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跨学科思维能力探究

时间:2024-05-08

向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跨学科学习”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因此教学中,教师需要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枷锁和壁垒,寻找语文教育与跨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和切入点,通过多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在不断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学习兴趣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打破传统枷锁,找准跨学科教学结合点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对字词、语句、段落以及全文思想感情等语文知识方面的教学,而对于阅读内容所包含的跨学科知识并未充分重视,这就导致学生的思维仅停留在初级阶段的语文学习中。这显然与当前的课程教学是不相符的。因此,在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找准跨学科教学的结合点(比如阅讀内容中包含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在授课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放大,让学生在掌握基础语文知识的同时,对其中所蕴含的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挖掘和讨论,无形中对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进行再培养、再提升。

以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草原》为例,本文是老舍先生创作的散文,通过对草原风光及草原人民的描写,展示了草原的自然、人文之美,也展现了民族大团结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在帮助学生掌握“勾勒”“骏马”等生字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感悟作家笔下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和热情好客,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培养语言感悟能力,也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最终实现语文的美育功能。而在这个教学阶段中,实现跨学科思维能力培养,就要敢于冲破传统语文教学的藩篱,在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关注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比如“草原”“内蒙古”在地理上的概念以及特点,还有文中所提到的蒙古族的历史等,以及我国民族大团结方面的历史发展和相关措施等。如此将与本课有关的地理、历史、政治等跨学科知识进行全方位的挖掘,并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结合原有知识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和讨论,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在传统语文学习的基础上从更为多元的维度审视语文知识的学习,进而达到对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这样的教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深意。

二、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加快整合跨学科知识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实现跨学科教学的关键。阅读教学中实现跨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中所体现的跨学科知识进行有效分离和教学。这也就意味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挖掘,以整合跨学科知识,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挖掘教材内容工作,就要对语文教材编排的目的、体系、特点等有系统而全面的了解,明白语文教材在内容选择上体现的科学性、人文性、综合性、时代性等特点。教材既围绕着不同的主题组织单元内容,又顾及了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具有较强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在充分掌握教材的全貌和细枝末节之后,教师再对每一篇课文所包含的跨学科知识进行关联和挖掘,并从课文中分离出来,这一方面是为了后续的跨学科教学提供素材和依据,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在丰富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为例,此文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五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转移,奋起抵抗日寇、最终跳崖牺牲的英勇事迹。在对此文进行教学前,教师要先对课文进行详细的了解,挖掘出本课中所包含的跨学科知识,并将这类学科知识从文中分离出来。比如开头的“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这句话所包含的既是课文的背景,也是历史学科知识。课文的标题“狼牙山五壮士”中的“狼牙山”,以及课文中提到的“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这些涉及的是地理学科的知识。教师可先将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的知识挖掘出来,并针对这两个跨学科知识点进行有效教学,让学生掌握事情发生的背景、五位战士行动的出发点,也可从地理环境上结合狼牙山的地形地貌特点理解为什么他们要将敌人“引上狼牙山”,以及战斗的路径和情形等,从跨学科的角度打通语文教学的脉络,在教出语文味的同时,展现语文的跨学科性,让学生能够从更加多元的角度去学习、理解课文,感悟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多元化开展课堂教学,加大思维能力培养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限于自身思维、经历等因素,在开展跨学科知识学习时对部分知识无法及时形成有效的概念,进而不能正确理解相关跨学科知识,更不用说跨学科能力的培养。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在开展跨学科知识教学时,就要从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角度出发,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借助多媒体工具或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等,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让学生接受语文学科中的跨学科知识;在实现语文能力的提升中,也将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纳入正轨之中,实现两项能力的同频共振。

以《爬山虎的脚》一文教学为例,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的课文,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小学教育的中高阶段,学生经过初级阶段的语文学习,拥有一定的语文素养,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由于其受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年龄的限制,在本课学习时,还需要教师对爬山虎的相关概念进行详细的解释,这也是本课学习中所涉及的跨学科知识,即生物学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具体特点,以生物学这一跨学科知识的教学为出发点,在课堂开始之前向学生布置预习任务“爬山虎到底是什么”,让学生带着疑问开展本课的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元,通过网络媒体、文献查找、询问家长等手段,查询爬山虎的百科知识,对爬山虎的概念及其习性、特点等有一定的认知。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再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学生代表根据小组合作讨论的结果回答教师提前布置的问题,在学生的回答能够基本得出爬山虎的具体特性之后,再通过视频解说等方式让学生对爬山虎的特点有更加清楚明了的认知。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之下,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对课文为什么从“爬山虎的脚”这一视角来写有了详细的了解;也通过学习课文对爬山虎的叶子、茎、脚以及如何爬在墙上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在提升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同时,掌握了观察方法及科普文章的写作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加大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打破“学科核心素养”带来的孤立效应,在整合各学科教学资源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推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以适应“后核心素养”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全面审视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和手段,挖掘语文学科与多学科的联系,在坚守语文学科的本体立场中,不断把握跨学科学习的关键节点,找寻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路径,加快学科的深度融合和高效课堂的构筑。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西区分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