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构建对话课堂 促进深度学习

时间:2024-05-08

谢淑贤

叶澜教授说过:“教学,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交往的过程,对话的活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明确指出: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对话型数学课堂旨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使他们逐步形成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获得生命的成长。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对话型数学课堂需要教师精心提炼核心问题,用学习任务驱动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多元对话中学会学习、增长见识、涵养智慧,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

一、核心问题,引发深度思考

核心问题的指引和推进是一节数学课的灵魂,它不仅能使教学目标有效实现,更能有效驱动学生思考和对话。提炼核心问题需要教师潜下心认真研究课标、教材,深刻理解教材,对知识本质进行溯本求源的追寻,并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力水平,从而设计出适合学生学情,并围绕知识本质的、有挑战性的核心问题,让学生真实地参与学习的过程。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四下“小数的意义”的教学前,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有清晰的认识: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学过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并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小数的意义,同时已经完整地学习了整数的知识,了解了整数的十进制计数法。那么,教师应思考学生的前置知识对本节课学习的最重要影响应是经验与方法,唤醒学生有关一位小数的认知经验,让学生将经验迁移到两位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中。于是筆者设计核心问题:“小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整节课围绕核心问题,提出不断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如“0.1表示什么意思?”“涂色部分用哪个小数表示,你是怎么想的?”“与整数、分数的计数单位进行对比,你对小数的计数单位有什么发现?”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不断明晰小数与分数的关系,进一步把握小数意义的本质,又沟通了小数与整数、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小数是整数十进制计数法的延伸。因此,核心问题能引领学生去思考,并引发思维的碰撞,学生也能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提升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任务驱动,提升对话层次

独立思考是课堂有效对话的基础。如何才能实现学生的独立思考,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自主建构呢?笔者运用学习单引导学生将学习带入任务驱动的自主探究中,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展开思考、记录想法,经历学生和文本、学生和自我的对话,为构建对话型课堂留下更多时间和空间,将课堂对话由浅层向深层递进。

以人教版五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为例,该知识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转化的过程,注重转化思想的培养,形成基本的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能力。围绕着“怎么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个核心问题,笔者在学习单中设计了两个自主探究任务:(1)五年级设计的好书推荐展板中,中国文学类图书占版面的1/2,外国文学类图书占版面的1/4,其余版面是装饰。中国文学类图书和外国文学类图书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几?(2)先计算2/3+1/5=_______,3/4-1/10=_____,然后尝试归纳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任务(1)聚焦的是异分母分数的算理。学生通过自己算、画、说等方式经历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在思考、操作中明白“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的道理,生1表述了自己的思考:“我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计算,先画出一条线段当作整个版面,描出这根线段的1/2作为中国文学类图书,再描出这根线段的1/4作为外国文学类图书,通过观察可以得出1/2即为2/4,最终得出得数为3/4。”任务(2)引导学生尝试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生2对计算方法进行归纳:“由于我们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因此我想把这两个异分母算式转化成同分母的算式进行相加。”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小数的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需要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经历了两个自主探究任务后,笔者设计了课堂练习将对话引向深入,令学生体会运算本质的一致性及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促进其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更有助于知识与方法的迁移,最终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多元对话,共享学习体验

经历了与文本的对话和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后,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平等、柔和的对话环境和组建学习小组进行多元对话。在小组对话中,成员逐一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他成员在倾听时能与自己的想法进行对比,并随时在学习单上记录自己的质疑和补充。组员之间的互助、鼓励、补充、质疑,逐步形成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同时培养团队精神,学会用集体的力量战胜困难。在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后组织全班交流,教师以学生的角色参与生生对话,鼓励学生勇于表达真实又富有创意的想法,以适时的点拨不断将对话引向深入,在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提升了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科素养,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以人教版五下“图形的运动(三)”一课为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钟面上指针旋转的图形运动,初步了解图形旋转的运动特点。接着,教师在课件中演示教材中的例2,将三角尺在方格纸上旋转,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尺的旋转过程,结合核心问题:“三角尺旋转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交流。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课件演示),三角尺是如何旋转的?先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再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在总结汇报中,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想法,生1:“三角尺不管绕O点怎么旋转,O点的位置都不会改变。”生2:“三角尺三条边的长度也都不会改变,两条直角边都是占5格,斜边占5个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生3:“我发现三角尺的形状没有变化,但位置发生了改变。”生4:“我们小组发现三角尺绕O点旋转90°,三角尺的三条边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如果按照课件中顺时针旋转90°,三角尺两个直角边都顺时针旋转了90°。”师:“真棒,三角尺在旋转的过程中,位置变了,方向变了,但是旋转中心没有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也没有变。瞧,数学就是这么奇妙,在变化中蕴含着不变。像这样的现象除了平移和旋转,你在哪里还见过呢?”生5:“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们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下来拼成一个长方形,形状和周长变了,面积没有变。”生6:“还有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数进行约分或者通分时,分子和分母的数字变了,但是分数的数值还和原来的一样大。”通过这样自主探究的对话型课堂,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美无处不在,除了在旋转中感受运动的美,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去体会数学中“变与不变”的和谐之美。构建对话课堂,让学生在多元对话中,在有形的物与无形的思中进行关联与碰撞,通过协同、共创,让学习真正发生,从而做到深度学习。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霞阳小学   责任编辑:宋晓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