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绿趣”课堂“统计与概率”教学的基本策略

时间:2024-05-08

郑华国

“绿趣”课堂的提法源自“生态课堂”。它注重课堂、学生及教师的有机结合,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起点和知识的原点,从情感、思想与需求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绿”:数学的学习让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给学生注入学习的激情;学生在“趣”的维持和推动下能够更有效地激发“绿”的生长,而“绿”的生长反过来滋养着“趣”的价值。基于“绿趣”课堂下的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笔者以以下“三趣”助力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情趣”导入,激本质之原

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游戏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等,给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下“分类与整理”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杂乱的小熊超市”开业的场景:小兔想买一支铅笔,找了好久才找到。此时,笔者抓住时机问:“同学们,你们对小熊超市有什么建议?”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把同品种的东西摆在一起。笔者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课件把相同的商品放一起,告诉学生这个过程就是分类。接着笔者让学生谈谈他们在生活中经历的分类整理的经验,并在课件中展示生活中的分类情境。利用故事化、生活化场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热情。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五上“可能性”时,笔者在课程开始时利用趣味游戏导入:元旦将举行班级联欢晚会,需要准备朗诵、跳舞、唱歌三种节目,笔者让三位组长通过抽签决定本组将要表演的节目。第一组组长准备抽签时,笔者问:“想一想,从这三张节目签中任意抽一张,你可能会抽到什么节目签?”学生说:“三种都有可能。”当前两组组长都抽到相应的签后,第三组组长抽签了,在抽签前笔者问他:“你认为你会抽到什么节目?”由于前两组已经抽了三张节目中的两张了,现仅剩一张,这时学生用了包含“一定”的句子来表达他所抽到的签。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新课教学,通过启发性问题,引发学生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因此,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发挥好“浪漫阶段”的作用,关注学生的生活起点和知识原点,设计和运用趣味性、生活化的情境素材触发情感、触动思维、点亮课堂,有助于形成学生数据意识的出发点,使数学教学更加出彩。

二、“理趣”探究,悟本质之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教师要给学生多一点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凭借自己及同伴的力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获取数学知识,积累思维活动经验。引领学生探究数学问题、发现数学事实、理解数学内涵,并从中受到启迪与感悟,获得发展与提升。

(一)合作探究,寻知识之理

学生在亲历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借助直观素材深刻理解数据收集的过程,探索收集方法,自主建构了数据收集模型,这样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发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下“数据收集整理”中的例题2“用正字法收集数据”的相关内容时,笔者设计探究环节:“(1)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活动项目是同学们最喜欢的?(2)你有什么好办法收集全班同学的想法?”在出示探究问题后,笔者组织各小组成员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在给足讨论时间后,各小组学生表示可以用投票、举手和站队等方式进行统计,经过思考大家一致认为用投票方式收集数据比较合理。然后组长带领组员填写选票、收集选票、统计选票。笔者整合统计结果,发现他们所用的统计方法各不相同:组1:写数字;组2:画圈;组3:画勾;组4:写正字。由此,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对比,引导学生表述出各种统计方法的优缺点,强化用正字法收集数据的优勢。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他们理解并学会运用正字法来统计生活中的其他数据。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体验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数据分析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数据分析的乐趣,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从而提升数学素养。

(二)设计问题,循知识之理

通过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有助于学生厘清知识的脉络,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充满个性的处理策略,课堂就荡漾着一股浓郁的生命张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上“扇形统计图”时,以例题2中的三组统计数据作为分析材料,引导学生主动对三种统计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由“点”到“面”的系统知识。笔者针对课程的知识点设计了如下层层深入的问题:(1)同学们学过哪三种统计图?(2)这三种统计图的优势在哪儿?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儿?(3)针对例题2中的三组数据选择哪种统计图最合适?选择的理由是什么?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再现,完成知识的建构;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并根据数据的特点进行分析、判断,做出预测和决策。在画出统计图后,能通过读图发现数据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辩证合理地认识不同统计图的优点与不足,在选择不同的统计图描述数据时,让学生感受到统计思想的润泽。

三、“智趣”生本,融本质之道

统计观念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多次经历统计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课堂中需要转知为智、促知成智。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下的“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相关内容时,笔者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在互联网中公布的中国儿童身高均值图表,然后抛出问题:(1)能找到跟大家有关的信息吗?有什么想法和建议?(2)按照140厘米的平均身高来定制四年级校服,你觉得这样做合理吗?笔者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阐释自己的想法。生1:“平均身高140厘米,不是说明每个人都是140厘米高,肯定有人比140厘米高,有人比140厘米矮,都定做140厘米的校服不合理。”生1:“比如说小张身高135厘米,小兰身高145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也是140厘米,但他们俩不能都定制140厘米的校服。”师:“因此,平均数只是表示整体的平均水平,知道它的意义能帮助我们做出更科学的决策。”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让学生切实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体验统计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相关性,学会根据数据特征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第三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宋晓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