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例析措施类环境保护题的考查角度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4-05-08

湖北 袁少民 余响亮 曾 丽

例析措施类环境保护题的考查角度及应对策略

湖北 袁少民 余响亮 曾 丽

措施类环境保护题一般以某区域为背景材料,引导考生对某类环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其设问形式有“采取什么措施”“提出保护对策”等,目的是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回答此类试题时往往随心所欲、无的放矢,得分率较低。针对此现象,笔者通过对此类高考试题的考查角度进行分析和归纳,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以期对广大考生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考查针对资源合理利用采取的相应保护措施

【典例】(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

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喀斯特地区土层薄”,可知开挖石料之前移走土壤的工程量小;结合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降水多且降水的强度大,地势起伏大等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可知移走的土壤需合理保护以防止土壤流失。答题时应充分获取设问信息中的关键词“前后”,分层次答出开挖石料前和堆放弃料后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答案】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

理由: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

【启示】本题选取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为命题素材,针对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的土壤保护措施进行设问。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考查针对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而采取的相应保护措施;从考查能力上看,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推测过程、探究措施、形成结论的地理思维品质与能力;从命题特点看,该考点的命题思路是“某区域→某资源问题的表现→解决措施”。

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对可再生资源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在利用过程中促使其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大,具体保护措施表现如下:

类型问题对策水资源水土资源配合欠佳;淡水日趋紧张;浪费严重;污染严重跨区域调水;兴修水库;植树造林;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海水淡化;价格调节土地资源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严重;次生盐碱化严重;湿地减少;耕地锐减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依法管理;开源节流;建设保护生物资源森林资源减少;草场资源超载植树造林,合理砍伐;退牧还草,以草定牧;建立保护区海洋资源海洋生态破坏;海洋环境污染禁止过度捕捞;休渔,养殖;防止海洋污染

课程标准要求“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保护措施,必须实行保护性开发,以便达到重复利用或尽可能延长利用期限的目的。如在回答资源、能源短缺类试题的方法措施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调整产业结构;开源(如能源问题中寻找新的替代品,完善能源结构、采用资源能源的多元化战略,实施跨区域调配、进口能源、完善资源能源储备体系等);节流(减少污染和浪费,提高利用率,控制高耗费能源和资源工业发展);管理意识(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的节约意识,实行价格调节等)。

二、考查针对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的主要保护措施

【典例】(2014年全国新课标Ⅱ卷)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国只有10 0 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 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 0 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 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解析】结合材料中信息,可知中华秋沙鸭的食物来源相对狭窄,迁徙路程相对遥远且途经之地人口密集,故导致其数量减少的原因应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考虑;回答保护对策应与原因匹配。

【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启示】本题选取中华秋沙鸭的种群迁徙为命题素材,针对迁徙途中的数量减少原因及保护对策进行设问。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考查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而采取的主要保护措施;从考查能力上看,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联系社会生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命题特点看,该考点的命题思路是“某区域→某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措施”。

课程标准要求“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作用”。对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的主要保护措施,可从以下方面展开:生态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答题时要点应尽量全面,要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如在回答牧场保护的方法措施时,应抓住以下几方面: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种植优质牧草)、工程措施(合理开发水资源,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农业技术措施(加强牲畜病害研究)、管理措施(如控制人口增长,划区轮牧,规定合理的载畜量)等。

三、考查针对环境污染问题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

【典例】(201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某企业在甲地开采锰矿并建有电解锰厂,生产过程中需用硫酸和铅;在附近山坡上建有尾矿矿渣库。

分析该尾矿矿渣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并说明为防止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由甲地所处地理位置可知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再结合甲地与图中涪江的位置关系,可推测该地易发生的气象灾害主要为暴雨洪涝,地质灾害主要为泥石流和滑坡等,并因此矿渣可能会冲入江中,污染江水和危及用水安全;最后从危害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措施。本题解答的关键是理清该区域“位置、气候、地貌、河流”等地理要素的关联性。

【答案】危害:该尾矿矿渣库位于江河上游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易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若将山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其中的硫酸、铅等)会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水安全。

措施:加固尾矿矿渣库;兴建必要的行洪通道,防止洪水等将矿渣冲入江中。

【启示】本题选取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锰矿开采及生产为素材,针对尾矿矿渣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及防止措施进行设问。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考查针对环境污染问题而采取的防治措施;从考查能力上看,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图文信息、联系区域特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命题特点上看,该考点的命题思路是“某区域→某环境污染的危害→解决措施”。

课程标准要求“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应从以下方面考虑:从源头入手治理污染源;全过程控制,循环利用、资源化处理;运用经济、技术、法律、行政多种手段,加强管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等。

在回答大气污染类试题的方法措施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控制污染源(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低能效工业);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绿色能源);发展科技,更新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资源回收利用,倡导循环经济;恢复植被(植树造林,加强绿化);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公众节能意识等。

在回答水污染治理类试题的方法措施时,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控制污染源(首先是预防,尽量减少排放;其次是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最后是进行无害处理);分散污染源(通过分散布局,减轻污染程度);增强净化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参加区域合作;加强环保宣传,加大执法力度等。

(作者单位:袁少民 余响亮 湖北省广水市第一高级中学;曾 丽 湖北省仙桃市汉江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