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林迎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成为教育的焦点,这本无过错,但有些教育者、社会团体、商人错误地理解综合素质发展,把“进校园”当成一种时尚,把“进校园”当成一种政绩,把“进校园”当成一种教学。这与教书育人的初衷是不相符的,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造就人才,“进校园”活动应当得到有效管理,还校园一个学习氛围浓、求知欲望强的纯洁环境。
一、聚焦乱象,分析形势,找准矛盾
如今“进校园”活动非常流行,受到不少家庭、学校的欢迎,他们认为“进校园”活动能够拓宽学生知识面,有助于学生建立更加完备的知识体系。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一系列“进校园”活动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 重形式,轻实质。部分单位和个人把“进校园”当成政绩,筹划组织者、实践参与者责任分工不清,没有针对学生群体制订符合实际的活动方案计划。只要一举办“进校园”活动,大家总是更加注重组织,忽略了真实的教育效果。走流程现象较为严重,活动举办完,顾着发新闻,上传自媒体平台,没有多加了解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吸收效果。
2. 重复多,创新少。许多“进校园”活动方式单一,没有创新性,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反而容易引发抵触心理。见过“进校园”活动的都知道,活动几乎都是以讲座的形式开展,文字内容多,枯燥乏味。而且大多数的专家也是久经“战场”的老手,演讲激情不够,更有甚者照着PPT念,学生本就对此不敏感,更别说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静坐几小时听讲座。另有常见的形式就是作文大赛,当然,写作文的过程中搜集资料可以增加学生对各类知识的了解,也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可是总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毫无新鲜感,学生也会疲惫,效果就会明显降低。
3. 有压力,无释放。学生本来就疲于应付日常的学习任务,当面对“进校园”活动时,如果没有很好地进行引导,又多了课业学习之外的任务,学生的压力不仅无法释放,而且还会加重。“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不仅要想到与社会生活知识接轨,也要想到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与乐趣,让他们通过活动的开展想要主动了解学习相关的知识,而不是被动灌输。比如,开展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更多了解国粹、学习传统文化,可以组织一场演出替代单纯的戏曲文化讲座。演出中包含多种形式的展现,比如朗诵、歌曲、相关电视剧配音、有关戏曲的小品创作、学校代表戏曲表演、专家戏曲表演并适当采访和现场互动等等,当以多种形式开展后,学生既得以释放压力,又增进了对戏曲文化的认识。
二、识别意义,提升站位,找准关键
虽然有一些不良现象,但整体上看,“进校园”活动的作用依旧突出,对学生的成长有独特价值。
1. 有助于構建完善的知识体系。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上教师传授的教材知识,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应吸收各个方面的知识。学校是学生吸收知识的良好平台,锻炼着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学习理解能力等,在学校开展各类“进校园”活动,有利于学生接触更多的内容。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如传统礼仪、城市文明等进校园;有利于学生生活常识的提高,如医疗常识、消防演练、地震演习等进校园;有利于学生对社会结构的了解,提升自我责任感,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进校园。
2. 有助于更早更全认识社会。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各式各样的“进校园”活动有利于学生更早、更全面地认识社会。教材里不会告诉学生发生火灾如何自救,而消防活动可以;书本里不会告诉学生各行各业的工作情况,但生涯规划实践演习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工种的工作性质,为自身发展定好目标;课堂上不会告诉学生垃圾分类如何操作,但垃圾分类活动可以告诉学生塑料瓶该扔哪里。诸如此类的活动内容可以让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更加充分,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能更好地成为有用之人。
3. 有助于成熟应变现实危机。日常生活、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安全隐患,比如火灾、地震、袭击,知道如何应对,才能在危险发生时冷静自救。有新闻报道,一个13岁男生独自在家中,客厅突然着火,他想到在学校学习的消防知识,于是在卫生间用淋浴头对着门缝喷水并透过窗户向外界求救,上演了一场教科书式的自救得以幸免于难。所以,消防安全进校园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消防应急演练,有了知识的储存,学生的危机意识提高,能在危急关头妥善防范,让学生在应对现实危机时更加成熟。
三、集合力量,创新方式,找准切入点
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推诿,不能等待;对于良好的前景,我们需要向前,需要实践。无论是谁,都应当积极作为,主动解决,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紧要任务,稳步有序地推进“进校园”活动深化开展。
1. 用计划带动整体。年初有计划,全年抓落实。“进校园”活动必须严格按照计划实施,不能想当然而为之,不能因为临时需求就让学校承办。教育部门应当统管,合理安排部署“进校园”活动,定好时间、人员、内容。每学期开学工作筹备中,学校要跟着计划稳步落实,不能打乱工作进度,不能加重师生负担。任何事情没有计划地开展便难以保证质量,为了任务而完成任务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 用质量提高实效。效果是直接检验“进校园”活动的标准之一,要做就做精品,要有工匠精神。“进校园”活动需要努力克服形式主义,结合实际,认真筹划,周密组织,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紧盯活动质量与形式,保证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可以采取考评机制,对举办的活动进行考评,淘汰一些学生关注少、脱离实际的“进校园”活动,多组织一些学生参与意愿强、对学生帮助大的活动。
3. 用持久见证成长。“进校园”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一人一校的事,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久久为功。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必须认真对待每一次“进校园”活动,努力让它成为增长见闻、提升能力的有效方式,同时还要勇敢面对问题不足,寻找突破路子,真正达到学生成长、社会放心的目的。
学生的成长永远是第一位的,要想达到目标,“进校园”活动的路还很长,要想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就要注意知行合一。社会和学校想在前、抓在前,靠一步一步的努力,才能达到一次又一次的提高。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实验小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