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如何提升地理一轮复习效率

时间:2024-05-08

安徽 李雪荣 宁夏 金卫东

方法就是捷径,方法就是效率。在高三复习阶段结合学科特点和自身优势,选择适合本学科的复习方法是复习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如何高效复习,以期为处于复习阶段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有效建议。

一、浓缩教材

教材是我们学习和高考复习的基础,承载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内容,高考复习要研究教材、回归教材;在一轮复习时,可利用思维导图、知识结构图、表格等形式浓缩教材知识,紧扣考点和重难点,厘清知识脉络,突出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将厚重的教材变为“口袋”书,便于“消化”和反复复习提升。例如,图1是笔者将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第一节“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10页教材浓缩后所做的思维导图,这样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压缩了阅读量,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携带和复习记忆。

图1

二、拓展提升

教材为我们学习基础知识提供了“骨架”,要想让“体态”更加丰腴,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上,要结合《课程标准》对知识和能力进行要求,对重点知识进行拓展,全面看待地理问题,提升应用能力,提高复习效率。例如,气候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教材上只涉及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直方图,而考试中涉及气候类型的形成因素、判读、分布、发展变化(演化)、特征、评价、应用(影响)等内容,仅仅靠教材所示知识是难以应对高考的。表1仅从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和评价两方面展开,通过对气候类型的评价,从而趋利避害,发展生产,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表1 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和评价表

三、迁移整合

为了便于编排,教材采用章节形式呈现学习内容,独立的章节隔断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缺乏学科内部糅合,然而高考侧重考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所以复习不是简单地过教材,更不能“走马观花”,而是要打破章节限制,拓展思维空间,利用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地理问题,利用综合思维全面思考地理问题;要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迁移整合相关知识,实现知识的学科内综合,甚至跨学科综合。表2为笔者从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中选取气候对水文和农业的影响,总结并构架气候与水文和农业之间的关系,并以案例形式得以应用。

表2 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续表

四、归类建模

地理学科的知识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在复习时通过做题可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在答题时不能简单机械地当任务完成,要对所做的试题进行分类,调用相关知识和能力,对不同类型的试题进行建模,构建答题模板,当再遇到相似或相近的同类试题时,就可以结合图文材料,摄取有效信息;结合设问角度,确定答题方向;结合答题模板和所用知识,规范表达,获得高分。

【例1】(2021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第26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2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

图2

材料二表3为甘肃、青海和宁夏三省区人口、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统计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

(1)与甘肃、宁夏相比,简析青海人均粮食产量低的主要原因。

(2)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从生产活动角度,说明该问题的发生过程。

(3)从水资源利用角度,提出图示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参考答案】(1)人均耕地少;高寒区域,耕地生产力低。

(2)荒漠化。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在风力、流水的侵蚀下沙化。

(3)采用先进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管理,优化配置。

该题为区域地理试题,涉及区域比较、区域开发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和形成过程,答题模板如下:

(1)区域人均粮食产量=该区域粮食总产量/区域总人口=(该区域耕地面积×该区域粮食单产)/区域总人口,粮食单产=耕地生产力=区域自然条件(气候,即光热水、复种指数、作物种类等+水源+土壤+地形)+社会经济条件(劳力+技术+肥料+农具等)。

(2)生态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森草湿锐减等)、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过程=自然原因(气候异常)+人为原因(过度砍伐+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植被破坏→地表裸露→风力侵蚀、水土流失增强→土壤水分、养分丧失→植物难以生长,变为“不毛之地”→土地荒漠化、石漠化和盐渍化。

(3)区域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影响区域粮食生产的区位因素的可持续利用措施=改善局部气候(防御自然灾害),趋利避害+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管理,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兴修水利等)+耕地可持续发展(严禁非法占用耕地,严守耕地红线+改良中低产田+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地形改造(兴修梯田)+发展交通+活跃市场+改进技术(农业农村现代化+科学育种、施肥、浇水)+“三农”优惠政策中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等。

五、透视热点

地理热点承载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往往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和试题情境,如祖国的伟大工程建设和伟大成就、生态移民、脱贫致富、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碳达峰和碳中和、北京冬奥会、耕地流转、生态安全、智慧农业、观光农业、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高考对于地理热点的考查不是对地理热点的死记硬背能力,而是地理热点中隐含的地理知识、地理过程、地理原理,热点中出现的新概念,试题往往会给出简要的解释,复习时要用地理视角透视地理热点,将地理热点与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结合,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热点地理问题。

【例2】(2019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第12题)(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宁夏中南部一些地区气候干旱,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劣。为了使当地居民摆脱贫困,政府采取了“生态移民”的举措,将部分贫困人口迁至本自治区北部。

(3)安置“生态移民”的迁入地应具备哪些条件。

【参考答案】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较丰富,人口密度较小;就业机会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风俗习惯相近。

【解析】该题以宁夏中南部“生态移民”为情境,考查“生态移民”迁入地的区位地理条件。审题时紧扣“生态”二字,在“生态”上做文章,宁夏中南部“生态移民”属于省内人口迁移,其推力是宁夏中南部严重的生态问题,即宁夏中南部的“西海固”地区,因干旱缺水、(黄土地)水土流失、地表破碎、植被稀少、土壤贫瘠、身居窑洞、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农产低而不稳等,被称为“苦瘠甲天下”,曾被联合国公认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在宁夏北部(温带戈壁荒漠,但可引黄河水灌溉)选择迁入地区,其拉力(具备的条件)是可供利用的水资源、土地资源,靠近宁夏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较多,在宁夏境内风俗习惯相近,人们愿意移民。该热点的德育思想是宁夏中南部的“生态移民”是党和国家关注民生福祉、实施脱贫致富的伟大举措。

“学习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本文只是一个“引子”,引导师生找到高效的复习方法,提升复习实效,实现“精准复习”“精准应考”。

(工作单位:安徽省蚌埠第一实验中学

宁夏固原市第二中学)

【编者按】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三新”)背景下,为帮助高中基础学科教师深化对新高考命题的理解和研究,教学考试杂志社联合北京布局未来教育科技研究院,继续组织开展第二届“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背景下教育质量检测工具的跨区域研发项目(暨命题征集活动)”,为一线教师提供培训、命题、实战机会,促进一线教师的快速成长,反哺一线教研、教学。

本届活动主要聚焦新高考“创新性”研究,基于新课标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新高考创新性试题均在参选之列,从本期开始,会将部分优秀试题陆续在杂志中进行展示,同时欢迎更多有意探讨及研究命题的教师加入。杂志社提供平台服务一线教学,愿与更多教师共同成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