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和我最牵挂的人

时间:2024-04-24

刘旭

2016年7月,我来到美丽大别山下的英山县南河镇,在这里,我认识了许多人,有些成为了我“最牵挂的人”。

2016年参加工作,正逢基层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的时候,每个乡镇干部都要包保贫困户,开展精准帮扶,刚刚走出象牙塔的我也不例外。我被安排到一个山头小村当联村干部,并包保了5个贫困户。肖登灵就是我包保的其中一个,他家里只有他一人,没有务工技能和种养技术的他,靠打零工维持个人生活,住在一个不到20平米的土墙房里。第一次到他家里,一张床、一个灶、一张旧桌上放着乱七八糟的东西。一眼望去这些“生活必需品”,頓时我的内心非常沉重,既有对他生活状况的同情,又有帮助他脱贫的压力。

肖登灵对生活比较乐观,有一天我走访到他家里,看他躺在床上听收音机,房间里还有许多啤酒和空瓶子,见我来了后连忙起身倒茶,很热情地和我拉起了家常。我问他:“别人都在忙着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日子,你为什么老呆在家里啊?”他哽咽了一下说:“最近身体不好,只要每天有吃有穿就行了。”其实村里人都知道他身强力壮就是懒,经常是干几天活休息几天。

怎样让他的居住环境变好,收入高一点,成为我的心头大事。我多次结合产业扶贫的政策与他谈心,让他把自己的茶叶地重新整理盘活经营起来,他每次答应得都很好,但就是没有行动。可想而知,让一个懒汉每天去茶地里劳作是多么困难的事。直到他得知我和村干部为他争取了异地扶贫搬迁政策,正在为他建新房子,他的思想开始转变了,加上我坚持不懈地鼓励和引导,我再去入户的时候,听到最多的就是他在讲最近忙了些什么。茶地的面积虽然不大,但每年也能增收四五千元。后来,我和村里又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让他在村里当保洁员,他的家庭收入增加不少。

茶树上的枯枝长出了新叶,村庄里的道路变得更加干净,我看到了一个曾经自身动力发展不足的人,正忙碌奔跑在小康的路上。

2018年正月初五,我接到一个电话,是肖登灵打来的,我想应该是咨询扶贫政策或是遇到什么困难。当我接通电话,却是暖暖的新年祝福:“刘主任,新年好,打个电话给你拜年了。”肖登灵告诉我,他住进了新房子,政府还给他配备了床、衣柜、电视机等生活用品。这两年,他的收入都大幅超过国家贫困线,“两不愁,三保障”也都全部实现,真正过上了小康生活。短短的一句新年问候,让我感受到他与日俱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018年夏天,全县掀起脱贫摘帽“夏季行动”热潮,重点是精神扶贫。我每天下午5点左右就和百姓宣讲团、文艺小分队的工作人员一起到村里布置会场、衔接活动,还以扶贫宣讲员的身份通过快板的形式为村民们宣讲扶贫政策,经常忙到晚上10点多才回到镇上,很多次都是贴床就睡。一天接着一天,一场接着一场,风雨无阻,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我们跑完了全镇所有的村。越来越多像肖登灵一样的贫困户通过扶贫政策的支持,帮扶干部的精准帮扶,几乎都摆脱了贫困。

在奔向小康的路上,还有很多和我一样的帮扶干部,在扶贫第一线付出情感,挥洒汗水,只为了让每一个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过上好日子,不再是我们“最牵挂的人”。

(作者单位:英山县南河镇政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