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陈云
什么样的问题有利于提升和考查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呢?如果问题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简单的、直指知识的、“非此即彼”的、唯一真相的数学信息时,学生就有可能“一目十行”地掠过,然后凭借记忆挖掘出课本中他认为有用的描述或曾经做过的类似题型,对问题做出直觉的判断和解答,不去思考信息背后的问题实质,也就无法生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观点和个性表达。但如果我们提供的问题信息是一种情境式的描述,需要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定位、用数学的思维去获取、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他必然要在阅读过程中带上批判性,不断反思自己的认知过程。
例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检测中,为了强化“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的认知,避免学生产生“分子、分母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的错误记忆,常见这样的填空题“将■的分子增加10,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要增加(?摇?摇?摇?摇)”。很显然,这样的填空题直指所要测试的数学知识,学生只需按常规步骤就能解答,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并不能得到提升。但如果我们将同样的问题替换成下面这样的情境:
在夏令营中,老师对第一组说:我让辅导员送饼干来了,你们组5位同学,每人可以分■袋饼干。结果辅导员老师听错了,多送了10袋饼干,如果每位同学分到的饼干数量不变,应增加至(?摇?摇?摇?摇)位同学。
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在读题时就会强迫自己将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生活环境中,建立起现实问题与数学之间的聯系,然后一边读一边思考:已经知道了“每人分■袋饼干”,为什么还要说明“你们组是5位同学”?“多送了10袋饼干”是什么量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增加了几位同学”与“增加至几位同学”这两种表达又有什么不同……这些质疑表明学生进入对情境展开“定位、获取、理解和反思”的批判性阅读中。学生在这样一种阅读方式的带动下,会对问题情境中的信息把握比较到位,久而久之自然能产生一种与材料进行对话的能力。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摇?摇?摇?摇责任编辑:王彬)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