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语文学科思维型课堂教学策略

时间:2024-05-08

吴梅卿

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校开展了语文学科思维型课堂的实践研究。思维型课堂教学,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到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反思教学过程等,教师都要着力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思维

认知冲突,是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因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差异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冲突,是激发学生不断求知的内驱力。认知冲突的主要心理表现形式是产生疑问。教师要用好学生自主产生的疑问,也要激发学生质疑,并引导学生解疑,突破认知冲突,促进思维发展。

(一)于有疑处释疑

1. 提供学习支架。当学生的疑问产生时,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和自我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为学生消除认知冲突、重构知识体系提供一定的支架。比如:范例支架,用举例子的方法引导学习;问题支架,用问题引导学习;建议支架,用给予学习方法建议指导学习;等等。

2. 组织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思维型课堂倡导的学习方式。学生问题产生后,先在小组内合作探究;然后在小组汇报、交流展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最后全班一起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学习中,了解到不同的见解,检验了自己的观念,不断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再认识,对自己的知识与认识进行重新建构,能够有效促进思维发展。

3.解决个性疑问。学生的个性疑问源于不同文本、不同层面上的认知冲突。教师要根据不同疑问类型采取不同措施帮助学生解疑。

(1)解决知识层面的认知冲突,应补充相应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如《慈母情深》,有学生认为课文语言不够简洁,有一段话中“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显得啰唆。这是因为学生缺乏对“反复”这一修辞方法的认识而产生疑问,因此教师要补充“反复”修辞手法的知识,让学生具体感受什么是“反复”修辞法及其作用。

(2)思维方法层面的认知冲突,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思维障碍、疏漏和失误,改变思维方法。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有的学生认为李大钊不够勇敢,理由是身上有枪却不开枪,任凭敌人抓走。学生在这个问题上表现为“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教师可引导学生设想李大钊不开枪的种种理由,如:女儿就在身边,如果开枪后果会如何?你确认李大钊当时的身份暴露了吗?是否有营救的可能?李大钊是否还有更重要的事情没有交代?学生在端正认知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悟到辨证的思考方法。

(3)情感价值观层面的认知冲突,应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对学生思想情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与熏陶,将学生的情感认知引回文本主旨。比如《两茎灯草》,针对学生“我们要学习严监生节俭精神”的对文章主旨的错误认知,教师应引入《儒林外史》有关严监生的其他章节,鉴别节俭和吝啬的不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严监生是极度吝啬而不是节俭。

(二)于无疑处生疑

课堂上,当学生提不出质疑时,教师要启发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实际上就是给学生“设疑”,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1. 于矛盾点生疑。教师可以发掘教材中与学生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相违背的元素,把学生置于矛盾氛围中,激起疑问。例如,《燕子》中为什么说“几痕细线”而不是说“几条细线”,就是利用教材中与学生已有知识不相符的地方激发疑问。

2. 于平淡處生疑。有的课文浅显易懂,容易让学生认为一览无遗、一目了然,殊不知这些看似平实如白话的语言,恰恰凝聚着作者高超的表达技巧、深邃的思考、厚重的情感,学生受知识水平和年龄的限制,没办法感悟到,容易忽略。这时应该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发现问题,使思维向深处发展。例如,老舍先生的《猫》,全文通俗易懂、亲切自然,没有任何所谓的优美、艰深的词句。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质疑“读完课文,眼前出现了一只怎样的猫?作者为什么能把猫写得栩栩如生呢?从文中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对这只猫的喜爱之情呢?”学生在解疑后,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3. 于精妙处生疑。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文中有很多优美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可以知其内蕴、悟其情感、得其意趣。引导学生在这些精妙之处发现疑问,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引导主动探究,形成学习思维

思维型课堂要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主动探索的能力,促进其思维发展。

(一)自问自答法

自问自答法,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问题,把思维过程外化为言语。比如,体会句子的含义,学生可以向自己提出如下问题并展开解答:这个句子字面意思是什么?这个意思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吗?作者其实要告诉我们什么?我是怎么知道的?

(二)朗读法

朗读是最基础且重要的语文学习方法。在朗读中学生一次又一次和文本对话,思维一次又一次地得到触动和碰撞,就能逐渐深入领会文本的主旨。

(三)总结法

学习活动结束时,引导学生对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方法、思维方式等进行总结。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项语文能力,教师要在不同文本的课堂教学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段意合并法、重点突出法、句子摘录法、重点罗列法等。通过一次次总结,学生能加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总结学习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重视知识迁移,促进思维发展

思维型课堂必须重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这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也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探求共同点,然后运用这些共同点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两篇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都是说明文,可以先找出文章的相同因素,即都是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相似,都是从几个方面介绍事物的特点;方法相似,都是运用举例、打比方、运用数字、比较等说明方法;表达相似,语言严密,用词准确。然后重点教学首篇课文《太阳》,进行阅读实践。再将这些说明文知识应用到后面几篇说明文的学习和单元习作上。

“双减”政策促使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更先进的教育方法。实践表明,思维型课堂教学通过多种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加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 宋晓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