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实施弹性指导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时间:2024-05-08

郑文英

弹性教学,即依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的教学动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与教学方法,以使教师的教更切合学生的学,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弹性教学摒弃教师一味跟着教案走,只把教案展示给学生的按部就班的课堂常态,它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一种教学策略。

一、目标定位:因材施教,聚焦语文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良好的教学都是依学情而定的,教学只有触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保证。弹性教学所倡导的是面对不同学情,弹性地制订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方法,即因材施教。

比如,在本县一次主题研讨活动中,有两位教师在面对乡村和城镇两个不同班级的学生同上统编版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一课时,对教学目标的制订都做到了因生而异,因材施教。这两位教师都有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这一句式,但面对不同的学生,他们的目标定位是有差异的。乡村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较为薄弱,所以教师只是引导他们关注“无论是……还是……都……”这一句式,但不深究其表达特点。在教学中只设定三步:第一步,读出句式。这句话所表达的是“海水看不见了,船只看不见了,蓝色的远方看不见了”,为什么它只用了一个“看不见”就能说明白呢?由此引出关联词“无论是……还是……都……”。第二步,通过各种方式的读,将这个语言范式深深地记在心里。第三步,练习说话。此时的说话练习只是浅层次仿说,侧重于感受这组关联词的表达效果。而面对城关学校学习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教师在上述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这句话在表达上的秘妙。教师让学生在比较中讨论是否可以将句子中的“船只”和“蓝色的远方”调换顺序。通过讨论,学生发现这句话所陈述的事物的顺序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先说近处的“海水、船只”,再说远处的“蓝色的远方”。在习得表达特点后,教师提供词语让学生进行仿说。如提供词语“旗台”“高大的教学楼”“操场”,让学生补充说句子:“雾把学校藏起来了,无论是_____ ,还是________,都看不见了。”

可见,对于语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要重在引导他们积累课文规范化的语言;而对于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顺势引导他们发掘语言秘妙。这样的“弹性”目标定位,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言语学习的效率。

二、教学形式:重视互动,摒弃僵化教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他们的自主性得到尊重,他们才会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主动地去认识、去学习,在师生相互的探讨中习得与内化知识。而这样的课堂教学,必定是“弹性”的,必定给学生的学习留有足够的“弹性”空间。

比如,薛法根老师执教《三打白骨精》的词语教学环节,就给学生创设了无限的弹性空间,值得教师们去细细品析。上课伊始,薛老师在屏幕上出示了下面两行生字,让学生上台填写空白处。

妖精   斋饭   蛤蟆

紧箍咒  隐瞒 ________

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课前检测学生对生字新词掌握情况的环节,但最后空着一条横线让学生自主填词,可谓“神来之笔”。让学生自主填词,学生需要认真阅读,自主寻找,仔细推敲。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被动地读到自主寻找,个体得到充分施展,从而充分地落实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育理念。而学生个性化填写,教师顺势指导,又让课堂良性生长。当第一个学生填“山势险峻”,并说是因为“峻”字容易写错才选填这个词语时,薛老师先肯定他的理由,然后抛出问题:课文中写师徒四个人来到一座高山前,“山势险峻,峰岩重叠”,为什么不写“山清水秀,峰峦起伏”呢?通过“置换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思考,从而点醒学生,原来这个词语不是随意而为,而是作者的有意铺垫,是为了点明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的。第二个学生填“造化”。当薛老师发现学生对“造化”一词的理解出现偏差时,也没有马上告知正确答案,而是利用课文的语境——唐僧来了,白骨精说“造化!造化!”,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领悟,从而让学生习得学习方法——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語境中,意思才能理解得正确。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弹性教学中的弹性指导,课堂听得见“拔节”的声音。

三、教学方法:以学定教,灵活机动指导

理想的教学状态是,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以及课堂的生成点以学定教,并施以灵活机动的指导,这也是弹性教学的精髓。这样的教学充盈着智慧,彰显着活力,是真正推动学生有效学习。但反观我们的课堂,大部分教师更习惯按照既定的教案教,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没几个教师敢于根据课堂的生成而放弃原有的预案。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作文指导课,主题是“连续动作里的活画面”,意在指导学生写好连续性动作,展示生动的画面。教师的预案是让学生先看翠鸟捕鱼的视频,当学生没有关注到翠鸟捕鱼的连续性动作时,再通过播放慢镜头,引导学生分解出更多的动作,并将画面描述得更加细致。但在实际课堂上,任教班级的学生在初看翠鸟捕鱼的视频后,指名回答的两个学生已经能用一连串动词很细致地描述翠鸟捕鱼的过程了。虽然这两个学生的表达并不完美,但都能抓住“冲、抓、飞、吞”等一系列动作来表述,此时,预案中的再次播放视频让学生分解慢动作就显得意义不大了。但执教教师却并未注意到这一点,她还是按照教案中预定的方案,让学生再次看视频中的慢动作,并分解细微动作。因为学生并不明白教师的目的,所以最后连一些与捕鱼无关的细微动作都挖掘出来了。当学生再次说翠鸟捕鱼的画面时,虽然所用动词比之前更多,但表达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只是一些动词的堆砌。因此,从课堂效果上看,这个环节的指导就是低效的,甚至可以说是无效的。

事实上,从两个学生的发言来看,他们已经能用一系列连续性的动作来描述画面了,此时,教师就要大胆地调整教学方案,直接以这两个学生的发言为例子,引导其他学生去发现,正是因为他俩使用了连续性的动词,才使得表达更具有画面感,从而省去预案中再次播放视频的时间,把时间留给学生更需要指导的地方。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根据课堂的动态生成实施弹性指导,才能更好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