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湖北 邓士木
优秀的高考试题重视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取材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学科主干知识,设计巧妙新颖,突破常规思维,命题以核心素养立意,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作答这样的高考试题,仅仅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和规律还不够,要善于灵活运用,探索新知。复习备考要突破常规和定势思维,加强综合性和实际运用。求“新”求“变”,甚至剑行偏锋。下面以等高线和交通线路设施考点为例分析说明。
1.高考真题
【例1】(2020年浙江7月选考,17,18题)我国某山脉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3 500~3 600米。图1为该主峰附近地形图,图2为图1中某地的谷地景观图。完成17,18题。
图1
图2
17.图2谷地景观可见于图1中的
(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8.图2谷地的成因是
( )
A.构造断裂下陷
B.流水侵蚀作用
C.岩层挤压弯曲
D.冰川侵蚀作用
【分析】该题组的精妙之处是在将景观图与等高线图结合判断地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更细化地考查地貌形态及成因。第1题,图2为谷地景观,结合图1等高线地形图可判断,只有乙处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为谷地。第2题,题目提供的四个选项情形都能形成谷地。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根据图2谷地的形状和材料“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 500~3 600米”,可以判断该谷地的成因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是U型谷(不是断裂凹陷谷,流水侵蚀谷和向斜谷、背斜谷等),D正确,C错误。图示没有断层的相关信息,A错误。乙地位于河流上游,如果为流水侵蚀形成应该为V型谷,而图2中谷地为U型谷,B错误。
【答案】17.B 18.D
2.拓展探究
几种特殊地貌的等高线分布和地形说明
地貌表示方法景观图(示意图)或等高线图地形特征说明新月沙丘等高线闭合,一侧稀疏,一侧密集,形如马蹄 地形一侧坡度较缓,一侧坡度较陡,坡度较陡一侧有新月形凹地梯田等高线近乎平行,有相邻且相等的等高线 相邻不相等的两条等高线表示梯田高差,相邻且相等的两条等高线之间表示平地洪积扇等高线数值由山麓向洪积扇边缘降低,有许多水流支叉洪积扇由山口向山前倾斜,构成山前倾斜平原,水流分散形成许多支叉火山等高线为近似圆形,除火山口外,等高线外围高,内侧低 从示坡线或海拔变化可以判断火山口风蚀蘑菇等高线闭合,类似陡崖,柱体凹陷部分等高线用虚线表示 地形类似柱体,柱体中部侵蚀凹陷。顶部较大岱崮地貌等高线类似山地,数值外低内高(闭合陡崖) 山峰顶部平展开阔如平原,峰巅周围峭壁如刀削,峭壁以下是逐渐平缓山坡山坡上的小丘(洼地)两条数值不同的等高线中间有闭合的等值线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判定其数值。如图中等高线数值a大于b,则M地的值大于a,N地的值小于b。地形M是山坡上的小丘;N是山坡上的洼地
3.巩固训练
【例2】甲、乙两地点之间有三条道路相连。某地理活动小组测绘了这三条道路的纵向剖面图(如图所示)。读图,完成1~3题。
1.甲、乙两地点间高差大致为
( )
A.80 m B.110 m C.170 m D.220 m
2.在对应的地形图上可以看出
( )
A.道路①为直线
B.道路②经过甲、乙两点间的最高点
C.道路③最长
D.道路①和②可能有部分路段重合
3.若使用大型运输车从乙地运送重型机械设备至甲地,最适合行车的是
( )
A.道路③ B.道路①
C.道路①和② D.道路②和③
【分析】本题组并没有直接呈现等高线,但从这三条道路的纵向剖面图可以分析海拔的变化趋势,实质是考查等高线及其应用,命题不落俗套,思维价值大。第1题,由题目文字表述可知,甲、乙两地有三条道路相连,故三条道路的起止点应该是甲、乙两地。读图可知三条道路的起止点海拔分别为150 m和260 m,甲、乙两地点间高差大致为110 m。第2题,在对应的地形图上可以看出,道路①路程最长,且山区道路多为“之”字形,不可能是直线,A项错误;根据剖面图可知,道路②没有经过甲、乙两点间的最高点,B项错误;道路③最短,C项错误;道路①和②剖面线右侧形态相同,可能有部分路段重合,D项正确。第3题,使用大型运输车运输重型机械设备,应尽量选择坡度小的道路,以保证运输安全。读图可知,道路①在三条道路中是起伏最小的,坡度最小。
【答案】1.B 2.D 3.B
1.高考真题
【例3】(2020年浙江7月选考,14,15题)市郊铁路是连接核心城市与外围城镇的快速、便捷、公交化铁路。如图为我国某地市郊铁路与市内地铁分布模式图。完成14,15题
14.与市内地铁相比,市郊铁路通常
( )
A.修建在地上 B.日客运总量大
C.发车频次高 D.站点间距离小
15.市郊铁路的建设,使核心城市
( )
A.与外围城镇间经济分工弱化
B.与外围城镇间空间距离缩短
C.以扩散为主转向以集聚为主
D.高等级商业的服务范围扩大
【分析】本题组以铁路交通分布模式图为设计思路,考查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设计的新颖性在于把市郊铁路与市内地铁联系起来,突破“单一类型铁路”分布的定势思维,展示铁路布局及不同的铁路形式产生的影响。第14题,与市内地铁相比,市郊铁路途径地多为农村,征迁成本小,可不采用造价高的地铁而修建在地上,A正确。与市内地铁相比,市郊铁路客流量小,发车频次低,站点间距离大,B、C、D错误。第15题,市郊铁路的建设,将核心城市和外国城镇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形成城市体系,有利于经济上分工合作,A选项错误。空间实际距离没有缩短,B选项错误。市内外铁路连接有利于向外扩散,C选项错误。因交通通达度提高,高等级商业的服务范围会扩大,D选项正确。
【答案】14.A 15.D
2.拓展探究
所谓特色(特殊)交通路线及设施是指根据交通路线经过地区的特殊自然环境,所采取技术措施修建的线路和设施。
(1)自然因素对交通运输线布局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情况见下表:
区位影响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对线路的限制较小,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山地对交通区位选择的限制因素较多。山地施工难度大、工程量大,造价高;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线路一般呈“之”字形或“8”字形(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导致线路营运里程长、成本高地质稳定的地质条件可降低施工难度,保障运营安全断层及地质灾害多发区,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开凿隧道时应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水文河网稀疏的地区,桥涵长度小,利于施工,造价低在沼泽地、冻土层及河网稠密区建设交通线,技术要求高,桥涵长度大,造价高气候青藏高原高寒缺氧;酷热的干旱区,多雨的湿润区,跨海大桥建设中复杂的海洋气象条件及气象灾害等均不利于线路建设。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生物穿过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对自然环境有不利影响
(2)经济因素是交通运输方式及线路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交通线路一旦确定,科学技术则是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障碍的保障因素。分析这类问题,首先要结合线路经过地区自然环境特点,找出影响交通线路的主要因素(地形、地质、气候、水文、植被等),然后说明采取的相应工程措施可能达到的目的或地理意义。下面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克服自然障碍的措施。
实例沿线景观景观图、示意图克服的自然障碍或作用说明湖北省兴山县古夫镇至昭君大桥的“水上公路”水上公路该公路有4.4千米建在三峡库区香溪河和古洞口二级电站水库之上(两岸均是山坡林地)。水上公路起到了保护两岸植被,发展旅游的作用兰新高铁线地面三大保护神挡风墙、挡风屏、地上隧道克服强烈风沙天气,保障列车运行安全青藏铁路“以桥代路”高架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 142千米,总共有675座桥梁,桥梁全长159.88千米。青藏铁路“以桥代路”主要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动物迁徙提供通道京沪高速铁路“以桥代路”高架桥平原地区沿线跨大江大河多;沿线原有交通线密集;避免多占用耕地八达岭长城地区的京张铁路“人”字形的设计线路图为京张铁路居庸关段等高线图。图中“人”字形铁路利用等高线的特点,尽量平行于等高线,沿山谷延伸,既降低了坡度,又便于停靠车站
续表
3.巩固训练
【例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川西地区地形、地质条件极其复杂,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技术要求之高、施工难度之大、造价之高是其他地区公路建设难以比拟的。连接雅安和西昌的高速公路(雅西高速)被喻为中国最美的“天梯高速”。图1是雅西高速途经拖乌山时,被设计建设成由特大桥P连接的双螺旋形状,图2是西南地区公路、铁路沿线常见的“敞开窗户的隧道工程”——棚洞。
图1
图2
(1)推测图1中隧道被设计成双螺旋形状的主要目的。
(2)分析图2设施的主要作用。
【分析】第(1)题,一般高速公路为节省费用要直线修建,而图中的“双螺旋形状”会使道路长度增加。材料信息“天梯高速”说明道路高差大,所以可推测该段由特大桥P连接的双螺旋形状,是为了降低道路高差而修建的。第(2)题,从区域自然特征分析,川西地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多暴雨。图2中的棚洞是“敞开窗户的隧道工程”,可有效防御山体落石、滑坡对道路及行人的危害。
【答案】(1)由特大桥P连接“双螺旋形状”会使道路长度增加,则可能是因高差大为了降低道路高差而修成“双螺旋形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