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中地理情境体验式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时间:2024-05-08

广东 李秋云

学生的素养不是教师用知识浇灌出来的,也不是学生刷题刷出来的,它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感悟、培养出来的。有效的教学,就是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高中地理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地体验学习。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基础教育课程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该课程标准引导教师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从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向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转变,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向分析理解、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向转变,它强调要在地理的情境下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地理情境体验式教学是一种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利用自然界中、社会中的真实情境或运用地理事物照片、遥感图像、演示实验、地理故事等创设地理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地理知识投入生活情境、问题情境进行感悟和探究的学习体验过程。在体验过程中,学生把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结起来,并尝试理解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寻求地理学习的意义。以下是笔者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总结的几点地理情境体验式教学实施策略。

一、坚持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原则

与身边的教师们聊到课堂的主人时,不少教师都认为理所当然是讲台上的自己。虽然课堂改革不断深入,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不断更新,但是,在现实的大多数课堂中,仍然是以“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原始的教学方式为主。很多教师总是认为课程赶,学生水平不够,课堂时间“浪费”不得。因此总是对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研讨、自主体验学习。但是又经常会出现“这类型的题目我都讲过好多遍了,为什么学生还是不会做”的疑惑。要知道,知识的构建和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在亲身参与、亲身体验中感悟内化从而才会牢固、才会深刻。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表面上效率很高,实际上效果往往比较差,学生遗忘率高。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坚持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原则,在课堂内外多给学生创造自主体验学习的机会,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互讨论、合作探究,鼓励和引导他们去发现并提出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精要讲解、实时点拨,努力做好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做好学生学习的伙伴。

二、灵活合理创设地理情境

课堂教学内容是从“问题”出发的,呈现在学生面前的首先是情境,然后是情境中的问题。情境就像土壤,问题就像植被。没有土壤,植被就不复存在,土壤越肥沃,植被就生长得越茂密。因此,创设合理、有用的地理教学情境显得尤为关键。而且情境的运用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导入,一节课可以有多个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可以贯穿在课堂的每个环节、每个知识点中。教师应该将情境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和背景,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情境的前提下展开学习。高中地理教学的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创设地理问题情境

有老师把问题解决的策略归结为几“化”:知识结构化、结构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生活化、生活科学化。笔者很赞同和欣赏这个观点。关于问题情境化,笔者认为是指教师通过提供丰富的文字、故事、图表、图像、影像等材料,把学生引入到一定的思维空间,教师提出问题或者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建构。创设的问题情境应与实际相关联,多贴近生产生活、贴近学生知识水平,尽量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关注的、熟悉的、实际的地理问题作为情境材料。

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中可操作性和实际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情境,如今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地理部分的试题也是将教材模型化的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通过文艺性、通俗性、学术性的文字描述或地理图表等转化为情境化的实际问题,从而来考查学生快速读取信息和活用专业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多研究问题情境,多使用问题情境,以问题情境、任务等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体验实现知识的构建、达到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创设地理实验情境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实验条件的不断完善,地理实验越来越受重视而且教学效果良好,特别在自然地理的教学中,可多设计简单可行的地理实验。设计和进行地理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实验目的。由于在课堂上进行地理实验的次数相对较少,遇到实验课,学生一般都会比较兴奋,因此容易导致乱玩或者看热闹等情况出现。教师在实验前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提前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实验中蕴含的地理原理规律等,避免漫无目的的实验。(2)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很多实验涉及的道具、材料等较多,教师在课前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用品,或者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等,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过程。(3)实验步骤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强。地理实验一般都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体验活动,教师要列出指令明确的实验步骤,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思考实验原理。(4)注重实验后的分析和讨论。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是实验过程最有价值的环节,这是实验情境与教学知识融合的部分。于是,教师所设计的讨论问题非常关键,学生分析和讨论的问题决定了实验的价值,也决定了学生学习收获的知识等。(5)强调人人参与。鼓励学生亲身体验,争取让所有学生参与实验过程和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以保证对地理问题的全面认识和综合思维训练。

以下是杨士军老师等人设计的模拟锋面的形成实验,笔者对其稍作修改,设计了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实践,实验效果明显,学生兴趣浓厚。具体方案如下:

【实验目的】锋面的知识比较抽象难懂,涉及很多气象气候学的专业名词,借助形象、直观、生动的实验帮助学生掌握这个重难点知识。

【实验材料】鱼缸(或类似鱼缸的器皿)一个、略小于鱼缸宽度的打磨光滑的有机玻璃隔板一块、防水胶、红墨水、蓝墨水、水、两支温度计。

【实验步骤】

①在鱼缸隔板的两侧分别灌入等质量的热水(在90~100℃)和冷水(4℃)左右,约35 cm高;

②在热水中加入红墨水若干,混匀(代表暖气团);

③在冷水中加入蓝墨水若干,混匀(代表冷气团),以示区别(见图1);

④缓缓地抽出隔板(尽量减少对两侧水体的摩擦力),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不难观察到:两种颜色的水相遇后,蓝色水(代表冷气团)将沉入红色水(代表暖气团)的底部,红色水则停留在顶部。两层水在一定的时间内将保持分层状态,基本不混合(见图2)。

图1 图2

【分析与讨论】

1.红色水(暖气团)和蓝色水(冷气团)分别怎样运动?

2.当气体的温差、气压等变化较大时,天气多变,冷暖气团相遇时,哪里的天气变化最剧烈?

3.气流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容易凝结成云致雨,推测近地面上降水主要在哪一侧?

(三)创设地理活动情境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除了精心设计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于高中地理,可以指导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为单位进行地理模型制造、地理环保时装秀、地理绘图大赛、地理手抄报、天文观星比赛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素养得到培养;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发挥能力等得到锻炼,人地协调观也不知不觉地进行了渗透。

(四)创设地理户外考察实践情境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地理实践是支持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地理教学必须将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基本方式。”例如,在学习城市、农业、工业、交通、人地协调等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社会调查活动,指导学生选择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角度,到街道、工厂、商业区、农田等进行实地走访调查研究。调查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编写调查问卷,自主进行访谈,引导他们及时拍照、绘图(画)、录像等,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然后以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展示调查成果,与老师、同学交流分享学习。再如学习大气运动和气候等知识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气象站进行观察学习;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时,可以到地质公园或河流沿岸等进行实地野外考察。

教师在设计地理实践活动时要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宗旨,与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经常注意观察对象所在区域位置,用地理视角去观察、行动和思考,并在对真实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中进一步提升理性认识,逐步建立起地理知识之间的关联,提升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三、精细设计体验式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落实是教学环节中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部分。笔者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总结出情境体验式教学一般包含以下环节(见图3),课堂的安排以学案的形式带动。

图3 情境体验式教学课堂环节

(一)了解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学案的第一步是展示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力图让教师做到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让学生做到学习目标明确。

(二)课前体验学习

教师提炼教材主干知识,采用思维导图、填空、读图、画图等形式,引导学生自行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在课前自主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点拨分析。

(三)情境导入

利用图片、视频、实验、地理小故事等素材进行课堂导入,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勾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现象背后的地理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增强家乡荣誉感、国家荣誉感等。

(四)自主或合作探究体验

“自主或合作探究体验”环节是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实验情境、角色扮演情境等引导学生对一节课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探究。问题情境的题目可以安排学生课前独立完成,也可以在课内独立完成。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讨论、演示实验等,然后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成果,学生质疑、补充、点评,教师适时点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度体验和参与学习,与同学、老师深入讨论和交流,有目的地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地理素养。以下是笔者设计的课堂展示、评价的分工及要求举例(见表1):

表1 课堂展示、评价分工及要求

【展示要求】字迹工整,展示关键词句。

【评价要求】指出不同意的观点或作出补充;把握时间,逻辑清晰,声音洪亮。

探究体验的最后,笔者设计了一个方法归纳环节,引导学生对一个知识点或一类题型进行方法和思路总结,帮助学生内化体验所得,完善知识的构建,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

(五)思维拓展,畅所欲言

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学完之后引导学生开拓思维思考一些难度大一点的,或视角新颖的,或时事热门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有趣的地理现象,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在此环节,学生出声思考,同学间畅所欲言并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

(六)练习巩固体验

教师精选新情境、新素材的训练题,学生限时独立完成,强化所学知识和技能,反馈知识掌握情况和知识漏洞,巩固提升地理素养。

(七)纠错反思

学完一节课程,完成课后练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纠错反思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内化学习体验所得(见表2)。

表2 纠错反思表

四、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

如今,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互联网+”等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已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等也逐步变成现实。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地理教学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促进作用和改变,相信未来的学习方式必定是跟信息技术密切联系的。因此,教师,特别是有条件的地区的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教学工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移动设备等进行地理教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