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全国新课标Ⅰ卷地理客观试题特征的深度分析

时间:2024-05-08

河北 鲁爱华

全国新课标Ⅰ卷地理客观试题特征的深度分析

河北 鲁爱华

2016年高考,福建、四川、广东、湖北、湖南、陕西、重庆、安徽八省市不再自主命题,所有科目由教育部统一命题,这样,全国全部科目使用全国卷的省区将达到2 4个。另外,2016年山东省也在综合等部分采用全国卷。全国新课标卷的命题必将成为教学研究的话题,近几年的试卷也将成为宝贵的备考资源。现将个人的研究心得与广大师生分享,期望能促进研究,有助于考生备考。本文以全国新课标Ⅰ卷为例进行分析如下。

一、紧密联系材料,围绕同一主题进行问题探讨,层层深入,形成问题认识

试题中同一题组所描述的都是同一主题,从情境、题图到问题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分析,有利于对地理问题的深层次探讨,从自然到人文,知识覆盖面广,连接自然。

【例1】(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

A.葫芦岛 B.秦皇岛

C.大连 D.烟台

3.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

A.资源量不足 B.破坏环境

C.成本过高 D.市场需求不足

【答案】1.B 2.A 3.C

【解读】本组题影射华北地区缺水的大背景,探讨渤海海冰的利用问题。试题围绕海冰这一主题,探讨了海冰厚度问题、海冰资源分布问题和大规模开采海冰的条件问题,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学生对海冰利用也就有了一个整体认识。第(1)题,比较四海域的海冰厚度,先要依托图像判读等值线,在区分甲、乙海域海冰厚度时,又要考虑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即离陆地越近,温度变化越明显。第(2)题,在分析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海域时,考生需要有一个思维上的转换,即从水平到垂直。冰层厚度越大,单位面积海冰资源量越大。第(3)题,在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虽然华北地区缺水最严重,但环渤海地区目前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其主要原因是开采难度大,海冰分布也不均衡,采、运、净化等都需要较高的成本。

二、注重考查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在全国新课标卷中常常涉及一些新概念,或是与时俱进,或是来源于最新成果。考场上对概念的理解,是形成判断的基础,需要调用所学知识、生活常识,形成“现场学习”的正确判断和理解。如2011年考查了“自驾车旅游”、2014年考查了“生物量”“就地起沙”“切沟”等概念。其考查又具有两个特点:

1.全国卷在设置问题情境时,不回避新概念,而是很好地利用“这个机会”,让考生现场学习,然后让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推断、解决问题。这一特点很好地体现了“能力立意”,考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解读和知识调用能力等。

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第10,11题的材料,“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这是一个长概念,变为短句,主干部分为“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点的距离”,解答试题时还需进行关联分析:距离变大,说明泥沙沉积使水深2米的位置向海洋内部推移。

2.在一些主干知识考查上,涉及一些重要概念,如果理解不到位或不准确,易形成错误认识,这突出考查了考生的学研精神。

【例2】(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下题。

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答案】D

【解读】就河北省考生来说,本题得分率不足1/4,究其原因是考生对一些关键性概念的理解不够。我们难以区分试题具体考了哪个知识点,但解题时却是以所学知识为基础的。

据图可知,雨水花园的上层是树皮覆盖层,且较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隔绝水分和气体,地表水可以通过树皮之间的缝隙渗入,但种植土层的水分很难向上蒸发,这样就会保持土壤水分,达到雨水花园收集、净化雨水的目的。树皮覆盖层并非腐殖质,不能直接为植物提供养分;雨水中的污染物会随水分流入并渗到种植土层,但树皮一般不会直接吸附污染物。

三、地理计算的结果不再局限于一个“值”,而是一个取值范围,延伸了思维的空间

地理计算使地理学科的“理性”特点更为突出,从考查的频率来看,全国新课标卷每年都有呈现,不仅注重计算方法的选择,还考查学生的估算能力。从计算结果来看,不再局限在某一个值,而是一个取值范围。

【例3】(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甘德国际机场(下图)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如今,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据此完成下题。

一架从甘德机场起飞的飞机以6 5 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行,1小时后该飞机的纬度位置可能为( )

A.6 6.5°N B.6 0°N

C.5 3°N D.4 0°N

【答案】C

【解读】首先要根据4 5°N与5 0°N的相对位置,确定甘德机场的纬度位置(约为4 8°),然后考虑飞机飞行的可能方向,根据要求的结果是纬度位置,即飞机沿经线方向向南或向北。飞机1小时飞行了6 5 0千米跨越的纬度约为6°,最终确定其位置可能在4 2°N~5 4°N之间,故选C。

四、从事物发展的过程出发,进行动态分析

与人文地理相比,自然地理过程更容易受命题专家的青睐。全国新课标卷常从事物发展的过程出发,要求考生进行动态分析,以体现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从考点呈现来看,高考命题对“天气系统的移动”情有独钟。

【例4】(201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2 0 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读图,完成下题。

气象部门发布了暴雨预报,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 )

A.14日14时 B.14日19时

C.15日4时 D.15日11时

【答案】B

【解读】由于天气系统向东运动,使得甲地在不同时间段内受到天气系统的影响不同(等压线分布出现变化)。因该天气系统向东平移运动,甲点与L的中心正好处于同一纬线上,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正是L的中心到达甲地之时。根据线段式比例尺,可估测L与甲地的距离约为110千米,根据该天气系统的移动速度每天2 0 0千米,可计算移动到甲地的时间约为13.5个小时,故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14日19时。

五、对地理学科最基本的素养——空间定位能力的考查

空间定位能力应该是学生学习地理之后内化了的素养,它是地理学科所固有的一种能力,是空间分析的前提。准确定位更有利于对区域特征的回顾,进而调用相关知识。空间定位能力是在日常学习中不断经历找图、翻图、查图、析图过程中主动意识支配下使用地图的经验积累。近年来,高考对空间定位能力的考查有弱化的趋势,试题在“努力”通过足够丰富的图文信息,帮助考生确定考查的区域“在哪里”“有什么”。

【例5】(201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下图为4 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 2 4米,距海约18 0千米。读图,完成1~3题。

1.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地形

C.纬度位置 D.洋流

2.该区域位于( )

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

B.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

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

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3.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D.草原

【答案】1.B 2.D 3.C

【解读】试题以遥感影像为依托,围绕知识主干探讨问题:从地形出发,探讨山脉两侧植被的差异;从植被出发,探讨降水对植被的影响;从海陆位置出发,探讨区域空间分布。第1题,山脉东西两侧植被覆盖存在差异,东侧是高原荒漠,西侧是植被,说明西侧降水较多,为迎风坡。从图示区域的位置来看,该地位于4 5°N附近,因此山脉西侧是中纬西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东侧是背风坡,降水少。故地形是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第2题,主要从“距海约18 0千米”这一海陆位置入手,4 5°N的地区,根据同一纬线上两点距离计算,东西经度差约2.3°,这说明西侧距海洋非常近。再根据山脉走向及植被与荒漠的分布,可判断该地区为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第3题,因为山脉西侧降水较多,故多为森林,不能是草原。因图示区域纬度较高,属于北温带,不可能出现亚热带植被,因此,山脉西坡山麓可能是针阔混交林。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