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将地方资源融入“四史”教学的实践探究

时间:2024-05-08

黄秀容

【编者按】“四史”具体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小学阶段展开“四史”教育的重要渠道,是推进“四史”教育进课堂的主阵地,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通过解读教材,厘清教学落脚点,基于史实讲好红色故事,坚持价值引导,并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专辑的两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方法。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四史”专题教学,其目的绝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抽象的历史符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充分地开发并有效地利用各地区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既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地方资源是道德与法治学科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而三明地区地处闽西和闽西北,新中国成立前分属龙岩、南平等地,同属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四个出发地之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伟大的足迹,在宁化、清流、大田、明溪、建宁等地有着大量的革命遗址和红色故事等。可以说,这里有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把三明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运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史”教学中,不仅符合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理念,而且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那么,如何运用地方资源丰富“四史”教学内容?如何挖掘地方资源中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如何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走近历史、触摸历史、感悟历史?笔者认为,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角度入手,探究将地方资源融入“四史”教学,提高其实效性。

一、课前参与,让“四史”教学更有厚度

课前参与主要指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就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资料搜集整理、调查访问、观察记录、参与实践等活动,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有效的课前参与,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开阔的空间思维能力,还可以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使课程学习更加鲜活、有吸引力。关注并指导学生开展课前参与,特别是引导学生搜集身边的课程资源,更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增加知识积累的厚度,为课堂上的有效学习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时,课前笔者让学生先了解家乡的革命历史,搜集家乡有关红军革命、红军长征的资料。根据搜集内容的不同,笔者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即“光辉典范”“信念如山”“星火燎原”“鱼水情深”。其中,“光辉典范”组搜集毛泽东、朱德等革命伟人在三明地区留下的革命足迹;“信念如山”组搜集家乡人民在红军领导下,为解放家乡浴血奋战的故事;“星火燎原”组搜集红军革命队伍艰苦奋斗的资料;“鱼水情深”组搜集红军在革命根据地尊重百姓、爱护百姓、军民一家亲的故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相应的小组。

于是,学生有的参观了家乡博物馆中的红军革命展厅,瞻仰了家乡苏维埃革命遗址;有的通过社区访问了身边的老红军战士,从老红军的口中亲耳听到了红军战斗的光辉历程;有的搜集到了红军艰苦奋斗的文物图片,如一件破旧的棉衣,一盏锈迹斑斑的马灯,一本珍贵的军用号谱;还有的了解到家乡人民与红军军民一心的感人故事。通过一系列的课前参与活动,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红色历史离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自己的祖辈就曾是革命队伍的一员,家乡人民也曾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从而为新课教学在思想上和情感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课中链接,让“四史”教学更有温度

在“四史”教学中,教师恰当地链接课外资源,充分利用身边的实物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等,能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扩大教学信息量,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到课程学习中。

1. 利用实物资源,让“四史”可感可触。

实物资源包括真实的物品或图片,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在“四史”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的实物资源不仅能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使学生通过真切的感受丰富学习体验。如在教学“中国有了共产党”第二课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笔者出示了来自家乡博物馆的一组展品图片(一盏煤油燈、一件破旧的衣服、一双破烂的草鞋),并提出问题:当年红军在革命根据地落脚后,红军官兵们的生活如何呢?看到这些展品,你的内心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接下来,请学生分享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展品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谈感受。通过交流,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当年红军生活条件的艰苦。这些展品向人们展示红军官兵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找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原因之一——坚定执着追理想,艰苦奋斗攻难关。

2. 利用文化资源,让“四史”有血有肉。

红色故事是“四史”教育中重要的文化资源,教学中教师恰当地链接红色故事,更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课程教学富有内涵。如教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部分内容,笔者先出示红军的军规,让学生发现红军军规的特点。学生从中发现军规中详细、严格地规定了红军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跟老百姓打交道,从而看出这是一支纪律严明、爱护百姓的队伍。这时,笔者继续引导:“红军爱护百姓,那百姓又是怎样拥护和爱戴红军的呢?交流分享课前搜集到的家乡人民与红军的故事,并说说你的感受。”学生分享了“担架上的鱼水情”“陪牛记”“屏山来了红军”“三护伤员”等故事。通过故事分享,学生感受到正是因为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红军战士们依然一丝不苟地严格遵守军规,尊重百姓,保护百姓,红军才会得到百姓的支持与拥戴,所到之处才能得到老百姓无私的帮助,革命队伍才能不断壮大,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3. 利用社区资源,让“四史”可亲可近。

“四史”教学的一个难点在于教学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难以理解。要想突破这层障碍,教师需要将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密切相连,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让课程教学变得富有亲和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如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感悟长征之“难”,笔者首先出示了红军长征的路线图,让学生感知长征路途遥远之难。接着链接视频资料,感受环境艰险之难。随着学生对长征艰难的体会越来越深,笔者继续引导:“这么艰险的远征,红军战士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今天我们的课堂请到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当年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请他说一说红军长征的故事。”身着红军服、佩戴军功章的老红军出现在学生面前,顿时拉近了时空的距离。学生顿觉长征那段艰难岁月,原来离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通过老红军的现身讲述,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红军战士当年的坚忍,为接下来理解长征精神搭好思维的梯度。

三、课后实践,让“四史”教学更有广度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开放性,决定了“四史”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应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拓展,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研学旅行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形式,能有效地补充课内的不足。尤溪县是闽赣两省红色苏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因此,我校根据这一乡土乡情,确定了主题为“传承发扬红色基因伴我行”的研学旅行课程。通过访问家乡的红色遗迹,开展以“四史”学习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在实践中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从而拓宽“四史”学习的广度。

1. 开展前置学习,不忘初心知长征。

本次研学活动,以课本知识《长征》为引,让学生通过游览县内红色遗址,深入学习红色文化,将课堂内的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顽强奋进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活动的参加对象为五年级学生,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历史背景,明确研学方向,我们布置学生在活动前完成以下准备工作:查阅资料,了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如《四渡赤水》《一袋干粮》《金色的鱼钩》等;观看影片《我的长征》。同时,学校组织专任教师教唱革命歌曲,背诵毛泽东诗词《长征》。一系列的前置学习,帮助学生了解长征,走近长征,带着疑问出发。

2. 精心设置课程,不畏艰难感长征。

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感受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我校的研学活动精心设置了四个课程内容。课题一:参观红色遗迹,聆听红色历史,感受先辈们艰苦奋斗、不忘艰难的革命精神。第一站,带领学生来到了梅仙镇汶潭村的百年炮楼——莲花堡。学生在研学导师的讲解下,认真观察这幢炮楼。它虽然部分残缺,但已然成为千年古县的一道独特风景。紧接着走进闽中最大单体古民居——大福圳。在这里,学生了解到了红军曾经发动当地贫苦农民进行了一次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此外,学生还参观了坂面京口苏维埃旧址,通过瞻仰革命史迹陈列室,感受当年那段艰苦的岁月。课题二:自制红军餐,锻炼自理、独立能力。参观完大福圳,来到风景如画的半山村。在这里,学生分工完成重走红军路和制作红军餐的任务。在遮天蔽日的古木下,在潺潺流水的小河边,自己动手劈柴、切菜、煮米饭,学生积极参与,体会不畏艰难的先辈情怀。课题三:观看并参演抗日实景剧,亲身置身于战争年代,体会革命的艰辛。为了铭记那些为中华民族独立而英勇獻身的英烈,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红军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抗战精神,午餐后,我们带领学生到高春山庄观看了抗日情景剧《高老庄战役》,部分学生还亲身参演。学生犹如置身于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深刻体会到战争的可怕和先辈们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课题四:素质拓展训练,做一支合格的“正规军”。研学实践的最后一天,全体学生在教官的带领下,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和团队拓展活动。通过站军姿、敬军礼、整队列,让学生克服自由懒散的不良作风,形成作风优良、积极向上、不怕苦、不怕累以及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本次研学旅行活动,没有枯燥的理论说教,没有嘈杂的意识灌输,没有死记硬背的条款,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活生生的思想教育,汲取知识、震撼心灵、激励精神和启迪思想,让理想、信念、意志扎根于红色文化之中。这是一次内涵丰富的红色研学旅行,是一堂活生生的“四史”教育课,更是一次心灵之旅、思想之旅、精神之旅。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离不开教学资源的支持,“四史”教学更需要各类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作为新时代的思政教师,我们更要进一步强化课程资源整合运用意识,充分整合有效资源,用好“家门口”资源,并在教学中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角度,选择恰当的资源,优化可用的资源,创新“四史”教学形式,让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美好情怀深植于学生的心中。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城关小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