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注学生分组实验中的边缘人

时间:2024-05-08

肖荣荣

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且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和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实验教学的方法、策略和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有效性。然而,在学生实际操作各种实验(化学、物理、生物实验)时,总能发现不少在实验中只当“看客”的学生——边缘人。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能会非常生气,同时不免要批评和责问学生:“到底来实验室干什么的?为什么还不做实验?”并总会将这些视为学生“懒惰”、“不思进取”的表现。冷静下来细想,在学生实验中出现的不少边缘人真的都是因为“懒惰”、“不思进取”吗?实验中为什么会出现边缘人?有没有什么方法和策略来减少甚至消除实验中的边缘人呢?

1分析学生实验中出现边缘人的原因

11科学学科特点导致边缘人的产生

对于初中《科学》这门学科,因涉及化学、物理、生物及地理等多领域的知识,所以学生将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实验。学生在7年级初步学习科学时,许多学生都是充满好奇和兴趣的,参加实验都是非常积极的,此时几乎不存在什么实验边缘人。然而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深入和延伸,实验中边缘人的出现也随之逐渐增多,等到了9年级科学课中碱和盐的性质实验、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实验时,在一个班级中有不少学生都已成了“边缘人”,此现象的症结何在?笔者认为,这主要还是科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影响所致。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学习了不少相关科学知识,积累了一些学习初中科学知识的前经验,故学生在一开始的学习和实验中一般都能做到应对自如、得心应手,都能较好地完成相应的实验。但随着对学生认识实验器材和操作要求的不断提高,有些学生就感到迷惑和束手无策了。烧杯、量筒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药品试剂的取用,仪器的整理洗涤,电路元件的使用和连接,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研究,碱和盐的性质研究,等等,这些实验器材和操作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不连续的操作动作到多元、连续性的操作动作,实验操作难度的不断提升,都是导致学生中认识出现分化和产生实验边缘人的重要因素。同时,初中学生实验更像是一个个验证式的任务活动,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并先演示一遍给学生看,接着就让学生开始动手实验。这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流程都不成问题,但对于一些后进生来讲,却是一个致命问题。他们可能理解不了仪器的多样性及其组装的复杂性,可能记不全每一步的实验操作和细节。一个实验下来,就会产生一些实验边缘人,长此以往在学生实验中边缘人就会越来越多。

12学生心理特点导致边缘人的产生

现在许多学生在实验时,不同程度地会受到一些实验心理障碍的干扰,致使实验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甚至失败,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对实验失去兴趣和信心,逐渐成为实验时的“看客”。目前学生在做实验时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4点。

121恐慌心理

在初中科学实验中经常要与火、电等打交道,并且实验中往往会伴有各种光电、气体、烟雾等现象,以及要使用强氧化性、腐蚀性的化学药品,有时还会损坏玻璃仪器,从而导致一些学生产生恐慌心理,无法正常、顺利地开展实验。

122依赖心理

由于学生不仔细或预习工作做得不足等原因,使得其对实验的原理、过程等内容不了解,对眼前各种实验器材无从下手,处处要询问教师,事事要依赖教师,如此以往便失去了学生实验的意义。

123盲目心理

学生很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进入实验室会表现得兴奋、好动,而对于教师在实验前的许多讲解,如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内容置若罔闻,实验室俨然成了他们的“游乐室”,做实验往往以失败收场。

124随意心理

在实验中还存在个别对实验的目标、过程和成败漠不关心的学生,他们对实验无所谓,抄袭一下别的同学的实验结果来敷衍教师。这种心理不仅影响自己,而且也会影响身边的其他学生,并成为或即将成为实验中的边缘人。

2立足以学定教,寻求边缘人消除对策

21转变教学方法,重新审视对实验教学的认知

(1)以学定教的内涵是指,教师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一切以学生认知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为根本。同时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以学生的认知需求来确定教学内容,以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确定教学策略。教师在对教学计划的制定、内容的取舍、方法的选择上,都要基于学生这一主体,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明确在学生、教师、知识、方法、环境等课堂要素中,学生永远居于核心的地位。

(2)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新要求、新标准。积极投入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中,不断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重视并积极实施实验教学。同时加强实验课课前准备,以提高实验的效率和效果。学生在实验中因对器材的不熟悉、实验方案设计有欠缺、同桌间的配合不够默契等,都会导致实验失败。故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考虑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的办法等。

(3)教师应重视对实验中出现问题的及时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学生在进行分组实验操作时,会出现诸多不同的问题,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巡视、 观察和指导。但是由于有些实验过程一瞬即逝,且分组实验又比较多,教师很难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问题,也不能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对此,教师应多注意观察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有共性的问题或典型的问题,加以指导和评价。譬如:①在使用托盘天平前需先将游码归零,并调节平衡螺母直至指针对准中央刻度线;②在制取和研究O2和CO2性质前应先检验其发生装置的气密性;③在所有电表(电压表、电流表等)和测力计使用前都要进行校零调试;④在“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导体的电阻”这个实验中,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并且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处于最大阻值位置处等。

22关注学生心理,减少和消除实验中的边缘人

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恐慌心理、依赖心理、盲目心理和随意心理在不同程度地干扰着学生实验的成功率和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自信心。因此,教师不仅要指导好实验,而且更应多考虑学生的各种实验心理,适当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多角度全方位地创造条件,扫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从而调动学生实验的良好心理和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21利用暗示效应减少和消除学生的恐慌心理

教师对学生进行外部暗示,在一定程度会影响与激活学生的自我暗示的种子,自我积极的暗示对学生消除恐慌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22利用沉锚效应减少和消除学生依赖心理

学生实验时依赖心理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实验操作和实验目的的不理解以及自信心的缺乏、心里没底、放不开手脚造成的。教师应该利用沉锚效应,抛给学生一个“锚”,即与某一步实验操作相关或相类似的提醒与实验主体;但教师同时又需要预防沉锚效应,即给出的提醒不能太偏离教学主题。

223利用扇贝效应减少和消除学生盲目心理

教师首先要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静心倾听的习惯,这样才能提高教师实验指导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利用批评、奖励或两者兼施的策略,并结合扇贝效应,使学生逐渐减少实验时的盲目心理。

224利用预期效应减少和消除学生随意心理

教师需要走近学生,给他们一定的实验预期,并主动协助他们完成实验预期目标,让他们真实感受到实验的意义,逐步减弱和消除随意心理,并以主人翁的姿态来进行实验。

3结束语

实验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简捷而有效的途径,加强学生实验的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关注和减少实验中的边缘人是当前每一位科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主题。教师的“教”不仅是由教材知识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由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决定的。通过以学定教,教师在清楚、明确地看到学生学习的情况后,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如此教师才能教得更精粹,更切合学生学习的需要,更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好方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