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常态课设计与反思

时间:2024-05-08

浙江 程海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颁布为高中地理教学带来更新的教学理念和更高的教学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地理学科以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为抓手。笔者通过具体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对地理核心素养进行解读和应用。依据地理核心素养理念设计课堂教学方法,引领课堂教学行为,反思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凝练了学生发展核心的学科核心素养,集中体现了学科的育人价值,是通过学科学习使学生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继承和发展。主要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如下图:

图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图2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可教、可学、可测,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设计和培养。近年来,学考、选考和各类阶段性评价都密切关注地理核心素养,更加强调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让广大师生准确把握教与学的广度与深度,促进教、学、考一体的衔接,形成合力;如何更加注重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值得每一个一线教师去积极思考、探索。

下面以一节常态课,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中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的课堂教学实践为例加以说明。

一、基于媒体和教学资源的文本研读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学习“大气环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学生认识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基础,既回答了大气的能量来源及传递过程,又为理解大气运动原理打下基础,同时也是气象要素的重要影响因子,而且本节知识也是地理学科中最核心的主干知识之一。对该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后续相关知识的学习。本部分的知识关系图如下:

二、基于学情和三维目标的课程设计

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目标,来确定“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并且要对教学效果进行系统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和再设计,从而确保学生学有所得。

如前文所述,“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节在地理课程中十分重要。那么,选好(增、删、改)教学资源,用好教学方法,安排好教学程序,即优化教学设计,才能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经过多次磨课,教学设计列表如下:

(所属章节: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

课题名称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目标1.通过相关示意图、原理图、景观图、天气资料等了解大气垂直分层及依据,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应用原理解释相关大气现象2.通过漫画、美图、视频等增长地理知识,激发地理学习兴趣;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获得解决地理问题的途径,提升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并分析三个城市的天气资料,增强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对全球变暖的分析,增强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重难点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情景)设计教学问题设计1.新课导入(1 min)通过“热到膨胀”漫画和人们对高温的“吐槽”形象直观地关注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太阳是怎样把能量传递给大气的呢?高空是不是也一样的热呢2.汇报预习“大气垂直分层”的成果(4 min)1.大屏幕和学案出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以及大气垂直分层的对比表格2.朗诵诗词(苏轼的《水调歌头》和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通过预习、自主学习完成表格,并结合诗词,思考回答)对流层气温为什么随高度上升而递减3.自主阅读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0 min)1.出示“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图”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示意图”3.学案展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主要削弱作用及特点的表格4.大屏幕和学案出示收集的杭州、乌鲁木齐和拉萨三地近一周的降水和气温变化统计图自主阅读,并思考回答: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3.为什么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4.小组合作学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5 min)1.大屏幕出示“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和“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日平均气温变化图”2.大屏幕出示月球高清卫星图3.大屏幕出示霜和露的高清局部景观图4.大屏幕出示玻璃温室示意图5.大屏幕出示“地球出汗了”漫画1.说出对流层大气受热和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过程2.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远比地球表面大3.深秋至次年的早春,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4.据图说明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的保温原理5.据图简析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全球变暖”的原理5.自主阅读学习“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10 min)1.再次出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示意图”2.展示学案“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设计的填空题和思维导图3.展示天气App中拉萨一周天气预报截图和拉萨地理位置图1.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产生影响2.简析青藏高原“光强热弱”的主要原因6.总结、课后巩固和提升课后练习西北农民往葡萄地里盖鹅卵石的好处是什么板书设计1.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选择性吸收、反射、散射)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4.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纬度、下垫面、气象)

三、基于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反思

(一)整合了三维目标的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其中,明确了学生学习后应达成的核心素养,也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1.人地协调观角度

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之一是人地关系。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是大气圈。一方面,对流层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大气圈层。人们充分利用大气各个圈层的理化特征进行生产、生活。大气各个圈层的理化特征制约着生态平衡。一个微小的变化都会给人类和地理环境造成深刻的、不可挽回的影响。如“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臭氧空洞导致紫外线增强;电离层受扰导致通信受损等。另一方面,人类把握自然规律,因时因地制宜,往往可以趋利避害、化害为利。如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极好地改善了热量、水分等条件;果树下铺设的鹅卵石保水、保土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作物的品质等。

2.综合思维角度

首先是要素的综合。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发生和发展。大气作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要素之一,与地形、土壤、水文、生物等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大气的垂直分层和物质组成影响着其热力状况,热力状况影响动力状况,进而影响大气水分状况。大气的水热状况是气象要素的重要组成,也是作为影响因子影响包括水热状况在内的其他气象要素。

其次是时空的综合。地理环境是时空综合作用的产物。在不同时空尺度下,地理环境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在大的时间尺度上,地球大气成分是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逐渐演化形成的。在垂直方向上,大气成分和密度有很大的分化;在水平方向上,南北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了三个明显的臭氧稀薄区。大气的水热状况,在时间尺度上有气候变化、年变化和日变化;在空间尺度上有水平方向随纬度变化和垂直方向随海拔变化。许多地理现象如果脱离了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就显得虚无缥缈、毫无意义。如“霜冻”多出现在北方深秋至次年早春晴朗的夜晚。

此外,还有方法的综合。如图与文结合、动与静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感性与理性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等。

3.区域认知角度

空间感和区域观是一种关键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纷繁芜杂,将其按照不同类型、不同尺度、不同功能划分不同区域加以认知,这是区域认知的基本方法。“对区域本身的认识”和“用区域的方式认识”是“区域认识”两个方面的涵义。如拉萨、乌鲁木齐和杭州三个省级行政中心城市,首先在中国政区图找到它们及其所属省区的地理位置,然后查实它们所在的地形区(分属第一、二、三级阶梯),进而从整体性的角度认识它们在气候、水文、生物、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异同,并从差异性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拉萨—高寒—光强热弱、乌鲁木齐—干旱—昼夜温差大、杭州—暖湿—经济发达)。

4.地理实践力角度

地理实践力是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重要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它包含地理实践活动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意志品质。前者如利用“天气后报”“天气预报”等小程序和App收集,或者利用校气象站观测一手气象资料;后者如利用所学地理原理,在地理实践中检验塑料大棚和铺设鹅卵石的作用。

(二)凸显地理核心素养的修改方案

1.课程结构完整、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手段丰富、四大核心素养都有所凸显,但教学可能会陷入“多而不精,广而不深”的矛盾之中。为了保证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修改意见为将“环节2”的部分内容整合到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外部圈层”;将“环节5”整合到下一节“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

2.教学资源详实、图文信息形象、密切联系生活,但引用的资源多,开发的资源少;理论分析多,地理实践少。努力方向为成立地理学习小组、构建精品校本课程、创建地理专用教室、开辟地理实践基地,从而打造立体的、多元的地理实践平台,提升师生地理实践力。

3.课堂设问连贯完整、设问要求到位规范,但学业质量标准模糊,评价体系不清晰。努力方向:依据新课标研制的学业质量标准,分维度、分水平建立学业质量评价体系。

最后,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它不是片面的、孤立的,必须相辅相成、融会贯通。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的基本主线,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地理实践是地理学科培养的基本实践能力。只有把它们完美地融会贯通,我们的课堂才是有鲜活生命力的精彩课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