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三代人的读书初心

时间:2024-05-08

刘扬

50后的父亲

父亲生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候家里的条件一般,但爷爷对父亲的教育投入却是非常舍得。爷爷努力创造条件供9个子女都去上学,培养出了好几个大学生,在那个年代实属不易。

1970年,父亲刚满14周岁。这年的5月5日,是父亲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日子,这天是他到平湖县秀溪公社野桥第六生产队插队的第一天。住破庙、喝盐汤、开大河、种庄稼……8年的知青岁月,父亲把宝贵的青春奉献给了农村的田间地头。他常说:“整整八年啊,全凭着读书才撑过了这八年的时光。”

那个年代,父亲想方设法借阅各种书籍,《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史记》《红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欧阳海之歌》等都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父亲省吃俭用,花了七角三分,买了一本绿皮平装版的《新华字典》。田头锄地可以休息一会儿时,他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这本字典至今还陈列在家中的书柜里。后来,爷爷送了一支英雄牌钢笔给父亲,他如获至宝,经常晚上点着煤油灯写钢笔字,一笔一画地认真书写,唯恐浪费了不多的几张纸。

就这样,父亲在上山下乡中始终没有放弃学习,其间还去一个村小当过代课教师。后来,因为写得一手好字、打算盘利索得以参加考试,通过政治审核被招了工,改变了命运。

80后的我

我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跟父亲那代人比,我幸福得太多。虽然吃穿不算富裕,但比同龄人幸运的是,我从来没有缺少过书看。父亲爱看书也爱买书,常年订阅各种报刊,我经常在父亲的书堆里翻看。他看什么,我就看什么,能看懂感兴趣的就认真看看,看不懂的就随便翻翻。

每天吃晚饭时,我都会提前打开收音机,“小喇叭开始广播了!”——每当熟悉的声音响起,我就立马端着饭碗跑到收音机前,坐上小板凳,左手捧着饭碗,右手拿着筷子扒拉着米饭,就着悠扬的电波声,吃得津津有味。但是每天只有半个小时的节目时间,总觉得没过瘾就结束了。

小时候,百花路上的图书馆是我每个星期日风雨无阻必去的地方;过年攒下的压岁钱舍不得花,总是跑到书店,踮起脚尖看看自己喜欢的书,买上几本真是比穿新衣服还高兴;最喜欢的还是语文课,恩师王美华穿得很素净,我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耳朵竖着,唯恐漏了她说的每一个字,所以我的习作常被当作范文念,那种自豪感至今记忆犹新。

00后的儿子

转眼间,我的儿子去年走进了初中的校园,学校里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功能齐全的活动室和绿草如茵的户外活动场地……但儿子最喜欢去的是学校的图书馆。

从儿子上幼儿园开始,我就利用手机软件给他听各种各样的童话故事,带着他看各种中外绘本。可他听故事时总是心不在焉,小手经常摆弄玩具,绘本也是胡乱翻翻。我一度怀疑是否“揠苗助长”了。直到有一天,他竟然指着绘本上的字几乎一字不差地把故事讲了下来。此时,我明白了,原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

上小学时,儿子就已经将家中近百册的儿童类书本看完,并将班级图书角的图书读了个遍。他时常放了學不直接回家,而是到学校的图书吧孜孜不倦地阅读。后来,我就经常带他到新华书店和图书馆,把阅读的选择权交给他,和他一起阅读他挑选的书。我们喜欢上了《神奇校车》里热情古怪的卷毛老师,总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她下次会穿什么衣服,去哪里旅行;也为《哈利·波特》系列图书中的人物经历而感动、着急、开怀大笑……儿子通过阅读而获得的精神满足和快乐体验,已经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我想,将来的他,一定会感谢现在坚持阅读的自己。

祖孙三代人的读书梦,也许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教育强国梦、中华崛起梦的缩影,也留下了许多平凡而又值得分享的美好记忆。书籍,陪伴着一代代人成长、成熟、走向成功,执着的爱书人也将与书结下一辈子的情缘。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湖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王振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