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杨凤华
减负增效,即要求教师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便要求教师对减负增效的意义有所了解,能够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学生需求,积极探究实现教学减负增效的有效教学模式。
一、充分备课,精准把握学习目标、重难点
合理备课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保障教学有序推进。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便要从备课工作开始改变。教师要对教材了如指掌,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教材结构和重难点,制订出导向清晰的教学目标。
例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教学,很多教师在教学此类计算时,凭借经验将重点放在对算法的教学上。实则不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教师可以设计课前导学单。
导学单
1. 一个足球32元,买14个足球共需多少钱?
【解答】算式:__________
竖式: 3 2
表示__________
__________ 表示__________
表示__________
2. 一个篮球132元,买13个篮球共需多少钱?
【解答】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试)竖式:
通过分析课前导学单,教师会发现班上大部分学生能通过已有知识的迁移自主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对于个别基础薄弱的学生,只需在课堂互动学习中,把算法和算理进行梳理说明,他们也能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依葫芦画瓢进行计算。那这节课还需要教什么?通过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例题及课后练习的安排特点,教师可以得出以下备课思路: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教学,除了第一个因数数位多了一位外,数据也变复杂了,出现了连续进位和末尾有零的情况,不够用心的学生很容易产生错误,所以此时的教学重点除了放在怎么乘多出的百位上的数外,更应专注在如何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上。
二、化被动为主动,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增效”指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教师的充分备课,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想方设法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开发学生的思维。
首先,教师应扮演好“穿针引线”的角色,结合教学内容,巧设问题情境,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以情境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例如,教学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上先出示问题1:妈妈去超市买水果,已知苹果每千克5.98元,妈妈买了8千克苹果,带50元钱够吗?谁能快速回答,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以问题情境引出估算,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像此类无需算出准确值的问题,我们可以用估算更简便快速地解决。接着再出示问题2:妈妈带100元钱买了2袋东北大米,每袋30.6元,还买了0.8千克猪肉,每千克26.5元,剩下的钱還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吗?谁能快速解决?这个问题相对复杂,但有了前例,学生此时会联想到用估算的方法是不是也可以快速解决此类问题,由此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其次,教师应该正确把握问题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反思和分析等能力。
问题虽然有助于学生调动思维,有利于其提高思考的充分性与主动性,但要让问题充分发挥效果,还需要教师把握好问题的引入时间,控制好问题的实际数量。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与应用存在错误认知时,教师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使其思维回到正确轨道上,锻炼学生的反思、分析等能力,实现学生的学习减负目标。
例如,学生解决前文问题2,他们把30.6≈31,31×2=62(元);26.5≈27,0.8≈1,27×1=27(元);发现62+27+10≈100(元)或100-62-27=11(元)。把买大米和猪肉所花的钱估大了,剩下的钱还够买10元的鸡蛋,说明按实际剩下的钱足够买鸡蛋。解决好第一问,教师再出示第二问:如果用剩下的钱买一盒20元的鸡蛋,够吗?学生根据上题的计算,马上就联想到“不够”,因为62+27+20>100。这时,教师要追问:“刚才我们认为剩余的钱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是怎样思考的?”学生:“是把实际价格估大。”教师:“现在你判断不够,也用同样的思路——估大,合理吗?”让学生小组讨论是否还能用刚才的策略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学生就会自主发现,如果认为不够,应该用“估小”合理——我把实际价格估小了,结果还不够买,就一定不够买。
最后,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互动评价,促使学生能发散思维,在评价中根据问题主动去探寻知识。
例如,在简便计算练习课上,学生尝试计算12.5×8.8。学生大都能够看到12.5便想到“好朋友”数字8,他们有的把8.8想成“8×1.1”,有的则把8.8想成“8+0.8”,想法不同,用的运算定律就不同,结果却是相同的。但在学生反馈中出现了两种答案:110与1000。教师不要急着公布答案,应抓住契机,把这两种做法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进行评价,判断正误,发现错误原因,充分说理。生1:12.5×8.8=12.5×8×1.1=110。生2:12.5×8.8=12.5×(8+0.8)=12.5×8×(12.5×0.8)=100×10=1000。
通过交流评价,学生们总结:生2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这道题的想法很好,但他混淆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应该是12.5分别与8和0.8相乘再相加,而他变成分别相乘再相乘,所以算错。学生自行评价纠错,通过两道解题思路的直观对比,首先进一步强化了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区分,渗透了符号意识:乘法结合律是同级运算(连乘),而乘法分配律含有两级运算(乘加或乘减)。其次展示了一题多解,发散学生思维。
三、合理分层作业,关注全体学生
“减负增效”除了在课前与课堂阶段落实,还应体现在课后反馈阶段,因此需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合理布置。怎样通过课后练习既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充分落实“减负”的目的呢?
作业的布置不能只重视数量而不关注质量。为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一方面,教师要选择课堂教学中的典型题目来布置作业;另一方面,作业需要兼顾到能力水平较差的、一般的、较好的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将难度简单、适中、较难的作业都安排好,并做好标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自主选择完成题目,这样既能满足能力处于中下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让能力水平中上的学生得到应有的提升,真正做到关注全体学生。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侯县甘蔗中心小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