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析 提升高三复习精准性——以2018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芜湖市地理学科试卷抽样调查分析为例

时间:2024-05-08

安徽 张红军

一、试卷综述

(一)总体评价

2018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试题,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为依据,注重学科基础知识,关注学生生活实际,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立意于培养中学生地理素养。从绿水青山的保护到太阳能发电、红旗河引水工程,关注生态不忘民生;从传统的喀斯特地貌到人口增长、帕德玛大桥建设,关注热点不忘原理,体现了地理的担当和责任。试卷简约、规范、科学,紧扣考纲说明,坚持能力立意,着力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贯彻能力培养与提高学科素养的原则,在考查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创设新情境,提供新材料,与课本同质等深。要求考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不断深入思考、分析、探究问题,表达情感、态度、价值观。试卷在难度、阅读量、思维量、区分度等方面实现了良好的考查。试卷满分为50分,总均分33.28分,试卷总体难度系数为0.67。

(二)具体表现

1.试题平稳图文并茂

地理单科总分仍然为50分,其中1~15题是选择题,共计30分;50题和51题是综合题,共包含了4道小题,每大题各10分。题量合理,能保证考生有充裕的时间答题,从而顺利结业。

试题在保持形式与结构、题型与题量、难度与灵活度的设置基本稳定的同时,注重选取能够反映地理学科规律特征的内容,如以安徽省三大产业结构、红旗河引水工程、我国劳动人口的增长变化、光伏发电、生态农业和“一带一路”的帕德玛大桥等新材料为依托设计题目,图文结合,其中地图三幅、景观示意图三幅、统计图两幅和关联图一幅,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运用,也倡导在思维过程中释放地理的思辨之美,从而为考生充分展示地理思维搭建了良好平台。

2.考点分布总体均衡

本套试卷试题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如图1所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考核的考点涉及地理必修1、2、3以及选修(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总体比较均衡,但在必修2部分,分值略微偏多,必修1部分偏少,说明对地理原理的考查有所弱化,对地理实际应用部分有所强化。

图1 试卷分值分布与考纲要求比较

具体情况如下:

必修1必修2必修3选修分值1020146涉及题目1、2、4、5、143、8、9、10、11、50、6、7、12、15、51(2)13和51(1)

3.注重基础契合考纲

参加本次水平性考试,应考人数是22 865人,实考人数是22 751人,缺考114人。选择题平均得分是21.83分,综合题平均得分是11.45分,总平均得分是33.28分。通过图2,我们可以看出,试题难度系数多数在0.7以上,符合考纲的预期。但是与人文学科的政治、历史相比较(图3)难度偏大。

图2 各题难度系数变化

图3 人文三科得分比较

4.视角新颖区分明显

试题选材新颖,设问层次梯度分明,答案留有空间,既注重激活想象,又强调放飞思维,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知其地、析其因、究其理”的地理思维水平和程度,倡导“地”与“理”的结合,突出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命题视角新颖。

根据通用区分度的等级划分,试题的区分度总体较好(图4),个别试题值得商榷,显示试题命制中存在一些问题。以区分度为-0.1的第14题为例。

图4 试题区分度

【典例】14.影响安徽省南北部地区光伏发电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 )

A.海陆位置

B.气候

C.地形

D.技术

所给答案是“B气候”因素,但是题目设问中比较的是安徽省南北部发电效率,也就是相同的太阳辐射,转换成电能的多少存在差异,这显然与转换设备有关,属于技术范畴。而现实中,安徽省南北部太阳能转换设备几乎是不存在大的差异,导致学生不能有效理解命题的意图。如果题目设问改为“影响安徽省南北部地区太阳辐射差异的主要原因”,设问指向就非常明确了。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全卷地理试题设计切合安徽考生的实际,试题以基础题为主,考查学生地理素养,体现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达标性考试,而不是选拔性考试的宗旨。从考试结果来看,学生基本达到掌握基础地理知识的要求。但从考试统计结果来看,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知识不扎实

从统计结果分析,这套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卷,难度系数适当,符合学业水平测试要求。但是在答卷中,相当多的同学基础知识不扎实,或者概念不清楚,或原理不明。我们以选择题第4题为例。

【典例】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地质条件复杂,地貌千差万别。图5示意为某山地地质剖面。

图5

4.构成山地主体的岩石类型是

( )

A.沉积岩

B.变质岩

C.侵入岩

D.喷出岩

从图中能够清楚看出,该地岩石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峰林广布,应为沉积岩,但是统计结果显示,本题难度系数不足0.6,显示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对课本基本概念和考纲基本要求掌握不到位。

(二)审题不仔细

审题不仔细也是学生失分的一个重要因素。如第51题(1)“简述帕德玛河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题目明确要求从自然方面进行考虑,但是有相当多的学生审题不仔细,答成“人口众多”“水土流失”“绿化少”等人文方面,甚至还有同学答非所问。

这种情况也体现在第50题(2)中,题目是“青田人在实现人地和谐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简述该地可能采取的措施。”材料已经肯定了青田的模式,设问是推测“该地”可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而相当多的学生不能有效理解题设,主观上觉得这种模式很好,值得推广,因此答案写成了“对外推广农业模式”,全然不顾题设的要求,导致得分率很低,最终成为本卷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道试题。

(三)答题内容空洞

学生在答题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第50题(1)“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角度说明生态农业的优势”

这道试题从学科角度来说,是很基本的考点,题目设问很明确,而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多是“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效益”等,答案空洞,没有落实到题目具体情境中,具体采取什么措施,学生不能有效地具体描述,得分率低。

(四)灵活应用存在欠缺

学生在灵活应用知识方面还是存在欠缺。

【典例】9.面对劳动人口负增长的趋势,国家可采取的积极措施是

A.促进人口迁移 B.加大产业转移

C.提高城市化水平 D.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本题难度系数居然只有0.4,反映出学生只掌握了课本上鼓励生育来应对人口增长过缓的知识点,而没有从被动接受劳动人口减少的事实角度来思考该如何积极应对,学生灵活应用能力欠缺。

三、教学建议

高二学业水平考试,是一种正规的大规模的检测性考试,针对考试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刚进入高三就可以早做准备,精准矫正,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与通过几次高三模拟考试才发现问题相比,提早准备,赢得矫正时间,更能提升复习效果。针对本次考试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精准性训练,提升高三复习效果。

(一)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

为了避免第4小题那种基础性知识的失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强化教材意识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教材,巩固基础知识。在高三复习中,学生往往忽视课本,成天带着的是辅导资料,知识零碎,甚有偏颇。在复习中,教材才是最好的复习资料,是地理大家们的语言和视角,语言专业规范,视角宽阔深远,是我们开展复习工作的得力抓手。我们要向学生强调: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培养学生的教材意识。

在高三复习中,笔者引导学生按合适的进度阅读初、高中课本,并整理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由于每个人的阅读能力不同、综合能力不同等,构建的框架会有差异,但是学生在阅读和整理过程中思考知识间的联系,是重要的输出训练,这比学生一味地听讲,效果好得多。高考考查的不是老师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学生在下面记录的输入能力,而是考查学生综合的输出能力,阅卷老师是根据学生输出的结果判断给分。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整理知识结构,给学生提供输出训练的机会。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班级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强化基础,拓宽视野。

2.加强课前基础知识的提问环节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督促和检查学生识记的效果,不是为难学生,所以,在提问之前,笔者往往先给出具体的问题,再给三分钟时间让学生强化记忆,最后再找个别学生回答这些问题。这样的结果,既督促了学生识记基础知识,也避免了学生因为回答错误受到批评、处罚而心生怨气。同时,还可以通过这种复习提问,创造机会让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由于这些问题是事先已经发布的,大多数人能准确回答。教师对此可给予适当表扬,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

(二)加强主观题答题指导

学业水平考试卷虽然全体学生参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但是从综合题得分(图6)整体情况来看,整体能力有待提高。如第50题(1),得满分的仅占全部考生数的0.09%,这就意味着这些基本的问题,连文科生都很难拿到全分;同样的情况出现在第51题(1),能拿全分的也仅占全部考生数的4.31%。这说明学生对主观题答题技能方面有欠缺,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加强主观题答题指导。

图6 综合题各小题得分情况分布

1.审读

一道选择题试题由题干、题图(表)、题设和选项四个部分组成。我们要训练学生从上述四个信息源中,寻找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

有些信息是显性的,而有些信息则是隐性的。比如这次学业水平考试选择题第1小题.

1.科考队员在甲地(图7)观察日出时的地方时大约是

( )

图7

A.5时 B.6时 C.7时 D.8时

题设显性信息是“甲地”,但是通过题图发现,甲地位于0°纬线,所以题设隐性的信息是“赤道”,如果能迅速地由显性信息捕捉到隐性信息,题目便迎刃而解。

审读时,不仅要获取信息,还要审读出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明白是定性描述还是定量分析,是判读还是推理,是分析还是综合,是说明还是评价等,以及所考查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概念和规律、地理原理和观念等意图。明确考查的具体知识点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理解命题的考查意图和考查要求。审题时一定要注意指令词前面的修饰词语,往往是限定性条件,限定了答题的时间、空间和角度等,要培养学生动笔画出题中关键词的习惯。

2.构思

在对试题信息进行通读、理解之后,要训练学生及时抓住试题信息指向的主题,围绕主题,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找出重要、关键信息,剔除次要、干扰性信息。其次要对不同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整合,发掘隐含信息,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探寻由关键地理信息所构成的线索,调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确定解决相关地理问题的路径,构建基本答案的提纲。

比如第51题的第(1)小题,“简述帕德玛河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题设的空间尺度是“帕德玛河下游地区”,灾害是洪涝,需要解释的是自然原因。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找出题设所述空间尺度的地理位置,并列出地形、气候、水文水系、植被和土壤等自然要素的提纲,分析其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自然要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结果地形河口三角洲,地势低平,流速缓慢,排水不畅加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季节分布不均加剧水文水系入海河道单一,泄洪能力弱;入海河水还易受到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减缓加剧植被热带季雨林,植被有含蓄水源,滞留坡面径流,减轻洪水的能力减轻

续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会发现,在常见的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中,当地的地形、气候、水文和土壤等,均加剧了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3.层次

人的认知和表达有个渐进的过程,往往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嘴上说的和手上写的又不一样。因此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搭建平台,加强学生的输出过程训练,让学生用语言表达,用文字呈现。

在培养学生说和书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由词语到句子,再到段落,最后再强化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达到运用规范的学科术语,依据地理问题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有序作答的要求。在作答过程中,要注意分点,并能标出序号,方便阅卷老师评阅。

还是以第51题第(1)小题为例,在上述构思的基础上,理清要素之间与洪涝灾害的关系,再进行回答。

①(气候角度)帕德玛河下游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且集中;

②(土壤方面)土质黏重,不利于地表水下渗,河流水量大;

③(地形方面)该处位于河口三角洲,地势低平,水流不畅;

④(水文水系方面)入海河道单一,且受海水顶托作用,泄洪能力弱,洪涝灾害多发;

⑤(其他)位于沿海,容易遭受风暴潮影响,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