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

时间:2024-05-08

陈遵德 朱典法

1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20世纪60年代,教育技术学正式诞生于美国。与国外相比,教育技术学在我国起步较晚,经历了从电化教育向教育技术的演变过程。1919年我国开始使用幻灯和无声电影进行教学,这是我国电化教育起步的标志;20世纪20-40年代我国电化教育在内容上引进视听教育;90年代初,我国电化教育成功借鉴了美国教育技术的核心理论——教学设计。90年代末,我国的许多中小学校园网迅速崛起,但由于缺乏相关理论研究和政策支持,大部分校园网并没有给教学和管理带来实质性的帮助。进入21世纪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已形成了完整的多层次,多方向的发展体系,新媒体、新技术与教育结合,我国的教育技术处在高速发展期。

全球性教育改革的发展为教育技术学提供了发展与创新的良好环境,我国学校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给教育技术学提出了严峻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这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解决,将推动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的来临,教育改革浪潮的兴起以及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对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提出了挑战,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与创新之路,才能应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各种挑战。对于教育技术学来说,创新是使该学科保持生命力和健康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坚持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从教学实践出发,建立科学的研究评价机制,弘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时俱进,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不断创新。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多媒体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

2.1关于新课程

在传统课程概念中,通常把课程简单理解为知识,新课程观不仅认为课程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也是活动。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学习过程本身就是课程建设过程,是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的实施,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正式迈进教育实践,课程功能、课程环境和课程评价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具有专业素养的新课程教师,需要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的联系。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2关于教师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对在传统课程环境下成长起来,而又要面对新课程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作了较为宏观的规定,提出了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维一体”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正确的态度,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各自的学科教学中,最终达到在教学中有意识并恰当地运用教育技术来改善自己的教学。

(1)内部机制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对知识结构,教学能力以及自身进行反思,促使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活动,自我价值感、职业意识等进行更深入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

教师要善于应用教学观察和教学观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结果有意体验,把直觉调整的潜意识行为变成有意的调节行为。教师了解其他教师如何运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从观察他人的教学行为中获得体验。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理念,扩展教育教学思路,有效改进教学方法。

(2)外部机制

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加强指导,通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纳入到中小学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日常教学与管理过程之中,教师参加的在职培训,有组织的专业交流活动。同事间的交流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形成影响较大。学校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并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可用的培训知识和充足的个人时间,为教师留有“创”资源和“用”资源的空间。促进教师在新课改条件下,学习教育技术理论,掌握各种教学媒体的使用,培养利用信息化设备提升教学效果的教学技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