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吴雅双
【摘 要】本文概述了学生量感培养的重要作用,并基于日常教学实践深入探讨了量感培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量感 培养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作用
量感作为衡量学生对事物可测量属性的感知能力,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关注重点主要集中在学科知识的讲授,对于学生应具备的各种数学素养不够重视。这一教学现状的存在使得学生在日常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懂得机械地计算和答题,缺乏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基于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量感培养的关注,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究和思考逐步感受生活中各种“量”,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量感。
(一)培养学生量感有助于促进学习体验
在当前教育方式的影响下,学生对于实物的可测量属性或者大小的感知能力普遍缺失,只会根据问题进行计算,缺乏实践的意识和能力,经常在作业中出现错用度量单位的现象,如“冰箱高2厘米”等错误。为避免类似的错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与量感相关的操作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究与应用,逐步建立起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和感悟,并将这种感悟用数学的语言进行表达。由此,在与量感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
(二)培养学生量感有助于提高知识应用迁徙能力
在培养学生量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熟练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内容,将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紧密结合,逐步提升学生对生活中“量”的感悟能力,进而促进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迁徙。因此,培养学生量感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在应用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迁徙和内化吸收。
二、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
(一)通过生活情境形成量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自主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这种基于自主体验的学习过程印象最为深刻。”量感作为学生对数学数量的一种感悟和感知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通过实际应用亲身体验与感悟。基于此,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化的情境入手引发学生积极的体验和感悟,并在生活化元素的辅助下逐步帮助学生形成量感。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上“1米有多长”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我们一起来找茬”的游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课件上呈现小明的日记:“星期天早上,小明从200米的床上起床后,挤了2厘米的牙膏在20米长的牙刷上刷牙。吃完早饭以后,小明步行了180厘米来到公园玩。”小明日记中出现的错误主要是因为对1厘米和1米的单位量的理解不正确引起的。在学生进行“找茬”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直尺量出1厘米的长度,并根据20厘米直尺的长度进行累加,感知1米的长度,然后对日记改正。最后,学生基于在找茬活动中的体验加深了对1厘米和1米的单位量感的感知,并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强化对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长度感知。借助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自主地感悟,从而加深课堂的学习体验,逐步建立量感。
(二)通过估测活动发展量感
在实际运用中,学生对于实物的估计和预测准确度越高,则表明学生的量感越强。因此,教学中借助多元化的估测活动也能有效发展学生的量感。例如,在完成人教版二下“克和千克”这个单元的学习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请同学们估量一下,一只鸡有多重?一桶食用油大概有多少千克?一小桶黄豆大概有多少千克?”教师可以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猜测,并说明理由。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进行验证。以“一小桶黄豆大约多少千克?”的估测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寻求较为合理的估测方法,有学生表示:先用小杯子装满黄豆,用天平称重,然后估算一下小桶中大约有多少杯黄豆,根据估算的杯数计算小桶内黄豆大约的重量。最后,教师称量验证学生的估测是否准确。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估测、验证的学习活动中自主经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逐步发展学生的量感,让学生数学綜合素养得到同步发展和提升。
(三)通过探究学习强化量感
小学生量感的培养离不开各种问题情境的辅助,通过构建问题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主动判断和感悟,从而逐步掌握感知事物数量、大小的能力和方法,并将其带入到数学知识中进行合理地量化,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真实地感受到“量”的应用和意义,在感知量、应用量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和强化量感。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上“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解决问题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课本中“汽车行驶”的问题,并基于巧妙设问的方式逐步活化学生的学习思维:“我们已经学习了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请问课本中的70是怎么得来的?它的单位是什么?课本中的280和4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它们的单位分别是什么?”通过逐层递进的导学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思维逐步深入,学生在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70表示速度,它是米除以分得来的,即280÷4,所以它的单位也应该用‘米÷分表示。”“我认为应该用‘米—分表示”等等。在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中,对于速度的单位学生给出了米—分、米.分、分.米、米/分等不同的表示方法。基于此,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思考,最终得出“米/分”这一标准单位。通过巧妙设计的探究活动,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了质疑和释疑的过程,并在教师的启发下对于速度单位有了一个更为全面地认识,强化了对单位量感的认知。
(四)通过构建度量单位丰富量感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量感离不开度量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可以将数与量进行紧密结合,感知度量单位是量感的一部分。为此,教师应基于小学生实际身心发育特点,为学生设计易于理解和参与的度量活动,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应用和迁徙过程中明白度量单位的统一过程,明确度量单位的大小,从而进一步强化和丰富学生的量感,为后续更深入地学习奠定良好的量感基础。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下“体积单位”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从度量线段长度和度量图形面积入手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逐步了解度量单位的选择和应用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引入正方体教具,让学生基于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知识经验,寻找适合度量正方体体积的单位,在自主经历运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推导体积度量单位的过程中,使学生强化对物体体积的理解,学会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合理选择单位。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在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以及体积单位之间建立起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对体积单位由来的掌握程度。另外,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单位体积量的理解和认知,教师还可以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利用手边的橡皮或者橡皮泥,通过切一切、捏一捏和比一比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准确感悟1立方厘米的大小和形状,以加强学生对单位量的感悟。最后,基于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辅助,从生活中的常见物体入手介绍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体积单位以及相应的物体,在对比、分析中帮助学生提高度量的意识和能力,并借助多样化的度量学习活动建立体积量感,由此丰富量感的学习体验。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知识本位的教育质量,也要突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数学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量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量感培养对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明确教学的重点和关注点,继而基于小学生学习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设计,从生活化的应用情境中渗透量感,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量感、发展量感,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