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谢小芳
粤港澳大湾区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又需要不断深化对基础教育的改革,而基础教育的改革呼吁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革新。课堂作为教书育人的一线场所,应重点围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来不断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品格和能力。本文聚焦如何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重点分析小学素养课堂教学模式建构路径。
一、小学素养课堂教学模式的背景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基础教育的合作发展是重中之重:一方面,教育合作发展能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将大湾区打造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另一方面,基础教育以青少年为施教对象,通过教育合作发展,粤港澳青少年群体能产生心灵层面的互通互联,有助于增强对国家的身份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目前,粤港澳三地的教育合作虽有一定起步,但较多属于短期性、事务性合作,较多停留于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的经济效益层面,对于如何加强区域内各小学的合作,进一步创新小学素养课堂模式仍缺乏深入研究。而小学素养课堂的建构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可以深入整合粤港澳大湾区的现有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而多元化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系统性地进行学习。
二、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小学素养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
1.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粤港澳三地的小学生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都是中国公民。作为中国公民,热爱祖国是必备品格,素养课堂理应把立德树人放在首要地位,促使小学生在受教育的各个阶段不断提升热爱祖国、厚德尽善、遵纪守法的品格,从而成长为有理想、有文化、适应时代需求且有健康生活方式和强健体魄的人才。素养课堂的建构以帮助每一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首要目标,致力于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有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具备合作意识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合格公民。
2.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是信息技术的创新高地,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能为素养课堂的建构保驾护航。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课堂应当有效利用好网络资源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借助大数据的功能让学生的思维显性化,为教师作出准确又及时的学生评价提供依据,进而实现课堂的智能化,助力高效课堂的达成。
3.以能力提升为重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素养课堂的重点,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除了要夯实学生的学科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实施素养课堂正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
三、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小学素养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
1.激发兴趣是建构小学素养课堂的前提。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是获得课堂实效的前提。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素养课堂的建构无从谈起。
(1)知识的生活化处理。知识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小学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他们在生活中会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现象或问题,当他们在课堂上得到对感兴趣的生活问题或现象的知识解答时,就能懂得将生活问题与知识关联起来,也会逐渐地把在课堂上学习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为构建素养课堂,在一年级上学期的拼音字形教学中,笔者学校的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插图找到图中事物和拼音字形的相似点,在此基础上再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还能找到哪些同拼音字形比較相似的事物。有些学生发现:当看到甜甜圈时便联想到了“o”,看到家里面的椅子想到了“h”,看到麦当劳的门店时便想到了“m”……这样的教学不但可以让现学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深刻地记忆拼音字母的字形。
(2)积极进行情境创设。虽然传统的课堂也有情境的创建,但是受限于时空和资源不足,创设的情境往往不完善,而素养课堂的建构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而使创设的情境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如在执教语文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时,教师以“课文中写了哪些奇石,它们有趣在哪里”这一大问题作为驱动,设计了“争当奇石讲解员”这一情境,并分解为“找奇石、赏奇石、说奇石”三个子任务,利用信息技术中的4D场景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身临黄山之感。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学生加深了对景观的了解,讲解语言的组织有了坚实的“实物”支撑,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让课堂练习饶有趣味。在教学结束后,如何巩固课本的知识?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当堂练习。练习若缺乏精心的设计,则将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如果教师用心编排,突显练习的趣味性,便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将枯燥的书面习题解答设计成闯关游戏,让小学生做习题就像玩游戏一样,这样能提升他们完成练习的积极性,从而在玩游戏中巩固知识,也不断提升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教师可把练习题分成不同的难度等级,等学生完成简单的习题过后,再出示难度略高的习题,这样逐级提升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到竞技感、成就感、趣味性。
2.深度学习是建构小学素养课堂的核心。深度学习的达成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很难实现的,我们要充分发掘与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并积极开发新的工具来为教学服务。在素养课堂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学情诊断工具、智能记录工具、个性支持工具、精准推送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智能测评工具,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理解与建构,并通过实践应用和评价反思等途径,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知识迁移等高阶思维。
3.彰显个性是建构小学素养课堂的关键。为有效建构素养课堂,我校依托移动终端(智能平板)和智能教学软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立体化学习资源、虚拟学具、互动讨论空间,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实时检测,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合作探究能力,为课堂教学提供学情数据基础。我校还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分层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学生学习目标分层、教材分层、作业分层和评价分层,进而更好地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如在学校的智能平板课堂上,能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推送相应的个性化练习,让接受能力更强的学生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拓展题,让潜能生做好基础题,夯实基本知识,并鼓励他们继续向更高要求迈进。
综上所述,素养课堂的建构直指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核心素养直接联系着学生的未来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要深度挖掘大湾区教育资源,探寻素养课堂的建构策略,广大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容打造高效务实、指向明确的小学素养课堂,进而稳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培正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