍然像在昨天、在眼前。

听说李琼又有一盘盒带出版了,她又禁不住激动起来:“今天刚好厂休,不如现在……”她满怀深情地看了看照片中同样满怀深情看着她的李琼,骑着心爱的红飞鸽,直奔音像公司。

她觉得,人与人的相识、相处、相交、相知都是缘分,不在于地理位置远近、结识时间长短或社会地位高低……一边想,一边骑,不知不觉到了街心绿岛。

这是车辆、行人绕道拐弯的地方,也是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那件事,她一直觉得挺平常、挺普通。你想想,一个流氓对一个晚归的女中学生施暴,她遇到了,能装作没看见就坦然地骑车回家睡觉吗?她既没有那么多的智慧,也没有那么大的胆量,不能巧妙地将罪犯制服,只觉得这个坏蛋不应该欺负女学生。她记不清是她抓住那个坏蛋,还是那个坏蛋抓住她,直到那家伙拔出匕首,狠狠地捅了她三下,她也没有搞清楚。她也记不清当时有没有呼喊,只知道用尽全身力气抱住了一样东西。罪犯逃了,警察来了,她还抱着那只鞋。后来公安局领导告诉她,正是根据这只鞋,很快抓到了那个家伙,也使这个城市三年内类似的十起强奸大案得以破获。

绕过绿岛,她心里掠过一丝不安。就这么件普通的事,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荣耀。住院期间,市长亲自去看望她;后来还被授予“优秀共青团员”“三八红旗手”;再后来,她被有关领导通知去参加省“五一”劳动节联欢晚会。

那天,她刻意打扮了一下,本来清瘦的脸显得更加纯净。晚会快结束时,一位身材修长、身着白色连衣裙的演员款款走向舞台中央。这时,舞台灯光大亮,一束柔和的光线照在这位演员脸上。啊,这不是李琼吗!她异常激动,很用力地鼓掌。她还没有完全从兴奋中醒神,女歌星就已泪流满面:李琼在动情地向人们讲述她的故事。李琼快步走向她,牵着她的手慢慢走回舞台,满怀深情地向观众介绍:“这就是那个身负重伤、只身勇斗歹徒的女英雄!”李琼牵着她的手,“下面,我要为我们的英雄演唱一首新创作的《卫士赞歌》,以表达对英雄的敬意!”她声情并茂的演唱感染了所有在场的观众,晚会气氛达到了高潮。演唱结束后,李琼牵着她的手回到原来的位置,与她并肩坐在一起。她俩肩挨肩地靠着,开心地交谈着。一个机敏的记者,不失时机地按下了快门……

一别两个多月,她一直都好吧。她一面骑,一面为李琼祝福,不知不觉到了音像公司。

巨大的广告牌上,赫然写着“红歌星李琼最新盒带首发式”。营业大厅内人头攒动,嘈杂声里人们好像在重复同一句话“给我签一个”。还有签名?莫非她在这儿?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个熟悉的面孔出现在无数只晃动的手当中。她用足力气,拼命往里挤,好不容易挤到跟前。她激动地抓住她的手:“李琼,你好吗?”她“嗯”了一下,熟练地从身后拿起一盒带子,亲切地问:“签哪儿?”她以为李琼没有在意,便向前挪了半步,调皮地冲她喊:“你看我是谁?”看着李琼迷惑不解的样子,她着急地说:“我是肖小茹!”李琼仔细地端详她,她也极认真地看着李琼。双方对视了一会儿,李琼好看的眉毛轻轻皱了一下:“对不起,我记不起来了。”

热情的歌迷仍在往前涌。她被挤在一边,木然地站着。李琼仍然带着浅浅的微笑,满怀热情地为人们签着什么。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有删节)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通过肖小茹的视角,以一张合影为线索,展开了对当红歌星李琼的描述。

B.小说主要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展现出肖小茹对李琼的喜爱崇拜及再次见时的激动。

C.小说特别强调“两个多月”,这一不算太长的时间,既突显人物事件,又揭示主题。

D.结尾处的“对不起,我记不起来了”,使情节突然反转,给读者以“吃惊”的感受。

E.这篇小说巧妙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这种手法增加了小说沉甸甸的分量。

6.小说开篇写“那幅装帧精美的照片”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九段叙写肖小茹的见义勇为事件时,以较多文字写其“没有”“记不清”,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说为什么以“舞台”为题?结合主题,说说读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C[解析]B.“出国时踌躇满志”有误,从“其实,当时的他对‘出不出国’并不存在像某些人那样非出国不可的念头”“他至今仍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远离故乡,到这块一切都很陌生的国土上来”等可以看出他本不情愿出国。D.“开篇呼应标题”不当,小说的标题是“在异国的月台上”,而开篇并没有从“月台”写起。E.“骂自己”“内心的极度绝望”错,这一段描写的目的在于突出社会以出国为时髦的现象,而且从前后语境可以推断他骂的不仅是自己,还有那些想方设法出国的人。

2.“月台”统领全文,小说通过“他”在“月台”的所思所感,将“出国”前后的片段展现出来;“月台”搭建了特定场景,在小说中对人物起到陪衬作用,有利于突显人物形象;“月台”具有象征意义,暗示着小说人物羁旅漂泊在外,达到揭示和深化主题的效果。

3.本来家书抵万金,可这封家书却叮嘱“他”千万别回国,因为当初为“他”选择“出国”的家人丢不起这个脸。读信情节给人以“残酷”的感受,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读信情节升华了主题,对国内某些人以出国为荣的虚荣心猛烈一击,使小说更具震撼力。

4.小说意在借盲目出国的“他”,告诫人们不要盲从出国的“时髦”。出国前以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可出国方知,因东西方文化差异和各种歧视,在异国他乡谋生之难远超想象,以致“他”尝遍了咸酸苦辣,唯独没甜过。“他”的“旅欧”生活让人感到悲哀,“他”正是不少盲目出国者的代表。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出国需要理性思考。

5.AD (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BE不给分)

[解析]B.本文主要运用的是心理描写;C.“揭示主题”不准确;E.“欲扬先抑”错,应为“欲抑先扬”。

6.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自然引出红歌星李琼这一人物;②与后文在音像公司的尴尬场景形成对比,更能突显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

7.作者的写作意图并非是塑造肖小茹“身负重伤、只身勇斗歹徒的女英雄”形象,将这段经历这样处理不仅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更能突显其善良、纯真的人性,而且与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李琼形成鲜明对比。

8.从内容来看,小说中的两个人物结缘在舞台,舞台上下的红歌星李琼有着巨大反差;从主题来看,两个人物在人生舞台上展现的不同面目,更能引发人们对现实人生的思考。“舞台”上善于“作秀”,现实中的面目却与舞台上大相径庭,如“红歌星李琼”类的人物并不鲜见。人与人的相识、相处、相交、相知都是缘分,需要真诚的相待和守护,固守内心的本真,才能真正赢得敬重。

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

马 路

“马路”是由碎石铺设的,路中央略高而且光滑平坦,这样利于雨水流淌到路边,不影响交通。后来,人们用沥青铺涂在上面,称之为“柏油路”。但大多数人还是习惯叫“马路”。“马路”既然不是“专供马走的路”,那么,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在18世纪中期,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改善当时的交通运输状况,特别是陆路交通。为此,苏格兰人约翰·马卡丹发明设计了上面所说的“马路”。“马路”的出现使得英国不仅水路畅通,而且陆路也很便利,为迅速发展英国工业和贸易往来提供了方便条件。所以,人们取这种路的设计者的姓氏,称这种路为“马路”,以表纪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