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何能水
“双减”政策要求减少学生的作业总量和时长,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因此,各学校对如何减轻学生作业负担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也产生了多样化的学生考核评价方案。那么,“双减”是否就是单纯地减少作业量呢?如何在减轻作业负担的同时,发挥作业的诊断、学情分析等功能?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布置作业,才能既符合“双减”的要求,又能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需要做到“减”和“加”两个层面。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减”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布置应该积极践行相关教育政策的要求,减少重复性,减少机械性。
1. 减少重复性。在“双减”实施之前,一些教师布置的数学作业不仅量多,而且布置了大量重复性的练习题型,比如“100道口算”“100道竖式计算”等。这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在疲于应付中逐步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注意减少重复性的内容,对于同一课时、同一类型的作业,应引导学生在适合的作业量中完成对算法、算理的复习与巩固。這不仅降低了学生的作业数量,学生也乐于完成。
例如,在教学“一位数除三位数”时,不少学生先前对于除法的接触比较少,对除法的算理理解不透彻,计算不熟练,为此,强化学生对于算理的认识非常关键。课后,笔者为学生布置了两道难度适中的练习题:176÷2,381÷3。虽然题量很小,但是要求学生在做完之后给家长讲一讲、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布置思考题:为什么同样是一位数除三位数,176÷2和381÷3的商有什么差异?它们的计算方法一样吗?将思考的过程说给父母听。这样的作业,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对算理的理解,提升了语言组织能力,又促进了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关注。
2.减少机械性。在常规的数学作业布置中,教师布置的作业通常是机械性的、单一模式的,比如口算、课后习题、做试卷等。这些机械性的作业布置数年如一日,不仅每日的课外会布置,周末、寒暑假也会布置,长此以往,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会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作业的无趣。为此,“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坚决克服机械性的单调的无效作业。如关于“四则运算”的内容,教师可减少机械化的计算题布置,可让学生完成数独游戏,或者给出一组数字让学生计算24点,这样的数学作业既让学生在兴致高昂的游戏中探究多种算法,也巩固了数字计算的多种组合。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加”
1. 加强自主性。在作业布置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与对本节课的认识,自己为自己布置作业,作业形式不限,但要围绕当节课所学内容来完成。
如在教学“周长”的内容后,笔者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一份关于周长的作业。第二天,有的学生交上来的是对教材课后习题的解答;有的学生交上了自己对不同书本的周长计算结果;还有一个学生交上了这样的作业:两块菜地的周长相等,正方形菜地的边长是5米,长方形菜地的长是7米,求长方形菜地的宽是多少?同时,该生还附上了自己的计算过程:(4×5-7×2)÷2。这样的作业,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也能激发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2. 加强协同性。常规的作业布置中,教师常常给学生布置统一的作业,由学生自己完成。在“双减”背景下,为了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教师可以打破这一固有理念,加强作业的协同性,构建“作业共同体”,采取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作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小学低年级可以采取配对学习,小学中高年级可采取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搭配成作业小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这样一来,完成作业的不再是一个学生,而是一组学生,他们可以在组内进行讨论和启发,完成作业的效率会更高。
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某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围绕全班学生的出生年月、身高、体重等信息,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种进行信息收集并制作成条形统计图。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各个成员都参与到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 加强层次性。常规的作业布置中,教师常常会为全班布置同一份作业,作业的题目、数量、类型、难度都是统一的。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数学思维活跃,做这份作业会感觉到轻松;而有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做题速度慢,会感觉到非常吃力。所以,虽然学生每天都完成作业,但是作业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统一的作业难以照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需求。为此,教师应该减少统一性的作业,而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分层的、弹性的、个性化的作业,使作业呈现出层次性和多元性。大体来说,针对同一内容可以设置基础作业、拓展作业和特色作业。基础作业主要包括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比较练习、改错练习等,重在巩固基础知识,突出知识技能的本质意义。拓展作业主要包括课外阅读、数学游戏、改编习题、知识分析、情境问题解决、单元综合归纳等。特色作业主要是融合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通过采访调查、项目探究等方式对知识进行深度学习,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基础作业、拓展作业、特色作业三种类型的题目。
(1)基础作业。测量数学课本的面积,做课后练习。
(2)拓展作业。任取几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学具,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填表,看看长和宽的变化会造成面积的什么变化。
(3)特色作业。学完本节课,你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列举出3~5个;分小组测量生活中的长方形物体的长、宽,计算面积,并进行详细的记录。
教师可以要求全体学生完成基础性作业,而对于拓展作业和特色作业,则不做强制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作业,获得不同的发展。
总之,作业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了解学情,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减少重复性和减少机械性这两个方面探讨了“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减”,也从加强自主性、协同性和层次性三个方面探讨了小学数学作业的“加”,无论是“减”还是“加”,其目的都是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发展。为此,教师应该不断地探索“双减”背景下的教学走向,坚持减负的同时也要做到提质增效,从而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态。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第十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